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863544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包括固定机架、第一举升部件、第二举升部件和递送管槽;举升部件包括举升臂和驱动缸,举升臂包括枢转端和铰接端,枢转端沿枢转轴线枢接至固定机架;驱动缸内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杆,举升臂可转动的连接至驱动杆,并在驱动杆的驱动下绕枢转轴线转动;递送管槽具有两个铰接端,并可转动地连接至相应的两个举升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管件安全、稳定、连续的举升至井架平台,并不受场地工况限制。(*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举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田的钻井、完井、修井等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钻杆、油管和套管递送至井架平台或从井架平台上递送至地面。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递送手段,利用钻台气动绞车递送,以及利用吊车递送。操作气动绞车有许多安全技术要求,因而程序复杂、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设备及人身风险也较大。另一方面,气动绞车稳定性低、作业时间较长,效率不高。利用吊车虽然相对简便,但是吊车是非专业化的设备,起吊高度较高,送单根套管或钻具时间较长,因而影响了钻进的效率,并且占用场地较大、费用较高、稳定性也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的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提高管件递送的效率,并保证管件递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包括固定机架G)、第一举升部件(1)、第二举升部件( 和递送管槽(3);所述第一举升部件包括第一举升臂(11)和第一驱动缸(12),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枢转端(1 和第一铰接端(14),所述第一枢转端沿第一枢转轴线(0-0’)枢接至固定机架;所述第一驱动缸内设有可伸缩的第一驱动杆(121),所述第一举升臂(11)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一驱动杆,并在第一驱动杆的驱动下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0-0’ )转动;所述第二举升部件包括第二举升臂和第二驱动缸0 ,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枢转端和第二铰接端(M),所述第二枢转端沿第一枢转轴线(P-P’)枢接至固定机架;所述第二驱动缸内设有可伸缩的第二驱动杆021),所述第二举升臂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二驱动杆,并在第二驱动杆的驱动下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P-P’ )转动;所述递送管槽(3)具有第三铰接端(31)和第四铰接端(32),所述第三铰接端 (31)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接端(14),并与所述第一铰接端(14)连动;所述第四铰接端(3 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接端(M),并与所述第二铰接端04)连动。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固定机架G)、第一举升部件(1)、第二举升部件(2)和递送管槽(3)构成一个四杆机构。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举升臂(11)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系列铰接孔(141),沿所述第一举升臂(11)的延伸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铰接端(14) 上;所述递送管槽C3)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三系列铰接孔(311),沿所述递送管槽的延伸方向形成在第三铰接端(31)上;所述第一系列铰接孔(141)之一与所述第三系列铰接孔(311)之一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铰接端(14)与所述第三铰接端(31)连动。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二举升臂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二系列铰接孔041),沿所述第二举升臂的延伸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二铰接端 (24);所述递送管槽C3)具有一个或多个第四系列铰接孔(321),沿所述递送管槽的延伸方向形成在所述第四铰接端(32);所述第二系列铰接孔041)之一与所述第四系列铰接孔 (321)之一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二铰接端04)与所述第四铰接端(32)连动。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连接件为轴销。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举升臂和/或第二举升臂由两条侧臂组成,所述侧臂从两侧夹持住所述递送管槽(3),并与所述递送管槽C3)铰接。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递送管槽上设有承载管件的槽口,所述槽口的形状为V形、U形、梯形或矩形。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缸和/或第二驱动缸为液压缸或气动缸。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举升部件,所述举升部件包括驱动缸和/或举升臂;所述举升臂分别铰接于所述递送管槽、所述固定机架和所述驱动缸,并在所述驱动缸的驱动下绕所述固定机架枢转。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递送管槽(3)上设有推管小车 (8);所述的推管小车(8)还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推管小车(8)沿所述递送管槽(3)作往复运动。本技术的管件举升装置包括与递送管槽相连的第一举升部件和第二举升部件,可实现整个举升过程的稳定、安全,且可使递送管槽始终保持较小的倾斜度,增强了其安全度。一方面能够将管件安全、稳定、连续的举升至井架平台,完全实现了管件举升过程的自动化,减少了递送管件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操作人员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受场地工况限制,操作方便,使用灵活,可满足不同形状的管件和不同递送高度的递送要求。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管件举升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管件举升装置的递送管槽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管件举升装置的工作原理图;图4至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举升装置包括固定机架4 (如图3中所示),第一举升部件1、第二举升部件2和递送管槽3。第一举升部件1包括第一举升臂11和第一驱动缸12。第一举升臂11上设有第一枢转端13和第一铰接端14 ;如图3所示,第一枢转端13连接至固定机架4,可绕如图1 所示的第一枢转轴线0-0’转动;第一铰接端14可转动的铰接于递送管槽3上。第一驱动缸12内设有第一驱动杆121,第一驱动杆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一举升臂11,并驱动第一举升臂绕第一枢转轴线0-0’转动。第二举升部件2包括第二举升臂21和第二驱动缸22。第二举升臂21上设有第二枢转端23和第二铰接端24 ;如图3所示,第二枢转端23连接至固定机架4,可绕如图1 所示的第二枢转轴线P-P’转动;第二铰接端24可转动的铰接于递送管槽3上。第二驱动缸22内设有第二驱动杆221,第二驱动杆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二举升臂21,并驱动第二举升臂绕第二枢转轴线P-P’转动。递送管槽3上设有第三铰接端31和第四铰接端32。第三铰接端31与第一铰接端14铰接,并与第一铰接端连动;第四铰接端32与第二铰接端24铰接,并与第二铰接端连动。本技术的举升装置中的两个举升部件与递送管槽的相对应的两铰接端铰接, 并可枢转的连接至固定机架,如此形成了一个四杆结构。两个举升部件中的两个举升臂分别在各自的驱动缸的驱动下,可绕各自的枢转轴线转动,并可带动与两个举升部件连动的递送管槽实现上下移动。当两个举升部件的两个举升臂以相同或相近的速度在相同的方向上转动时,递送管槽始终保持较小的倾斜度,从而可将管件平稳安全的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递送。本较佳实施例中的两个举升部件铰接至固定机架上,在实践中,两个举升部件可铰接至地面或其他装置上,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举升部件1包括第一举升臂11和第一驱动缸12。第一举升臂11上设有第一枢转端13和第一铰接端14。第一铰接端14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铰接孔141,如图1中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铰接孔的数量可以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田井架送管机的管件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架(4)、第一举升部件(1)、第二举升部件(2)和递送管槽(3);所述第一举升部件包括第一举升臂(11)和第一驱动缸(12),所述第一举升臂包括第一枢转端(13)和第一铰接端(14),所述第一枢转端沿第一枢转轴线(O-O’)枢接至固定机架;所述第一驱动缸内设有可伸缩的第一驱动杆(121),所述第一举升臂(11)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一驱动杆,并在第一驱动杆的驱动下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O-O’)转动;所述第二举升部件包括第二举升臂(21)和第二驱动缸(22),所述第二举升臂包括第二枢转端(23)和第二铰接端(24),所述第二枢转端沿第一枢转轴线(P-P’)枢接至固定机架;所述第二驱动缸内设有可伸缩的第二驱动杆(221),所述第二举升臂(21)可转动的连接至第二驱动杆,并在第二驱动杆的驱动下绕所述第二枢转轴线(P-P’)转动;所述递送管槽(3)具有第三铰接端(31)和第四铰接端(32),所述第三铰接端(31)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铰接端(14),并与所述第一铰接端(14)连动;所述第四铰接端(32)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铰接端(24),并与所述第二铰接端(24)连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林杨家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君悦铁盾机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