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87412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在杆(60)上设置有支承枢轴(61),且在杆安装部(35)上形成有收容支承枢轴(61)的轴承部(35a),在壳体(30)上设置有覆盖收容于轴承部(35a)的支承枢轴(61)的上方及线缆插拔方向的一端侧的保持金属件(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连接器,已知如日本特开2007-258054号公报(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 所公开的具有如下结构的连接器,其具有与形成在FPC、FFC等线缆上的导体接触的触头; 收容该触头的壳体;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上的杆。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制金属件压入安装到壳体上,并利用限制金属件按压杆的支承枢轴上部,从而由限制金属件和壳体的底壁部将支承枢轴支承,以使杆不从壳体脱离。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限制金属件仅从上方按压支承枢轴,无法限制支承枢轴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因此,当支承枢轴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杆可能从壳体脱离。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杆从壳体脱离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供线缆向内部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在该壳体上形成的杆安装部的杆,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杆安装部在所述连接器配置成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杆位于上部的状态下由底壁部和形成于该底壁部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纵壁部划分而成,且上方及所述线缆的插拔方向的一端侧敞开,在所述杆上设置有支承枢轴,在所述杆安装部上形成有收容所述支承枢轴的轴承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保持金属件,该保持金属件覆盖收容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支承枢轴的上方及所述线缆的插拔方向的一端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杆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着线缆的状态的局部剖开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金属件覆盖支承枢轴的状态的局部剖开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金属件的图,(a)为表示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b)为表示杆处于转动中途的状态的图,(c)为表示杆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是表示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连接器的图,是表示杆处于转动中途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是表示杆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端子及触头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端子的动作的图,(a)是表示杆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杆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杆向脱离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将图11的点划线部分放大后的图。图13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比较例而示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以线缆插拔方向为前后方向X、 以壳体的长度方向(触头的并列设置方向与线缆插拔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宽度方向Y、以壳体的厚度方向(插入的线缆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Z来进行说明。另外, 将插入线缆时线缆移动的方向规定为前方,将拔出线缆时线缆移动的方向规定为后方,以连接器配置成安装在壳体上的杆位于上部的状态下的上方作为上方来规定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绝缘性的壳体30,该壳体30供FPC或FFC 等带有表面及背面的片状的线缆2插入。在该片状的线缆2的插入端部2a(参照图3及图10)上,多个导体2b沿宽度方向以规定的等间距露出,并且在导体2b的宽度方向Y两端形成有保持孔2c。此外,多个导电性的触头40沿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等间距并列设置在壳体30的内部,所述导电性的触头40与线缆2的导体2b导通连接,并且,在沿宽度方向Y并列设置有多个的触头40的宽度方向Y两端分别安装有与触头40形状大致相同的保持端子5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该保持端子50与线缆2的保持孔2c卡合来保持插入到壳体30内的线缆2。另外,绝缘性的杆6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壳体30上。具体而言,如图6至图 8所示,杆60在壳体30内安装成能够在打开位置(图6所示的状态)和关闭位置(图8所示的状态)之间转动,在所述打开位置能够将线缆2插入壳体30,而在所述关闭位置能够由触头40夹持插入到壳体30内的线缆2。壳体3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在该壳体30的后部(图6的左侧线缆插拔方向的拔出侧),供线缆2从后方插入的袋状的线缆收入部(插入口)31形成于上下方向Z 的大致中间部。该线缆收入部31由顶壁部32、底壁部33、在壳体30的后部的宽度方向Y两端形成的两侧壁部;34、34划分而成,且在后方开口。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30的前部的宽度方向Y两端形成有位于比侧壁部34、34 靠宽度方向Y外侧的前侧壁部(一对纵壁部)3如、3 ,在该前侧壁部34a、34a的内侧形成有底壁部Me。此外,在壳体30的前部形成有由前侧壁部3如、3如和底壁部3 划分成且在上方及前方敞开的杆安装部35。杆6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杆安装部35。而且,在杆安装部35a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形成有在上方及前方敞开的轴承部 35a,该轴承部3 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上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4所示,轴承部35a由连结侧壁部34和前侧壁部34a的连结壁部34f的内侧前表面34b、底壁部3 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的底面Me、前侧壁部34a的内侧侧面34d划分而成。另外,杆60为能够收容于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内的板状的构件,该杆60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面的基端侧 (杆60的一端部侧)分别突出形成有支承枢轴61。另外,杆60的主体(杆60的另一端部)成为对杆60进行开闭操作(转动操作)的操作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支承枢轴61从壳体30的前方 (线缆收入部31的相反侧)载置到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轴承部35a,并且将保持金属件70安装到连结壁部(壳体)34f上,从而将杆60以能够开闭(转动)的方式安装到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上(参照图1及图4)。如图4所示,保持金属件70由金属薄板形成,且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部71。 此外,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从主体部71的前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且,支承片71b 从主体部71的后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在主体部71的前方,以朝上凸起的方式弯曲的爪状的支承枢轴覆盖部71c朝向前方延伸设置。此外,以该支承枢轴覆盖部71c覆盖支承枢轴61的上方以及前方(线缆2的插拔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式,将保持金属件70安装于连结壁部34f、34f。具体而言,在连结壁部34f、34f上形成有供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插入的穿过孔(凹部)34g,通过从上方向该穿过孔(凹部)34g压入(插入)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 从而将保持金属件70安装到连结壁部34f、34f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连结壁部34f的后壁部34h插入于在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与支承片71b之间形成的凹部71d内,由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和支承片 71b来夹持后壁部34h。而且,在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上,在前后方向两端设有突起71e、71e。此外, 通过将该突起71e、71e分别以咬入的方式压入穿过孔34g的内表面(后壁部34h的前表面及前壁部Mi的后表面),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供线缆向内部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在该壳体上形成的杆安装部的杆,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杆安装部在所述连接器配置成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杆位于上部的状态下由底壁部和形成于该底壁部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纵壁部划分而成,且所述杆安装部的上方及所述线缆的插拔方向一端侧敞开,在所述杆上设置有支承枢轴,在所述杆安装部上形成有收容所述支承枢轴的轴承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保持金属件,该保持金属件覆盖收容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支承枢轴的上方及所述线缆的插拔方向的一端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4.08 JP 2010-089691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供线缆向内部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在该壳体上形成的杆安装部的杆,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杆安装部在所述连接器配置成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杆位于上部的状态下由底壁部和形成于该底壁部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纵壁部划分而成,且所述杆安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冈敬桥本俊辅林拓哉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