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及后下视镜,在后部开闭体及后下视镜的任一方设有定位孔,在后部开闭体及后下视镜的另一方设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被插入所述定位孔中从而将后下视镜定位在后部开闭体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的安装位置上,在将定位突起插入在定位孔中的状态下,后下视镜被紧固固定在后部开闭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后门上并映现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后下视镜(rear under mirror)的安装部构造。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后窗玻璃的前方侧并映现车身的后部下方的后下视镜。
技术介绍
作为具有掀起式的后门的车辆,已知在后门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的面对后窗玻璃的位置上设置后下视镜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车辆中,通常,在将后门掀起的状态下,作业者用手支承后下视镜的基部, 并通过螺栓结合等方式将该基部紧固固定在后门的车内侧的上缘部。另外,作为车辆的后下视镜,已知一种结构,由凸面镜等构成的反射镜被支承在保持部上,该保持部被螺栓紧固在后窗玻璃的上缘的后门的车门内面板等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01-17594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9178号公报上述以往的车辆所采用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基部通过螺栓结合等被单纯地紧固固定在后门上。因此,在作业者绕入掀起的后门的下方对后下视镜进行紧固固定时, 存在作业者将后下视镜向上方推起的倾向。而且,若在将后下视镜推起并以该镜子的姿势偏移的状态紧固螺栓,则存在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的位置、朝向偏移的情况。该情况下,作业者被迫进行用于调整该偏移的作业。另外,后下视镜的反射镜通常由凸面镜构成,为了映现正立镜像(上下不颠倒的像),存在采用由上下方向为凹面且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形成的凹凸面镜的情况。该情况下,由于凹凸面镜的特性,即使镜面稍微偏移,从乘员的角度观察会产生较大变化,使用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采用凹凸面镜的后下视镜中,安装后下视镜时对偏移的防止尤其重要。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其能够将后下视镜高精度地安装在例如后门等的后部开闭体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上。另外,上述以往的后下视镜,仅以保持部的上端部被固定在后门上。因此,由于车身的行驶振动等,下端侧容易前后地振动。尤其是在从保持部的固定部到反射镜的下边的间隔距离大的情况下,下端侧的前后的振动变大,很有可能与后窗玻璃相干涉。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下视镜,能够抑制下缘侧的前后方向的振动从而防止噪音的产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手段。(1) 一种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该后下视镜设在后部开闭体的车室内侧,该后部开闭体以能够掀起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辆的车身后部,该后下视镜向车室内的乘员映现所述车辆的后部下方,其中,在所述后部开闭体及所述后下视镜的任一方上设有定位孔,在所述后部开闭体及所述后下视镜的另一方上设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被插入所述定位孔中从而将所述后下视镜定位在所述后部开闭体的所述车室内侧的上缘部的安装位置上,在将所述定位突起插入在所述定位孔中的状态下,所述后下视镜被紧固固定在所述后部开闭体上。(2)在上述(1)记载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定位突起以被限制向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多个方向产生位移的状态被嵌合在所述定位孔中。(3)在上述(1)记载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定位突起具有向其根部侧扩宽的锥面,当所述定位突起被插入所述定位孔中时,通过所述锥面在所述定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而将所述后下视镜引导至所述后部开闭体上的所述安装位置。(4)在上述(3)记载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还可以构成为,当在将所述后部开闭体向上方掀起的状态下将所述后下视镜安装在该后部开闭体的所述车室内侧的所述上缘部上时,所述锥面以在所述定位孔的缘部滑动接触并将所述后下视镜引导至铅直方向下方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定位突起上。(5)在上述(3)或(4)记载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定位突起的、与所述锥面相比更靠近所述根部侧,连续地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嵌合的一定外形的嵌合面。(6)在上述(1)记载的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由凹凸面镜构成,该凹凸面镜由上下方向为凹面且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后下视镜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手段。(7) 一种后下视镜,设置在车身后部的与后窗玻璃的前表面面对的位置上,向车室内的乘员映现车辆的后部下方,其中具有反射镜和保持该反射镜的保持部,在所述保持部上设有被固定在所述后窗玻璃的上缘的车顶侧的部件上的固定部;与所述后窗玻璃的前表面抵接的姿势支承部。(8)在上述的(7)记载的后下视镜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后下视镜的反射镜由凹凸面镜构成,该凹凸面镜由上下方向为凹面且水平方向为凸面的镜面形成。(9)在上述的(8)记载的后下视镜中,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凹面侧,下部侧区域的曲率半径比上部侧区域的曲率半径小。(10)在上述的⑶记载的后下视镜中,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反射镜的所述凸面侧,下部侧区域的曲率半径比上部侧区域的曲率半径大。(11)在上述的(7)记载的后下视镜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姿势支承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产生的所述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车顶侧的部件的固定力而被压接在所述后窗玻璃的前表面上。(12)在上述的(7)记载的后下视镜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姿势支承部由具有弹性的软质部件构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1)记载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后下视镜,该后下视镜能够高精度地安装在后部开闭体的车室内侧的上缘部上。另外,根据上述(7)记载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后下视镜,该后下视镜能够抑制下缘侧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并防止噪音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室内后部的主视图。图3是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图2的A-A截面的、打开后门的状态下的剖视图O图4是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与图3同样的剖视图ο图5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与图3同样的剖视图ο图5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与图3同样的剖视图ο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对应于图2的A-A截面的剖视图O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下视镜的安装状态的、对应于图2的A-A截面的剖视图O附图标记的说明12...后门13.. 后窗110...后下视镜112...反射镜115...定位孔119...定位突起120...锥面121...嵌合面22A...车门内面板(车顶侧的部件)26...后窗玻璃210...后下视镜212...反射镜213...外壳(保持部)214...底板(保持部)216...上部壁(固定部)221...间隔件(姿势支承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有掀起式的后门12(后部开闭体、尾门)的单厢式的车辆11的后部侧的侧面的图。该图中的标记13为设在后门12的上部的后窗,标记14为车辆的车顶面板, 标记15为后部侧的侧门,Wr为后轮。此外,在后窗13上安装有后窗玻璃16。图2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后门12的图,该图中的标记17为车室内的顶棚部,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下视镜的安装部构造,该后下视镜设在后部开闭体的车室内侧,该后部开闭体以能够掀起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辆的车身后部,该后下视镜向车室内的乘员映现所述车辆的后部下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部开闭体及所述后下视镜的任一方上设有定位孔,在所述后部开闭体及所述后下视镜的另一方上设有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被插入所述定位孔中从而将所述后下视镜定位在所述后部开闭体的所述车室内侧的上缘部的安装位置上,在将所述定位突起插入在所述定位孔中的状态下,所述后下视镜被紧固固定在所述后部开闭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松博,松本昌朋,渊本勉,岸本雄也,长根启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