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柄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36655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转动手柄破损也能够保证在接点中的通电的手柄式连接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手柄式连接器具备手柄结构(50),该手柄结构(50)具备连接部件操作机构(53),该连接部件操作机构(53)用于通过使转动手柄(51)转动从而操作连接部件(9)对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或者解除该按压力的施加,连接部件操作机构(53)具备在对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时,即使在转动手柄(51)全部没有的情况下,也保持对各接点施加的按压力,并维持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电连接的接点保持单元(7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柄式连接器,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有可能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力电气配线的手柄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对于在连接像马达与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与电池之间那样的连接机器之间并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力电气配线,在其一端侧具备例如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在该连接器中,为了容易装卸(使其处于嵌合状态及非嵌合状态)两个连接器部 (阳侧连接器部及阴侧连接器部),经常附加手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然而,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在所有的零部件中实现轻型化,但在实现轻型化方面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4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引出的多相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和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引出的多相电力线电缆的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结构中, 将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和所对应的电力线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叠,并且在连接端子的与重叠面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部件用设于贯穿这些部件的位置上的简单的螺栓在重叠方向上紧固固定。S卩,专利文献4的技术(以下,将涉及该技术的电连接结构称为“层叠型连接结构”)是用简单的螺栓在重叠方向紧固,将连接端子的重叠面即连接端子彼此的接点多点地一并夹住,从而在接点固定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电连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在易于实现小型化这一方面有效。于是,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考虑了以下结构作为应用了专利文献4的技术的手柄式连接器,使在层叠型连接结构中需要的“操作为了固定各接点而对各接点施加规定的按压力用的螺栓等连接部件(就专利文献4而言,为符号18表示的螺栓)的连接部件操作机构” 和手柄结构的转动手柄的转动联动的结构。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考虑了以下的手柄式连接器为了实现连接部件操作机构中的连接部件的操作和转动手柄的转动操作的联动,以夹住终端壳体的两侧方的方式设置大致二字状的转动手柄,在该转动手柄的转动轴上固定连接部件,并将连接部件构成为与转动手柄一体地转动,并且在连接部件上形成阳螺纹,使该阳螺纹与形成于终端壳体上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通过使转动手柄转动,从而使阳螺纹与阴螺纹螺纹结合而将连接部件压入到终端壳体内,用压入到终端壳体内的连接部件对各接点施加按压力。在该手柄式连接器中,通过在使转动手柄转动后进行锁定,从而能够以对各接点施加按压力的状态保持连接部件。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070460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第407533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然而,在手柄式连接器中,通常情况下,转动手柄设置在终端壳体(第一终端壳体以及第二终端壳体)的外部,因此在其它部件等碰撞在手柄式连接部件上的情况下,存在转动手柄破损的可能性。因此,在手柄式连接器中,要求即使转动手柄破损也能够保证在接点部分的通电。特别是,在应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上的手柄式连接器中,还存在若接点部分的通电被切断则车辆不可能行驶的情况,因此即使例如转动手柄破损,也必须保证接点部分的通电。然而,在上述手柄式连接器中,转动手柄破损的情况下,连接部件仅通过形成于连接部件上的阳螺纹与终端壳体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合而被保持在终端壳体上。因此,由于车辆特有的振动等,该螺纹结合松弛,最坏的情况还有可能导致连接部件从壳体脱落,存在无法充分保证接点部分的通电之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通过将一个连接部件在重叠方向上紧固,将连接端子的重叠面的连接端子彼此的接点多点地一并夹入,从而将连接端子彼此在接点上固定使其电连接的层叠型连接结构的手柄式连接器中, 即使转动手柄破损也能够保证在接点中的通电的手柄式连接器。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柄式连接器,具备第一连接器部,该第一连接器部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第二连接器部,该第二连接器部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并具有如下的层叠型连接结构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连接端子成对地面对,并且成为上述绝缘板和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而且,手柄式连接器包含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配备在上述第一连接器部上,通过用头部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以及手柄结构,该手柄结构具有以夹住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任意一方的两侧方的方式设置且可转动地轴支撑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的转动手柄,上述手柄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手柄结构具备连接部件操作机构,该连接部件操作机构用于通过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从而操作上述连接部件并上述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或者解除该按压力的施加,上述连接部件操作机构具有在对上述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时,即使在上述转动手柄全部没有的情况下也保持对上述各接点施加的按压力,并维持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的接点保持单元。优选上述连接部件操作机构具有第一卡定部,该第一卡定部由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的突起构成;以及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具有与上述转动手柄一体转动地设置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基部、和由形成于该基部上的突起构成的第二卡定部,在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时,上述第二卡定部抵接上上述第一卡定部,按压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从而对上述各接点施加按压力,上述接点保持单元由按压部件引导部构成,该按压部件引导部设置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上,在嵌合了上述两终端壳体时,引导上述按压部件并且容纳上述按压部件,而且在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并用上述按压部件按压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时, 限制上述按压部件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且保持上述按压部件。优选构成为,将上述第一连接器部设于机器侧,并且将上述第二连接器部设于电缆侧,通过连接上述第一连接器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部,从而将上述机器和上述电缆电连接,上述转动手柄设置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优选上述手柄结构还具备壳体装卸机构,该壳体装卸机构用于通过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从而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和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对合而处于嵌合状态、或者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和上述第二终端壳体拉开而解除嵌合状态,在使上述第一连接器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部连接时,首先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利用上述壳体装卸机构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和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对合而处于嵌合状态之后,使上述转动手柄进一步转动,利用上述连接部件操作机构操作上述连接部件对上述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优选上述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柄式连接器,具备:第一连接器部,该第一连接器部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第二连接器部,该第二连接器部具有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并具有如下的层叠型连接结构: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连接端子成对地面对,并且成为上述绝缘板和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而且,手柄式连接器包含: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配备在上述第一连接器部上,通过用头部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将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及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以及手柄结构,该手柄结构具有以夹住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任意一方的两侧方的方式设置且可转动地轴支撑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的转动手柄,上述手柄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手柄结构具备连接部件操作机构,该连接部件操作机构用于通过使上述转动手柄转动从而操作上述连接部件对上述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或者解除该按压力的施加,上述连接部件操作机构具备在对上述各接点进行按压力的施加时,即使在上述转动手柄全部没有的情况下也保持对上述各接点施加的按压力并维持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第二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的接点保持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幸雄竹原秀明福田州洋片冈裕太梅津润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