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盐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29585 阅读:17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浓盐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输送至电沉积箱,在其内去除金属离子,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降解;输送至电沉积单元,其内通过循环泵对浓盐水进行循环处理;输送至电磁絮凝器,浓盐水中的悬浮物等絮凝进入斜板沉淀器,通过絮凝反应进行混凝沉淀;经斜板沉淀后的出水,返回到反渗透RO设备或直接用于低端用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效果稳定、生产运行成本低、操作运行简便的浓盐水处理工艺,处理采用电沉积、电磁絮凝,避开常规化学处理方法,避免大量使用药剂所造成的盐份的持续累积,优化处理工艺,降低废水处理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浓盐水达到零排放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各类生产工艺及装备的精细化和高效化,对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今的水处理工艺如RO反渗透、EDI电除盐法等成熟的工艺和装备均能生产出优质高效的生产用水,但上述工艺产水过程的产水率均在75%左右,即在生产优质水的过程中将水中的其他杂质成份通过膜分离,使其浓缩在25%的浓盐水中。而这些浓盐水,通常很难再利用,因此不得不排放于水体或深井排放。这样的浓水处理模式,其危害性正逐步显现出来, 如造成土地盐碱化、水体生物减少等问题,例如某省份针对渤海水体变化的特征,出台法令 “严禁浓水入海”,部分企业为解决浓盐水排放问题,不得不通过新水将浓盐水稀释后排放, 这种做法已与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相违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一些企业纷纷上马废水回用项目,废水回用不得不面临着浓盐水问题,浓盐水的再生处理及达到零排放技术已成为困扰水处理的难点;另外在废水回用中,本已处理达标后的水,经深度处理的浓盐水,经过污染物的富集,又将面对能否达标排放的尴尬局面。1970年美国电力研究中心将工厂零排放定义为“不向地面水域排放任何形式的水 (排出或渗出),所有离开的水都是以湿气的形式或固化在灰或渣中”。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美国的机械循环蒸发技术的出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该项技术虽然有所突破,但其一次性投资高、运行成本高的不利因素,使真正的废水零排放难以普及。有鉴于此,寻求一种成为该领域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它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采用电化学技术,充分发挥阴极的还原作用,使浓盐水中的浓缩盐类(主要是一些金属盐类如钙、镁离子)从水中有效分离出来,经处理后的水,因已去除了约50%的盐类离子,故可再次经RO 膜处理分离出优质的用水,经此反复循环,最终可达到废水回用中的零排放。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包括以下步骤(1)将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2)输送至电沉积箱,在其内去除金属离子,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降解;(3)输送至电沉积单元,其内通过循环泵对浓盐水进行循环处理;(4)输送至电磁絮凝器,浓盐水中的悬浮物等絮凝进入斜板沉淀器,通过絮凝反应进行混凝沉淀;(5 )经斜板沉淀后的出水,返回到反渗透RO设备或直接用于低端用户。所述步骤(1)中,浓盐水的水质如下pH=6 9、CODcr彡100mg/l、油份彡5mg/l、SS ^ 20mg/l、电导率;^ 10000Mm/cm。所述步骤(2)中,电沉积箱体内设置有电沉积阴阳极板,电沉积极板采用整流器进行电压、电流的整流。经整流器整流后的电压优选为36V,电流密度优选为40至50ma/Cm2,水力停留时间2至3小时。所述步骤(3)中,电沉积单元内设置有内循环水泵,循环回流比优选为100%至200% ο所述步骤(4)中,斜板沉淀器采用双向布水上向流沉淀,其表面负荷为5至9米/ 小时。所述步骤(4)中,絮凝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至5秒。所述步骤(5)中,出水的水质如下C0Dcr彡30mg/L、电导率彡5000us/cm。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效果稳定、生产运行成本低、操作运行简便的浓盐水处理工艺,处理采用电沉积、电磁絮凝,避开常规化学处理方法,避免大量使用药剂所造成的盐份的持续累积,优化处理工艺,降低废水处理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当前无论是制备纯水,还是废水综合利用,都无法有效解决浓盐水的问题,本工艺方法利用电化学中沉积的原理,使盐类物质由离子态成为稳定的固态物质从浓盐水分离出来 (如果是稀有金属,还可实现回收的经济价值),从而打破了盐类物质在水溶液中死路循环, 并可将经处理后的水再回用,实现真正的零排放。2、实现运行成本的节省当前对于高盐水,各类企业为满足环保或各地排放要求,只得采用化学药剂或加水稀释的处理方法,造成运行成本的增加,通过本工艺方法可解除浓盐水处理的后顾之忧,并可实现运行成本的降低。在处理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水质均和调节,而对于盐份越高的浓盐水,更具有成本优势。3、实现废水深度回用浓盐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采用本工艺方法和设备可实现浓盐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降低了深度回用处理的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可应用于国内外各行业的浓水处理,能有效解决行业排水量大、产品吨水耗量多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的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参看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以下步骤(1)将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浓盐水的水质如下pH=6 9、4CODcr 彡 100mg/l、油份彡 5mg/l、SS 彡 20mg/l、电导率彡 10000Mm/cm。(2)输送至电沉积箱,在其内去除金属离子,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降解。电沉积箱体内设置有电沉积阴阳极板,电沉积极板采用整流器进行电压、电流的整流。 经整流器整流后的电压优选为36V,电流密度优选为40至50ma/Cm2,水力停留时间2至3小时。( 3 )输送至电沉积单元,其内通过循环泵对浓盐水进行循环处理。电沉积单元内设置有内循环水泵,循环回流比优选为100%至200%。(4)输送至电磁絮凝器,浓盐水中的悬浮物等絮凝进入斜板沉淀器,通过絮凝反应进行混凝沉淀。斜板沉淀器采用双向布水上向流沉淀,其表面负荷为5至9米/小时。絮凝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至5秒。(5)经斜板沉淀后的出水,返回到反渗透RO设备或直接用于低端用户。出水的水质如下C0Dcr ^ 30mg/L、电导率;^ 5000us/cm。按本专利技术的,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以下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方法包括调节池、电沉积(包括内循环)、电磁絮凝和斜板沉淀等处理步骤,处理流程按下列步骤进行1、将深度处理或废水回用所产生的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调节池可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一般采用6至8小时调节量;其水质如下pH=6 9、 CODcr 彡 100mg/l、油份彡 5mg/l、SS 彡 20mg/l、电导率彡 10000Mm/cm。2、调节池输送泵将均质的废水以稳定的流量,输送至电沉积箱(池),箱内设置有电沉积极板组件,电沉积极板采用平板式的形式;电源经整流器进行电压、电流的调节,然后连续向电极板供电,电源电压的调节需根据浓盐水的电导率、盐份种类,确定极板材质和面积,从而确定电沉积箱体的大小;对于以制取纯水为目的反渗透RO处理工艺所产生的浓盐水,电沉积箱体的水力停留时间约为2至3小时,电沉积极板采用整流器进行电压、电流的整流,经整流后的电压优选为36V,电流密度优选为40至50ma/Cm2。在电沉积的极板上充分发挥了阴阳极板的电化学作用,阴极板主要发生还原反应,在此约实现50%的金属离子的去除;在阳极板发挥电化学的氧化作用,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将浓盐水的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的降解。3、为提高处理效率,并减少电沉积箱体的容积,在电沉积处理单元设有循环泵,以实现电沉积单元内对浓盐水的内部循环处理,回流比为100%至200%。4、经电沉积处理后的浓盐水自流经电磁絮凝器处理,在电磁的交互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浓盐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2)输送至电沉积箱,在其内去除金属离子,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降解;(3)输送至电沉积单元,其内通过循环泵对浓盐水进行循环处理;(4)输送至电磁絮凝器,浓盐水中的悬浮物等絮凝进入斜板沉淀器,通过絮凝反应进行混凝沉淀;(5)经斜板沉淀后的出水,返回到反渗透RO设备或直接用于低端用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浓盐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浓盐水收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2)输送至电沉积箱,在其内去除金属离子,并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实现COD降解;(3)输送至电沉积单元,其内通过循环泵对浓盐水进行循环处理;(4)输送至电磁絮凝器,浓盐水中的悬浮物等絮凝进入斜板沉淀器,通过絮凝反应进行混凝沉淀;(5 )经斜板沉淀后的出水,返回到反渗透RO设备或直接用于低端用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盐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浓盐水的水质如下pH=6 9、C0Dcr ( 100mg/l、油份彡 5mg/l、SS ( 20mg/l、电导率彡 10000Mm/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盐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电沉积箱体内设置有电沉积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丙雁王晨晨谢斗斗施杰谢锋李勇王万俊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强源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