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4118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显示控制电路以及一力感测电路。该显示控制电路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用以控制该显示面板透过该第二基板显示一画面。该力感测电路与该显示控制电路并列地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其中该力感测电路包含多个力感测元件,用以感测至少一外力,并相应地分别产生多个力信号,以转换为相应于该至少一外力的至少一触碰位置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感测至少一外力的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由于触控式显示面板同时具有显示信息及直觉式输入接口的优点,因此触控式显示面板逐渐成为智能型手机、笔记本计算机、电子书等产品应用的主要诉求。随着触控显示面板逐渐受大广泛的应用,触控显示面板亦不断地朝向轻薄的趋势发展,以期减少其占用的空间与重量。一般而言,触控显示面板包含有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与力感测式等等。以电阻式及电容式为例,必需将一透明的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上方,因此显示面板所产生的影像穿透上方的触控面板。然而,叠合于显示面板的触碰面板,不但增加触控显示面板整体的厚度及重量,并使显示面板的光线遭受吸收,影响光线的透光率,进而导致画面的可视亮度降低。另一方面,一现有的力感测式的触控显示面板是于显示面板之外,再加装至少四个力感测元件于显示面板的四个角落。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1包含一背盖11、一显示面板13、一前框15以及四个力传感器12a、 12b、12c、12d。显示面板13设置于背盖11及前框15之间,而力传感器1加、12b、12c、12d 是设置于显示面板13的下方,并分别相对排列于四个角落,以形成一感测区域。当此显示面板13的显示面131受到触碰时,力传感器12a、12b、12c、12d可计算产生触碰信号,并做相对应的处理,以达成触控的功能。只是采用前述力传感器的设置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仅具有单点触控的功能,且其感测的精确度也因传感器数量不足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现有的力感测式的触控显示面板1,其显示面板13—般是以细线悬吊,或以夹柑器夹住,以于显示面板13及背盖11间形成一可容纳力传感器12a、12b、12c、12d的空间,造成整体触控显示面板1的厚度增加,并且现有的作法亦会于面板的侧壁产生摩擦力, 进而影响感测的精准度。综上所述,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适可避免增加触控面板于显示面板上而降低光学穿透率、省却多余用于固定显示面板的悬吊装置、无需增加整体触控显示面板的重量及厚度、并同时具有多点触控的功能,这是业界期望达成的一个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其具有重量轻、厚度薄等优点,并且不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光学穿透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显示控制电路以及一力感测电路。该显示控制电路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用以控制该显示面板通过该第二基板显示一画面。该力感测电路与该显示控制电路并列地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其中,该力感测电路包含多个力感测元件,用以感测至少一外力,并相应地分别产生多个力信号,以转换为相应于该至少一外力的至少一触碰位置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显示面板具有重量轻、厚度薄的特色,通过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力感测元件,以转换为相应于该至少一外力的至少一触碰位置信号,藉此,不影响其显示面板的光学透光率,并有效提升感测精准度,达成多点触控的操作,以克服现有的触碰显示面板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力感测式触碰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显示面板的单一像素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单点触控感测功能的显示面板的侧视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单点触控感测功能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多点触控感测功能的显示面板的侧视图;以及图5B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多点触控感测功能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通过实施例来解释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须在如实施例所述的任何特定的环境、应用或特殊方式方能实施。因此,关于实施例的说明仅为阐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专利技术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如图2及图3所示。显示面板2包含一第一基板21、一第二基板23、一显示控制电路22以及一力感测电路对。显示控制电路22设置并形成于第一基板21上,位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3之间。显示面板2可界定区分为多个像素221, 并且通过显示控制电路22控制一显示单元231,以形成一画面。该画面再通过第二基板23 显示于外,让使用者可通过第二基板23观看到显示单元231所呈现的画面。如图2所示, 力感测电路M是与显示控制电路22并列地设置、形成于第一基板21上,并且介于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3间。如图3所示,力感测电路M至少包含多个力感测元件M1J43、 M5J47,用以感测至少一外力,并相应地分别产生多个力信号,以转换为相应于该至少一外力的至少一触碰位置信号。于一实施态样中,显示面板2可为一液晶显示面板,并包含作为显示单元231的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3间。于此实施态样,显示面板2可为一穿透式液晶显示面板及一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其中之一。抑或,于另一实施态样中,显示面板2可为一电子纸面板,并包含作为显示单元231的一图形显示层,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3间。于此实施态样,显示面板2可为电泳式显示(Electrophoretic Display,EPD)面板、粉体移动显示(Quick Response LiquidPowder Display, QR-LPD)面板、电湿润式显示 (Electrowetting display)面板及胆固醇液晶(Ch-LCD)面板的其中之一。4本专利技术的显示面板2还包含一保护层(Passivation Layer) 25,介于第一基板21 与第二基板23间,以及显示单元231与第一基板21间。显示控制电路22及力感测电路M 均受到保护层25的覆盖,因此显示控制电路22及力感测电路M可受到保护层25的保护。 再者,保护层25亦发挥传递该至少一外力至力感测元件M1J43J45J47的作用。为更清楚说明力感测电路M的构成,请参阅3图,其是显示面板2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为清楚起见,图3省略显示控制电路22及保护层25等元件。力感测电路M包含多个金属导电图形Ma,与力感测元件M1、M3、M5、247呈电性相接,且共同设置形成于第一基板21上。于一实施态样中,力感测元件241、243、245、247是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一基板21 的四个角落,用以形成一感测区域。当感测区域受到一外力压迫时,力感测元件MU43、 245,247将相应地分别产生多个力信号,力信号通过感测电路M处理后,转换成为一触碰位置信号,以判断该外力所在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力感测元件M1J43、M5、247可由一压敏导电材料及一压电材料的其中之一所制成。其中,该压敏导电材料可选自三元乙丙^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 EPDM)橡胶、丁腈橡胶(Nitrile ButadieneRubber, NBR)、氯丁橡胶(Neoprene)、 硅橡胶(Silicone rubber)及其组合所成的群组,并可掺杂具导电性的粒子。而压电材料则可选自钛酸钡(BaTiO3)、钛酸铅锆(PZT)、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显示控制电路,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用以控制该显示面板通过该第二基板显示一画面;以及一力感测电路,与该显示控制电路并列地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间,其中该力感测电路包含多个力感测元件,用以感测至少一外力,并相应地分别产生多个力信号,以转换为相应于该至少一外力的至少一触碰位置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燿州黄松辉萧博文辛哲宏
申请(专利权)人: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