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持治具包括一外筒及一内筒。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可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外筒与内筒均具有至少一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为具有开口的一端。外筒与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外筒与内筒的第一端均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夹持部,相邻的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一缺口。每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侧面,另一侧具有另一侧面。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外筒转动时,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外筒的夹持部的一侧面和内筒的夹持部的一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外筒的夹持部和内筒的夹持部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夹持治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夹持待剪切塑料镜片的夹持治具。
技术介绍
塑料镜片因其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通常,塑料镜片由射出成型法制作而成。塑料镜片的制造流程通常为由射出成型机射出塑料镜片与料头相连的半成品,再由机械手臂将该半成品从射出机取出,并放置于镜片剪切机中的承载座上,然后由上、下两片经过加温的刀具沿半成品中对应浇口的料头部位剪切分离出塑料镜片与料头。但是,镜片剪切机上的承载座一般只能对半成品起到承载定位的作用,而不能同时起到较好的夹持作用。由此,使得承载于承载座上的半成品与承载座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进而易导致注射成型件在剪切时受刀具的作用而产生晃动,影响塑料镜片成型品切口的一致性,当晃动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剪切到塑料镜片成型品,从而造成不良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实现的、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夹持治具。一种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及一个内筒。所述外筒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外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缺口,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 所述内筒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缺口,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三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四侧面。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外筒的开口与所述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相应的第一缺口。所述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所述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使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夹持治具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所述夹持治具同时具备定位与夹持的作用,承载待剪切的塑料镜片与料头相连的半成品时,可确保半成品在镜片剪切机上的稳定性,有利于获得切口一致的塑料镜片成型品,提高塑料镜片成型品的良率。其二,所述夹持治具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示意图,所述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一个内筒及一个弹簧。图2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外筒与内筒及弹簧的配合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夹持待夹持物前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夹持待夹持物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所述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一个内筒及一个弹簧。图8是图7所示的外筒与内筒及弹簧的配合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外筒10、210、310第一开口11、211、311笛一總弟 漸12,22Λ-Λ- ~·上山弟一兄而13、213、313、23、223、323第一缺口16、216、316第一夹持部17,317配合孔18、218、318内筒20、220、320第二开口21、221、321第二缺口26,226,326第二夹持部27,327凸板28弹簧30,230,330弹簧的第一端31弹簧的第二端32半成品80塑料镜片82料头84流道凝料86夹持治具100、200、300、400第一侧面171第二侧面172孔壁181突起182安装孔186轴228,328第三侧面271第四侧面272导入面275第一凹槽319第二凹槽3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100,其包括一个外筒10,一个内筒20,及两个弹簧30。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皆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筒。所述内筒20收容于所述外筒10内,所述内筒20的开口朝向与所述外筒10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20的轴线与所述外筒10的轴线相重合,且所述内筒20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10转动。所述外筒10具有一个第一开口 11,及相对的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其中,所述第一端12为具有所述第一开口 11的一端,所述第二端13为封闭端。所述外筒10靠近第一端12的部分具有四个第一缺口 16与四个第一夹持部17,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 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即所述四个第一缺口 16与所述四个第一夹持部17沿所述外筒1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沿所述外筒10的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171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172,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中相对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间隔着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17均为“门”形结构,每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 均为“U”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持部17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平行于所述外筒10 的轴线。所述第一缺口 16的两侧即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中相对的一个第一侧面171与一个第二侧面172。进一步地,所述外筒10的第二端13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11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配合孔18。所述配合孔18的底部靠近孔壁181的位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突起182。所述两个突起182分别设有一个开口朝向孔壁181的安装孔186,所述两个安装孔186的开口朝向相背离,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86为盲孔,当然,所述安装孔186也可以为通孔。所述内筒20具有一个第二开口 21,及相对的第一端22与第二端23。其中,所述第一端22为具有所述第二开口 21的一端,所述第二端23为封闭端。所述第一端22具有四个第二缺口 26与四个第二夹持部27,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缺口沈,即所述四个第二缺口沈与所述四个第二夹持部27沿所述内筒2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沿所述内筒20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三侧面271与一个第四侧面272,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中相对的第三侧面 271与第四侧面272间隔着一个所述第二缺口 26。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27均为“门”形结构,每一个所述第二缺口沈均为“U”形结构。所述第二夹持部27的第三侧面271与第四侧面272平行于所述内筒20的轴线。所述第二缺口 26的两侧即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中相对的一个第三侧面271与一个第四侧面272。优选地,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靠近所述第二开口 21的部分设置有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三侧面271倾斜的导入面275,所述导入面275朝向所述第二开口 21,且与平行于所述内筒20的轴线的第四侧面272相斜对。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面275对应地处于所述外筒10中由同一个第一缺口 16间隔的第一侧面1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持治具,其包括:一个外筒,其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外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缺口,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及一个内筒,其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缺口,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三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四侧面;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外筒的开口与所述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所述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使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欣和,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