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添专利>正文

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9976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包括筒柱状处理池,所述处理池的筒壁底部设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沿所述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入水管伸入所述处理池内部的一端管口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该水处理装置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污水在水处理装置中自动旋转,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无盲区的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厌氧生物处理法或厌氧消化法是指在断绝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与现有的好氧处理技术相比而言,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有如下特点(1)建造、运行和操作简单,基建和运行的费用低;(2)能量需求低,节约能源;(3)根据水处理的要求,水处理的规模可大可小,使得分散进行水处理成为可能,并可大大节省投资;(4)厌氧处理的剩余污泥的产生量少,稳定性好,且后续水处理容易。目前采用厌氧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装置一般为筒柱状的厌氧反应器(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反应器中设置颗粒化的污泥形式的内部生物质富集,用于与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发生厌氧反应。使用过程是将污水从厌氧反应器底部通入,并从下向上流过反应器。由于有机污染物新陈代谢作用的降解,形成了以气泡形式粘附到上述污泥颗粒上的气体。颗粒上升使得反应器中的污水与其充分混合作用实现厌氧反应,处理后的污水再排出反应器。这种反应器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气体上升速度快,以至于大部分污水未经混合处理即排出反应器,即处理过程存在盲区,厌氧处理效果降低。因此,为了充分混合,有的采用将污水多次通过反应器或采用多个反应器进行多次处理的办法,这样的方法虽然能让污水得到充分处理,但是效率低下,多个反应器的也会占据过多的工作空间;另外也有在反应器底部加入螺旋桨搅动污水形成漩涡的方法,但这样的反应器就需要额外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该水处理装置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污水在水处理装置中自动旋转,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包括筒柱状处理池,所述处理池的筒壁底部设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沿所述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入水管伸入所述处理池内部的一端管口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所述入水管具有一条以上,且所述入水管伸入处理池内部的管口朝向一致。所述处理池内部嵌套有筒柱状的内层处理池,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同轴,且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之间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入口端管口位于所述处理池内的上部,所述连通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内层处理池内的底部,且所述连通管沿所述内层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连通管的出口端管口沿所述内层处理池的筒壁切线方向弯折。所述内层处理池具有两层以上,相邻两层内层处理池之间留有间隔,且相邻两层3处理池之间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具有一条以上,且所述连通管伸入内层处理池内部的管口朝向一致。所述水处理装置还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一端置于所述内层处理池内的上部, 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水处理装置外。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1、该水处理装置采用由下向上的水流路径,入水管采用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因此,进入处理池中的污水将会自动旋转起来,而无须依靠外界动力,使得污水和反应物质充分混合,没有盲区,不会短流;2、该水处理装置采用内外多层次的处理池,充分利用了一个处理池的空间,而实现对污水的多次处理,由于多层处理池之间的连通管的入口端在上、出口端在下,使得污水依靠水力推动作用进入下一层处理池的同时,依靠重力和填料作用拦截保持各层厌氧污泥和微生物浓度的稳定;且连通管形状如入水管一样,同样能够让污水在该内层处理池中自动旋转,整个过程无需外界动力,即可达到污水的自动旋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水处理装置的轴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一图1和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具体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该水处理装置包括外层的筒柱状处理池1和两层筒柱状的内层处理池2,处理池1和内层处理池2内都设有用于厌氧反应的填料5,处理池1和内层处理池2相互嵌套且同轴。 各层之间具有间隔,入水管3设于处理池1的筒壁底部,且入水管3伸入处理池内部的一端管口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本实施例中采用三条入水管3,且三条入水管3的弯折方向一致。本实施例中采用两层内层处理池,内层处理池2与处理池1之间、两层内层处理池 2之间均设有连通管4,连通管4的入口端管口位于处理池1内的上部,连通管4的出口端位于内层处理池内2的底部,且连通管4的出口端管口沿内层处理池2的筒壁切线方向弯折。每两层之间的连通管4均设置三条,且弯折方向一致。该水处理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将污水由入水管通入处理池中,随着污水由入水管3进入处理池1中,将会自动顺着弯折方向(图1中的弧形箭头方向)旋转起来,进行厌氧反应处理。当污水在处理池1与内层处理池2之间的间隔内反应并慢慢上涨到连接管4 的入口端高度时,由于水里推动作用,将从连接管4处流入下一层的内层处理池2中,并从内层处理池2的底部涌入,同样依靠出口端的弯折而在内层处理池2中形成自动旋转的水流状态。污水在该处理装置内可依次进行三次由下向上的厌氧处理,并与池内的填料5发生厌氧反应。由于每层处理池中的水体均形成旋转式的运动,因此,每层处理都不会产出处理盲区,使得污水处理充分完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处理规模,将处理池的层数进行适当增减,入水管和连通管的数量也可以任意增减,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此外,该水处理装置还设有出水管,图中未示出,出水管可以采用一端置于最内层处理池内的上部,另一端连通至水处理装置外,从而,经过最后一层处理后的污水将自动流出该水处理装置。该水处理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与其他辅助处理装置配合使用,不影响处理效果。具体实施例二图3示出了该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具体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与具体实施例一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入水管3和连通管4均采用沿处理池筒壁切线方向直插入池内的结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包括筒柱状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的筒壁底部设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沿所述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入水管伸入所述处理池内部的一端管口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管具有一条以上,且所述入水管伸入处理池内部的管口朝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内部嵌套有筒柱状的内层处理池,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同轴,且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之间留有间隔,所述内层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之间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入口端管口位于所述处理池内的上部,所述连通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内层处理池内的底部,且所述连通管沿所述内层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连通管的出口端管口沿所述内层处理池的筒壁切线方向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处理池具有两层以上,相邻两层内层处理池之间留有间隔,且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盲区自动旋转水处理装置,包括筒柱状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的筒壁底部设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沿所述处理池筒壁的切线方向插入,或者,所述入水管伸入所述处理池内部的一端管口沿筒壁切线方向弯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添
申请(专利权)人:张添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