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84683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散热风道,本装置包括风机,还包括依次相通的收集区、放大区和输出区,收集区设置于一柜体内,上述三层风道组成一个相通的区域,所述风机的大部分位于该区域内,所述放大区的垂直于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的大。将风机的大部分设置于收集区、放大区和输出区组成的一个相通的区域内,整体上减小了柜体的体积,利于安装和维护。采用三层风道的设计,截面相对较小的收集区的风道长度变小,放大区的垂直于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的截面面积大,这样风经过收集区后能迅速的扩展到放大区然后经输出区排出,整体上来说,风阻变小,散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风道
技术介绍
大功率电子元器件尤其是光伏/风力并网逆变装置在采用风冷进行散热时通常采用以下方式进行。采用散热器吸收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在柜体上设置进风口,风从进风口进入经过散热器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然后进入集风区,风机安装在柜体的后部与集风区相通,风机将集风区中的热风排出。如图1所示,1为风机,2为集风区。将风机设置于集风区后部,整体上加大了柜体的体积,在柜体安装于高处的场合不利于安装和维护。如果单纯将风机安装在集风区内,因集风区垂直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的限制会加大风阻,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散热效果好、利于安装和维护的散热风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装置包括风机,还包括依次相通的收集区、放大区和输出区,收集区设置于一柜体内,上述三层风道组成一个相通的区域, 所述风机的大部分位于该区域内,所述放大区的垂直于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的大。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将风机的大部分设置于收集区、放大区和输出区组成的一个相通的区域内,整体上减小了柜体的体积,利于安装和维护。采用三层风道的设计,截面相对较小的收集区的风道长度变小,放大区的垂直于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的截面面积大,这样风经过收集区后能迅速的扩展到放大区然后经输出区排出,整体上来说,风道缩短,风阻变小,散热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风机40,还包括依次相通的收集区10、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收集区10设置于一柜体内,上述三层风道组成一个相通的区域,所述风机40的大部分位于该区域内,所述放大区20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10的大。将风机的大部分设置于收集区10、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组成的一个相通的区域内,整体上减小了柜体的体积,利于安装和维护。采用三层风道的设计,截面相对较小的收集区10的风道长度变小,放大区20的垂直于风机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10的截面面积大,这样风经过收集区后能迅速的扩展到放大区然后经输出区排出,整体上来说,风道缩短,风阻变小,散热效果好。这样有层次的风道相对单一的风道来说,也易于在柜体里与其他元器件避让布置,从而也达到了减小柜体体积的目的。输出区30—般设置于柜体外,这样更利于风输出, 而放大区20可以设置于柜体内也可以设置于柜体外,作为优选的方案,放大区20设置于柜体内,这样风机40的大部分体积隐藏在机柜内部,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使外观更加美观。如图2、3、4所示,所述收集区10为矩形结构,设有收集区集风罩11,收集区集风罩 11的靠近散热器的一侧设有若干进风口 12,放大区集风罩21固定于收集区集风罩11的另一侧,输出区集风罩31 固定于放大区集风罩21的另一侧,风机40的后端固定在输出区集风罩31的远离放大区20的一侧上。收集区10设为矩形结构,有利于温度平衡。尤其是应用于光伏/风力并网逆变装置的场合,有利于三相模块之间的温度平衡。如图2、3所示,本装置还包括导流圈安装板61,导流圈安装板61固定在收集区10 上,与导流圈60相接,导流圈60与风机40的进风口相接,风机40的出风口的大部分位于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相当。将导流圈60设置于收集区,有利于风的收集,因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的横截面积比收集区10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出风口的至少大部分设置于上述两个区域更有利于风的排出。当风机自带导流圈的场合,所述导流圈60可以省去。所述的风机40为后向离心风机。所述的风机40可以选用各种机型,例如轴流风机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采用后向离心风机。后向离心风机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节约了能源,出风口可四面出风,风扇的转速高,风量大、效率高。采用后向离心风机,可进一步减小柜体体积,使散热效果更好。如图2、4所示,放大区20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呈均勻增加的趋势,这样能减少气体的阻力,利于将风机40旋出的气体压出到输出区30,进而排出柜体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放大区集风罩21上下表面设计为斜面的结构来增加放大区20的横截面积,这种方式更利于将放大区的风压出到输出区。如图3所示,所述三层风道可以设为复数个,每个三层风道之间设有隔板50。当本专利技术为多个模块散热时,可以设置多个三层风道,为了防止各模块之间热量的相互干扰,在各三层风道之间设置隔板50,这样可以形成分离、独立的风道,避免彼此之间的干扰。所述进风口 12与散热器相对设置,其个数与散热器的个数一致,其开口形状与散热器的面向收集区10—侧的形状相同,放大区集风罩21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是进风口总面积的5-6倍。气体经过散热器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通过进风口 12进入收集区10,进风口 12 与散热器相对设置,其个数与散热器的个数一致,其开口形状与散热器的面向收集区10 — 侧的形状相同,这样最有利于风的收集,开口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散热器的面向收集区10 —侧的面积。放大区集风罩21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是进风口总面积的5-6倍。 当这样设置时在保证放大罩体积的情况下,风阻最小,散热效果最好。如图5所示,所述输出区集风罩31的远离放大区20的一侧,除固定风机40的区域外,上下对称设置有网状结构32。网状结构利于出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异物进入。 输出区集风罩31的上、下、左、右平面为实心结构,防止异物进入风机40损坏其电机。所述散热器齿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其远离收集区10的一侧与柜体的进风口相通,柜体的进风口表面设有过滤网。散热器齿的方向为水平设置,形成前后水平的直通风道,减小风阻,利于风排出。柜体前部的进风口表面设有过滤网,可防止灰尘进入柜内,减小热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雨水和水滴等起到过滤的作用。进一步的可以在进风口上设置盖体,进一步防止雨水和水滴进入。下面结合图2、3、4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风从柜体前侧的进风口进入,气流经过散热器带走其齿面的热量,然后进入收集区集风罩11,然后经过导流圈60进入风机40, 风机40将气体经输出区集风罩31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风道,包括风机(40),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包括依次相通的收集区(10)、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收集区(10)设置于一柜体内,上述三层风道组成一个相通的区域,所述风机(40)的大部分位于该区域内,所述放大区(20)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10)的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风道,包括风机(40),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包括依次相通的收集区(10)、 放大区(20)和输出区(30),收集区(10)设置于一柜体内,上述三层风道组成一个相通的区域,所述风机(40)的大部分位于该区域内,所述放大区(20)的垂直于风机(40)轴向的截面面积比收集区(10)的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大区(20)位于柜体内,输出区(30)位于柜体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区(10)为矩形结构,设有收集区集风罩(11),收集区集风罩(11)的靠近散热器的一侧设有若干进风口(12),放大区集风罩(21)固定于收集区集风罩(11)的另一侧,输出区集风罩(31)固定于放大区集风罩 (21)的另一侧,风机(40)的后端固定在输出区集风罩(31)的远离放大区(20)的一侧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道,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包括导流圈安装板(61),导流圈安装板(61)固定在收集区(10)上,与导流圈(60)相接,导流圈(60)与风机(40)的进风口相接,风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仁贤陶高周李国宏黄澎发李明峰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