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2912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该增强结构具有布置在由前围板(5)和前围侧板(6)形成的角部(9)处的增强构件(10)。增强构件(10)包括:板状的主体部(11),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在角部(9)附近在前围板(5)和前围侧板(6)之间延伸;第一连接部(12),其设置于主体部(11)的第一端部(11a)处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连接部(13),其设置于主体部(11)的第二端部(11b)处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前围板(5)与增强构件(10)的第一连接部(12)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并且前围侧板(6)与增强构件(10)的第二连接部(13)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由布置在车身前部处的前围板(dash panel)和布置在前围板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的前围侧板(dash side panel)形成的角部处的增强结构。
技术介绍
此前已经提出了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在该增强结构中,增强构件接收在车辆碰撞时施加到前围板和前围侧板的载荷,由此抑制车身前部的变形(例如,见日本特开 2003-154968 号公报)。图5是示出传统的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的示例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位于车身1的前部的前车身(front body) 21设置有前围板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围侧板23被布置于前围板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如图5所示,前围板22的凸缘部2 及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23a通过点焊彼此连接。侧板(side panel) M被设置于前围侧板2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侧板M在前围板22的凸缘部2 与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23a之间的连接部附近的位置处连接到前围侧板23。如图5所示,由前围板22的凸缘部22a与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23a形成的角部 25设置有增强构件(加强件)26。增强构件沈由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材料形成, 并且沿角部25弯曲成L形状。如图5所示,增强构件沈的位于前围板22侧的第一端部^a以第一增强部件27 介于第一端部26a与前围板22之间的方式被安装于前围板22。增强构件沈的第一端部 26a通过第一螺栓观和第一螺母32被紧固到第一增强部件27。另外,如图5所示,增强构件沈的位于前围侧板23侧的第二端部26b在背靠着第二增强部件四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螺栓30和第二螺母33被紧固到前围侧板23。通过如下步骤组装图5中的传统的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首先,前围板22的凸缘部2 及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23a通过点焊彼此连接。接着,密封物质31被涂布到前围板22的凸缘部2 及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23a 之间的连接部。然后,增强构件沈通过第一螺栓观和第一螺母32被紧固到第一增强部件27。最后,增强构件沈通过第二螺栓30和第二螺母33被紧固。通过如上步骤完成传统的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的组装。然而,图5中的传统增强结构具有如下问题。具体来讲,由于增强构件沈不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当车身前部由于车辆碰撞而接收到冲击时,增强构件26不能充分地支撑在水平方向上所施加的载荷。因此,前围板22和前围侧板23不具有足够的强度。此外,在传统的增强结构中,由于在涂覆步骤中涂布密封物质31,因此,在完工阶段的步骤中安装增强构件26。此外,在传统的增强结构的组装步骤中,在作为最终阶段的完工阶段的步骤中安装增强构件26。由此,中间组件被传送并与其它部件组装,而不能确保前围板22和前围侧板23之间的连接刚性。由此,在其它部件的传送和安装时,在前围板22和前围侧板23之间易于产生错位(第一螺栓观和第二螺栓30等之间的位置差异)。这产生如下的问题当产生错位时,操作人员必须在完工阶段的步骤中在补偿该错位的状态下安装增强构件26,另外,由于车室内的操作的可加工性低,在完工阶段的步骤中操作人员被强加重的工作负荷。另外,在传统情况中,使用第一螺栓观和第二螺栓30固定增强构件26。由此,当前围板22等直接设置有用于螺栓的孔时,孔的位置必须设置有密封措施以防止液体或者声音进入车室。另一方面,当前围板22等不直接设置有用于螺栓的孔时,增强构件沈以另一部件 (例如,第一增强部件27等)介于增强构件沈与前围板22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到前围板22。如上所述,在上述任意情况中,存在如下的问题使用螺栓固定增强构件沈的传统结构要求用于部件等的费用以及另外的组装步骤。如果在车身阶段而不是在完工阶段安装增强构件沈,则必须要增加设备和成本。 这是因为,需要比如将密封物质31夹在前围板22的凸缘部2 与前围侧板23的凸缘部 23a之间以将密封物质31涂布到凸缘部2 和凸缘部23a之间的连接部等的精细步骤。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 该增强结构提供了足够的抵抗车身前部由于车辆的碰撞而接收到的水平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并且能够在组装时以高的可加工性和在涂覆阶段涂布密封物质时以降低的成本制造。为了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包括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设置在由前围板和前围侧板形成的角部处,所述前围板布置于车身前部, 所述前围侧板布置于所述前围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其中, 所述增强构件包括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在所述角部附近在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侧板之间延伸;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板侧的第一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侧板侧的第二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侧板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一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所述前围侧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车身的侧板延伸到前围侧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的如下部分该部分与增强构件的第二连接部对应,槽或者孔被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中,并且前围侧板和侧板通过焊接而在第二连接部中的槽或者孔的位置处彼此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包括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设置在由前围板和前围侧板形成的角部处,所述前围板布置于车身前部,所述前围侧板布置于所述前围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其中,所述增强构件包括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在所述角部附近在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侧板之间延伸;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板侧的第一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侧板侧的第二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侧板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一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所述前围侧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利用该结构,在车辆碰撞时由车身前部接收到的水平方向上的载荷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角部的两侧之间的主体部支撑。因此,与不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传统的增强部件相比,能够增强抵抗水平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在传统情况中,在作为最终阶段的完工阶段中的步骤中安装增强构件。由此,中间组件被传送并与其它部件组装,而不能确保前围板和前围侧板之间的连接刚性,由此难以精确地进行组装并且在前围板与前围侧板之间易于产生错位。相比之下,在本专利技术中,增强构件的主体部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由此,可以用密封物质涂覆前围板的凸缘部与前围侧板的凸缘部之间的连接部,并且前围板、前围侧板和增强构件能够同时被连接。 这防止了在后面步骤中在其它部件的传送和安装时产生错位。另外,在传统情况中,在安装增强构件时,增强构件以另一部件(例如,第一增强部件等)介于增强构件与前围板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到前围板。另一方面,在本专利技术中,增强构件可以通过焊接而直接固定到前围板等。由此,不需要比如螺栓等部件,并且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成本和数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用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包括: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设置在由前围板和前围侧板形成的角部处,所述前围板布置于车身前部,所述前围侧板布置于所述前围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其中,所述增强构件包括: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在所述角部附近在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围侧板之间延伸;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板侧的第一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位于前围侧板侧的第二端部处并且沿所述前围侧板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一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所述前围侧板与所述增强构件的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而彼此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臼田嘉刚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