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43367 阅读:3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所述超薄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平板部,呈平板形,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超薄导光板的整体厚度,同时增加超薄背光模组产品的亮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电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高科技生活。一些电子产品上,包括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相机、Notebook(笔记本式电脑)等的液晶显示板为用户显示相关的信息。而一般来说液晶显示板是BLU (Back light module,背光模组)组成的,背光模组包括了 LGP (Light Guide Plate,导光板),导光板起到导光的作用,另外此结构可改变现阶段背光模组的架构。而一些超薄导光板的应用使得电子产品得以向超薄方向发展。参见图IA 图1B,现在市场上大部份的超薄导光板的结构包括了注塑成型的楔形导光板10,其平板部分11的厚度在0. 3mm以上,而楔形部12分在0. 4^0. 6mm之间,其主要目的是配合市场上主流侧发光LED13的规格。主流侧发光LED13厚度为0. 4mm和0. 6mm两个规格。现在已有技术的主要问题在于导光板10注塑成形最小的厚度在0.3mm以上,故无法做成超薄型的厚度在0. 3mm以下的导光板10。而现在导光板10的平板11部分厚度可以做到在0. 3mm以下,但并非通过注塑技术实现,厚度无法实现的楔形形状的楔形部12,故无法直接搭配LED13使用。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平板部分11与楔形部分12因成型原理不同, 不能同时成型;而平板部分由于太薄,不能直接使用侧发光LED13,导致影响电子产品薄型化的发展以及电子产品亮度。综上可知,现有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以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同时增加超薄产品背光模组的亮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薄导光板,所述超薄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平板部,呈平板形,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楔形部呈楔形体,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侧边,并且所述两个侧边的高度不同,所述两个侧边中高度较低的侧边与所述平板部的侧边粘接。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楔形部呈楔形体,所述楔形部的底部与所述平板部的顶部粘接。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楔形部侧端的底部开设有切口,所述切口与所述平板部的侧边相适配,并且所述切口与所述平板部的侧边粘接。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通过透明粘接材料粘接。3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透明粘接材料为光学胶水。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楔形部为注塑件,所述平板部为非注塑件。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平板部的厚度小于0. 3mm。根据所述的超薄导光板,所述超薄导光板的楔形部的外侧边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超薄导光板的背光模组,所述超薄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平板部,呈平板形,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本技术通过将超薄导光板设置为包括楔形部和平板部,并且楔形部和平板部通过粘接材料粘接在一起,所述平板部可以通过非注塑加工成型,其厚度可以小于0. 3mm, 有利于电子产品的薄型化发展。而楔形部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其厚度保持现有技术中楔形部的厚度,有利于超薄导光板光源的传导。附图说明图IA是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的主视图。图IB是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2A是本技术第--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主视图。图2B是本技术第--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2C是本技术第--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楔形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A是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主视图。图3B是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3C是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楔形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A是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主视图。图4B是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4C是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中的超薄导光板的楔形部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2A 图4C,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导光板20,所述超薄导光板20包括楔形部21,平板部22,呈平板形,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在本技术中,将超薄导光板20设置为包括楔形部21和平板部22,所述楔形部21和平板部22粘接成一整体,该整体呈楔形体。其中平板部22为非注塑件,因此其厚度可以加工到0.3 mm以下,而所述楔形部21为注塑件,其厚度可以在0. 3 mm以上,为超薄导光板20的楔形部21的外侧边上设置的至少一个光源提供光源传导。这样超薄导光板 20可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同时增加超薄产品的亮度,满足薄型电子产品的设计需要。参见图2A 图2C,在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楔形部21呈楔形体,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侧边,并且两个侧边的高度不同,两个侧边中高度较低的侧边与平板部22的侧边粘接。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通过透明粘接材料粘接于粘接部分211。在粘接部分211 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贴合,通过透明连接材料粘接,其折射率接近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 两种材料。参见图3A 图3C,在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楔形部21呈楔形体,楔形部 21的底部与平板部22的顶部粘接。楔形部21粘接于平板部22上,两者粘接部分211粘接,组成一楔形体。参见图4A 图4C,在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中,楔形部21侧端的底部开设有切口,切口与平板部22的侧边相适配,并且切口与平板部22的侧边粘接。楔形部21的切口处为粘接部分211,其与平板部22粘接,组成一楔形体。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通过透明粘接材料粘接,其优选的透明粘接材料为光学胶水,这些种光学胶水不仅能够很好的将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粘接,而且不影响光线在两者之间的传导。本技术还提供了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超薄导光板20,超薄导光板20 包括楔形部21,平板部22,呈平板形,楔形部21与平板部22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超薄导光板20的其他具体结构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均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将超薄导光板设置为包括楔形部和平板部,并且楔形部和平板部通过粘接材料粘接在一起,所述平板部可以通过非注塑加工成型,其厚度可以小于0. 3mm,有利于电子产品的薄型化发展。而楔形部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其厚度保持现有技术中楔形部的厚度,有利于超薄导光板光源的传导。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超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平板部,呈平板形,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平板部,呈平板形,所述楔形部与所述平板部粘接成一体,并呈楔形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彪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宝龙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