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02891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并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的悬架装置。悬架装置(10)具备对转向节(13)进行支承的后摆臂(14)及下臂(16)。该下臂(16)的第一、第二外端部(41、47)经由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与后摆臂(14)连结。并且,在第一、第二橡胶衬套(43、51)之间连结有转向节(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轮由转向节支承为旋转自如且该转向节通过后摆臂及下臂支承于车身的悬架装置
技术介绍
在悬架装置中存在如下结构,S卩,转向节经由上臂及后摆臂与车身连结,下臂与连结了转向节的后摆臂连结,且车轮由转向节支承为旋转自如。该悬架装置的下臂朝向车宽方向配置,且下臂的外端部经由第一、第二连结部与后摆臂的后端部连结。第一、第二连结部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配置,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衬套(橡皮衬套)以轴线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式配设。该橡胶衬套以衬套的轴线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容许向车身前后方向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相对于输入容许某种程度的变形 变位的结构)。由此,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当车轮越过高低不平的路面时,通过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能够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橡胶衬套的朝向与衬套的轴线正交的方向(车宽方向)的弹性变形被抑制。由此,能够确保车宽方向的刚性而适当地维持车轮的前束(toe)(束角)和外倾(外倾角)。由此,在车辆的行驶中,通过适当地维持车轮的前束和外倾而能够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95296号公报在此,专利文献1的悬架装置中第一、第二连结部使用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衬套, 来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如此,为了在第一、第二连结部使用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衬套,期望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进一步适当地保持车轮的前束和外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并且能够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的悬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悬架装置,其中,第一悬臂的前端部由车身枢轴支承, 且所述第一悬臂从所述前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延伸的第一悬臂中的比所述前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由转向节枢轴支承,在枢轴支承有所述转向节的所述第一悬臂上连结第二悬臂的外端部,并且,比所述外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所述第二悬臂的内端部由所述车身枢轴支承,且车轮由所述转向节支承,所述悬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臂的所述外端部经由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至少两个弹性连结部与第一悬臂连结,在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结部之间连结有所述转向节。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中,由所述转向节枢轴支承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比由所述车身枢轴支承的所述前端部靠下方配置,所述第二悬臂中, 与所述第一悬臂连结的外端部比由所述车身枢轴支承的所述内端部靠下方配置。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将第二悬臂的外端部经由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弹性连结部与第一悬臂连结。通过将弹性连结部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而使弹性连结部的轴线朝向车身前后方向配置。由此,弹性连结部容许向车身前后方向的弹性变形,并能够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相对于输入容许某种程度的变形·变位的结构)。由此,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当车轮越过高低不平的路面时,通过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柔顺性而能够实现乘车舒适度的提高。此外,在第二悬臂中的弹性连结部之间连结有转向节。由此,能够通过第二悬臂抑制转向节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情况而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由此,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适当地维持车轮的前束(束角)和外倾(外倾角),从而能够实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在此,作为抑制转向节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方法,考虑有使第二悬臂的外端部向车身外侧延伸,在延伸的连结部位上连结转向节的方法。然而,在向车身外侧延伸的连结部位上连结有转向节时,第二悬臂的内端部与连结部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在车轮的制动时,在载荷经由转向节作用于连结部位的情况下,在连结部位作用有比较大的转矩(力矩)。为了抵消该转矩,而在弹性连结部上作用有比较大的载荷。因此,例如为了确保弹性连结部的耐久性,而需要将弹性连结部的品质提高到必要以上,或增大螺栓的尺寸(形状)而提高紧固韧度(紧固可靠性)。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在第二悬臂中的弹性连结部之间连结转向节。以下,将连结了转向节的弹性连结部之间的部位称为“转向节枢轴支承部”。通过在弹性连结部之间的转向节枢轴支承部连结转向节,而能够将转向节枢轴支承部与第二悬臂的内端部之间的距离抑制得较小。因此,在车轮的制动时,在载荷经由转向节作用于转向节枢轴支承部的情况下,能够将作用于转向节枢轴支承部的转矩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通过作用于弹性连结部的小的载荷抵消作用于转向节枢轴支承部的小的转矩,因此能够提高弹性连结部的耐久性。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中,将第一悬臂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以下称为“外侧部位”)配置在比前端部靠下方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将第二悬臂的外端部配置在比内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在此,在车辆的行驶中对车轮进行制动时,向下的载荷作用于第一悬臂的外侧部位,且向上的载荷作用于第二悬臂的外端部。如此,在将第一悬臂的外侧部位配置在比前端部靠下方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下,向下的载荷作用于外侧部位,从而外侧部位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变位)。另一方面,在将第二悬臂的外端部配置在比内端部靠下方的状态下,向上的载荷作用于外端部,从而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变位)。由此,能够将制动时的车轮保持成前束的状态,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制动时的操纵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悬架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悬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图1的悬架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4向视图。图5是图4的5向视图。图6是图1的6向视图。图7是图1的7-7线剖视图。图8是图1的8-8线剖视图。图9是说明具备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悬架装置的车辆的乘车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的图。图10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悬架装置所具备的第一、第二橡胶衬套的耐久性的图。图11是说明比较例的悬架装置所具备的第一、第二橡胶衬套上作用有大载荷的例子的匿ο图1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悬架装置所具备的车轮的制动的例子的图。图13是说明对本专利技术的悬架装置所具备的车轮进行了制动的状态的图。符号说明10…悬架装置11…车身12…车轮13…转向节14…后摆臂(第一悬臂)16…下臂(第二悬臂)26a…主中央部(第一悬臂中的比前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26b…主前端部(后摆臂的前端部)41…第一外端部(外端部)43…第一橡胶衬套(弹性连结部)47…第二外端部(外端部)51…第二橡胶衬套(弹性连结部)55…内端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前(Fr)”、“后5(Rr) ”、“左(L) ”、“右(R) ”按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实施例对实施例的悬架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悬架装置10是后悬架装置,其具备经由车轴(未图示)将车轮(后轮)1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转向节13 ;对转向节13的前下连结部22进行支承的后摆臂14 ; 对转向节13的上连结部23进行支承的上臂15 ;对转向节13的后下连结部M进行支承的下臂16 ;对后摆臂14进行支承的减震器17及悬架弹簧18。后摆臂14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记载的第一悬臂的代表例。下臂16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记载的第二悬臂的代表例。如图2、图3所示,转向节13具备将车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转向节主体部21 ;从转向节主体部21的前下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悬臂,该第一悬臂的前端部由车身枢轴支承,且该第一悬臂从所述前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第二悬臂,其外端部与所述第一悬臂连结,且比所述外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内端部由所述车身枢轴支承;弹性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悬臂上,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有至少两个,且经由弹性体将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第一悬臂连结,所述悬架装置具有转向节,该转向节由所述第一悬臂和车轮支承,且被支承在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结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5.28 JP 2010-1230751.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悬臂,该第一悬臂的前端部由车身枢轴支承,且该第一悬臂从所述前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第二悬臂,其外端部与所述第一悬臂连结,且比所述外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内端部由所述车身枢轴支承;弹性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悬臂上,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有至少两个,且经由弹性体将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第一悬臂连结,所述悬架装置具有转向节,该转向节由所述第一悬臂和车轮支承,且被支承在所述至少两个弹性连结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田拓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