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64094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口,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相配合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一舌板,第一舌板上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形成第一识别单元,所述第二舌板形成另一种不同于第一识别单元的第二识别单元。在使用者使用时,可告示使用者该种电连接器可至少供应两种对接组件选择插接,从而给使用者带来方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9年9月2日公告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CN 201303173Y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组合在一起的第二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安装于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导电端子。然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为同种颜色的绝缘本体,使用者使用时无法区分其绝缘本体是包括两个组装在一起的本体,还是仅有一个一体成型的本体,进而无法明确判断该电连接器的类型,因此使用者不能够直接得知该种电连接器是否是用来插接一种对接组件还是两种对接组件或者是两者皆可的兼容性产品,而需要花费时间了解研究,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方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识别单元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 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口,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相配合的第二本体, 所述第一本体设有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一舌板,第一舌板上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形成第一识别单元, 所述第二舌板形成另一种不同于第一识别单元的第二识别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设为不同标识的第一识别单元和第二识别单元,从而在使用者使用时候,可告示使用者,该种电连接器可供应至少两种不同功能的对接组件辨识选择插接,给使用者带来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前俯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后仰视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3中电连接器的进一步拆分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遮蔽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2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3。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本体11及与第一本体11沿上下方向固定在一起的第二本体12。所述第一本体11与所述第二本体12采用不同材料,且第一本体11采用的材料比第二本体12采用的材料强度更好。所述第一本体11形成第一识别单元,所述第二本体12形成另一种不同于第一识别单元的第二识别单元。所述第一本体 11设有第一基座111及自第一基座111中部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112。所述第一基座111 设有位于第一基座111后端以收容第二本体12的开口 113以及自第一基座111底端向前延伸以与所述第一舌板112共同形成卡槽114的平板115。所述第一基座111还设有位于其顶端以与所述遮蔽壳体2相抵压的缺口 116。所述第一舌板112设有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的对接面1121、自对接面1121向下凹陷以收容第二本体12的收容空间1122及位于第一舌板112前端且横向排列于第一舌板112边缘的若干固定槽1123。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二本体12设有收容于收容空间1122内的第二舌板121及位于第二舌板121后端并收容于开口 113内的第二基座122。所述第二基座122设有固定导电端子3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包括设于第二基座122前侧的第一限位槽123及位于第二基座122后侧的第二限位槽124。所述第二舌板121设有上表面1211、下表面1212、自上表面1211向下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收容槽1213及自下表面1212向上凹陷的若干第一收容槽1214。所述第一限位槽123与第一收容槽1214相连通,所述第二限位槽IM与第二收容槽1213相连通。请参阅图7至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包括第一导电端子31及第二导电端子 3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设有固定于第一限位槽123内的第一固定部311、自第一固定部 311顶端向前水平延伸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214内的第一延伸部312、自第一延伸部312继续延伸超出所述第一舌板112前端缘并收容于第一舌板112的固定槽1123内的第一接触部313以及自第一固定部311底端向下继续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14。所述第一固定部311 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23相干涉以更好的固定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倒刺3111。 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设有固定于第二限位槽124内的第二固定部321、自第二固定部321顶端向前水平延伸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213内的第二延伸部322、自第二延伸部322继续向前呈山形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23以及自第二固定部321底端向下延伸的第二焊接部324。所述第二固定部32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22均设有若干第二倒刺3211 以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 及第二收容槽1213相干涉以将第二导电端子32更好的固定于第二本体12上。请参阅图2至图4及图6至图8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设有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 (未图示)的插接口 20、面向第一舌板112的收容空间1122的顶壁21、与顶壁21相对应的底壁22、连接顶壁21与底壁22的两个侧壁23以及自顶壁21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后盖对。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舌板112形成用一种颜色标识的第一识别单元且暴露于插接口 20内,所述第二舌板121形成用另一种不同颜色标识的第二识别单元,且同样暴露于该插接口 20内。所述顶壁21设有与第一基座111上的缺口 116相抵压以防止第一本体11向前脱离遮蔽壳体2的抵持点211。所述顶壁21、底壁22及侧壁23均设有向插接口 20内延伸的弹性片25。所述两个侧壁23于靠近后盖M处对称设有一对分别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底壁22的安装脚26。所述后盖M两侧设有向前延伸并包覆于侧壁23外侧的固持片M1,固持片241上设有扣持口 M2,所述两侧壁23上设有与所述扣持口 242相扣持的凸块231,用以防止后盖M上翻。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组装时,首先将第二导电端子32安装至第二本体12上。 第二固定部321配合第二倒刺3211收容并固定于第二限位槽124内,第二焊接部324向下延伸超出底壁22以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第二延伸部322配合第二倒刺3211收容并固定于第二收容槽1213内。此时,所述第二接触部323则沿第二舌板121的宽度方向排列为一排,所述第二接触部323的弹性末端(未图示)则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12内。其次,将第一导电端子31安装固定于第二本体12上,所述第一固定部311配合第一倒刺3111收容固定于第一限位槽123内,所述第一焊接部314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底壁22 以焊接于电路板上,第一延伸部312则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14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 31与第二导电端子32分别位于第二舌板121的上下侧,且所述第一接触部313与第二接触部3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用以插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口,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与第一本体相配合的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设有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一舌板,第一舌板上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且暴露于插接口内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舌板形成第一识别单元,所述第二舌板形成另一种不同于第一识别单元的第二识别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江冯现伟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