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一适配单元、一交流输入插座及一直流输出端子。测试匣包含本体、多个交流输入端子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多个承载槽。每一承载槽用以承载一适配单元。每一交流输入插座用以供一交流输入端子可插拔地连接。每一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一直流输出端子可插拔地连接。当本体与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测试机台的一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与一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测试匣,能够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测试匣以及测试载具组合,尤其涉及一种供测试机台测试适配器的测试匣及测试载具组合。
技术介绍
一般,生产厂商依据不同规格及产品需求制造各类的产品,都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以确保产品品质。以适配器(Adaptor)为例,通常需要对其进行有关例如抗瞬间冲击电流的性能测试。目前的测试方式,主要考虑两种情形的瞬间冲击电流一是当该适配器满负载时,其输入端的交流电源进行瞬间开启/关闭的调变,以判定适配器是否具有抵抗电源瞬间调变能力以符合产品品质要求,此种测试方式为电源控制回路测试;二是当交流电源对适配器正常供电时,适配器进行瞬间满负载/空载的调变,以判定适配器是否具有抵抗负载瞬间调变能力以符合产品品质要求,此种测试方式为负载调整率测试。在现有技术中,进行此项目测试,需要采用多台例如交流电源供应器及直流负载的独立测试机台进行。其中,交流电源供应器是与适配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而直流负载是与该适配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在进行测试时,使用者依据测试要求,分别调变交流电源供应器所输出的电压幅值、电压频率、周期数及波形参数,以控制交流电源供应单元的电压输出;以及调变负载电流、负载载入时间及周期数等参数,以控制直流负载供应单元的加载。 通过交流电源供应器输出电压及直流负载的电流的调变,可对待测适配器进行测试,并将得到的测试结果与适配器的品质要求作比对,判定待测适配器的品质。然而,目前用以测试适配器的测试流程,皆是针对单个适配器依序测试,使得测试运输动线过于冗长。并且,采用单个适配器依序测试的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不利于自动化的导入。其次,其测试过程工序复杂,导致测试后的适配器品质隐患多,容易造成大量外观不良品。另外,在适配器经过频繁地反复插拔后,也容易造成电气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这一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测试匣,其主要可同时承载并电性耦接多个适配器,使得测试机台在与测试匣组合搭接之后,可通过测试匣同时测试多个适配器。并且,若要进行下一个测试项目时,只需移动测试匣与另一测试机台组合搭接即可进行测试,因而可省去以往必须重复地对适配器进行插拔的动作。通过减少适配器的插拔次数,可降低划伤适配器的可能性,并提高适配器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技术的测试匣,不但可体现模组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更能很容易实现多种测试项目的自动化而减少人力成本,进而可为产线自动化提供了标准。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有适配单元、位于适配单元上的交流输入插座以及带有连接线的直流输出端子。测试机台通过测试匣测试适配器。测试机台包含有多个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匣包含本体、多个交流输入端子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多个承载槽。每一承载槽用以承载适配单元中的其一。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每一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交流输入插座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每一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直流输出端子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当本体与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中的其一与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中的其一。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承载槽具有一集线槽,用以在承载槽承载适配单元时容置对应的连接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侧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多个穿孔。每一穿孔与对应的直流输出插座连通。其中,每一直流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每一交流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部分地延伸至对应的承载槽中。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多个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及多个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每一交流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交流输入端子中的其一。每一直流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直流输出插座中的其一。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上板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缺口。缺口位于上板的一边缘。每一缺口对齐承载槽中的其一。当每一适配单元于承载于对应的承载槽时, 每一适配单元的连接线可由对应的集线槽中通过对应的缺口而沿伸出上板。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载具组合。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测试载具组合用以承载至少一待测物件。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载具组合测试待测物件。测试载具组合包含有测试匣以及测试座体。测试匣包含有本体、至少一交流输入端子以及至少一直流输出插座。本体包含有至少一承载槽。 承载槽用以承载待测物件。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本体。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本体。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待测物件可插拔地连接。测试座体适于与测试匣组合。测试座体包含有至少一测试输入端子组以及测试输出端子组。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输入端子与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与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机台通过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测试待测物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匣进一步包含有两侧壁、上板以及后板。两侧壁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承载槽位于两侧壁之间。每一侧壁包含有夹持槽,用以供机械手臂夹持。上板分别连接两侧壁。上板包含有至少一穿孔。穿孔与输出插座连通。后板分别连接两侧壁及上板。后板包含有至少一连接输入插槽组及至少一连接输出插槽组。 连接输入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入端子,并可供测试输入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连接输出插槽组电性连接至输出插座,并可供测试输出端子组可插拔地连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输出插座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输入端子部份地位于本体与上板之间并延伸至承载槽中。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底板以及抵靠板。 底板用以在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承载本体。抵靠板与底板连接,用以在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供后板抵靠。其中,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设置于抵靠板上。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本体的底部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导槽。底板进一步包含有适于与导槽滑动配合的至少一导轨,用以在本体承载于底板时导引本体朝向或远离抵靠板移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测试座体进一步包含有两侧板、顶板以及背板。两侧板分别连接于底板的两侧。其中,抵靠板连接于两侧板之间。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每一侧壁与对应的侧板相邻。顶板分别连接两侧板与抵靠板。当测试匣组合至测试座体时,上板与顶板相邻。背板分别连接两侧板及顶板。背板包含有至少一接线通口。测试机台通过接线通口电性连接至测试输入端子组及测试输出端子组。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图1为绘示测试机台通过本技术的测试载具组合测试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绘示图1中的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的测试匣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图3C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4为绘示图3A中的测试匣承载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A为绘示图1中的测试载具组合的测试座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测试座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6为绘示依照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试匣,用以承载多个适配器,每一适配器皆包含一适配单元、位于所述适配单元上的一交流输入插座及带有一连接线的一直流输出端子,一测试机台通过所述测试匣测试所述适配器,所述测试机台包含多个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及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匣包含:一本体,包含多个承载槽,每一所述承载槽用以承载所述适配单元中的其一;多个交流输入端子,设置于所述本体,其中每一所述交流输入端子用以供所述交流输入插座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以及多个直流输出插座,设置于所述本体,每一所述直流输出插座用以供所述直流输出端子中的其一可插拔地连接,其中当所述本体与所述测试机台搭接时,每一所述交流输入端子与每一所述直流输出插座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交流测试输入端子组中的其一与所述直流测试输出端子组中的其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森,姜新华,陈小晋,林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