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17673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车结构,包括变速箱、轴承、动力输出轴、油封、轮框、螺帽及扣环。变速箱具有变速箱壳及内孔。内孔成型于变速箱壳之上。轴承套设于内孔之中并抵接于变速箱壳。动力输出轴连接于变速箱并穿设于轴承之中。油封系套设于内孔之中并抵接于变速箱壳与动力输出轴之间。轮框套设于动力输出轴之上并抵接于轴承。螺帽锁附于动力输出轴之上并抵紧于轮框,用以将轮框锁固于轴承。扣环设置于内孔之中并连接于变速箱壳。扣环位于轴承与油封之间并抵接于轴承,用以固定轴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避免造成轮鼓与变速箱壳之间产生干涉现象,进而可避免机车结构于高速行驶时发生轮鼓与变速箱壳彼此咬死的危险情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车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有效避免轮框的轮鼓与变速箱的变速箱壳发生咬死现象的机车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一种习知的机车结构1主要包括有一引擎10、一变速箱 20、一轴承30、一动力输出轴40、一油封50、一轮框60、一螺帽70及两煞车蹄片80。如图2及图3所示,变速箱20连接于引擎10,并且变速箱20具有一变速箱壳21 及一内孔22。在此,内孔22成型于变速箱壳21之上。如图3所示,轴承30套设于变速箱20的内孔22之中,并且轴承30抵接于变速箱壳21。换句话说,轴承30以紧配的方式套设于变速箱20的内孔22之中。动力输出轴40连接于变速箱20,并且动力输出轴40穿设于轴承30之中。油封50套设于变速箱20的内孔22之中,并且油封50抵接于变速箱壳21与动力输出轴40之间。在此,油封50的设置可以避免变速箱20内的润滑油发生泄漏。轮框60套设于动力输出轴40之上,并且轮框60是藉由一轮鼓61来抵接于轴承 30。螺帽70锁附于动力输出轴40之上,并且螺帽70抵紧于轮框60的轮鼓61,以将轮框60的轮鼓61锁固于轴承30。在此,引擎10所产生的动力在经由变速箱20变速后会传递至动力输出轴40,因而可驱使动力输出轴40及轮框60转动。两煞车蹄片80连接于变速箱壳21,并且两煞车蹄片80设置于轮鼓61与变速箱壳 21之间。在此,两煞车蹄片80可以由一煞车装置(未显示)所控制来与轮鼓61摩擦接触而产生煞车力,因而可达成使机车结构1减速或停止的目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轮鼓 61与变速箱壳21之间必须存在有一小间隙G,如此一来,煞车蹄片80与轮鼓61摩擦所产生的粉末可以经由此小间隙G排出至机车结构1的外部。然而,虽然轴承30是以紧配的方式套设于变速箱20的内孔22之中,但引擎10长期高速运转所产生的震动仍会导致轴承30在变速箱20的内孔22中发生位移现象,如图4 所示。因此,抵接于轴承30的轮鼓61亦会随着轴承30发生位移,因而会造成轮鼓61与变速箱壳21之间产生干涉现象(亦即,轮鼓61与变速箱壳21之间的小间隙G会消失)。如上所述,在机车结构1高速行驶时,彼此产生干涉的轮鼓61与变速箱壳21会发生咬死的危险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车结构,其可有效避免轮框的轮鼓与变速箱的变速箱壳发生咬死现象。本技术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为了要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车结构,包括一变速箱,具有一变速箱壳及一内孔,其中,该内孔成型于该变速箱壳之上;一轴承,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变速箱壳;一动力输出轴,连接于该变速箱,并且穿设于该轴承之中;一油封,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变速箱壳与该动力输出轴之间;一轮框,套设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轴承;一螺帽,锁附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紧于该轮框,是用以将该轮框锁固于该轴承;以及一扣环,设置于该内孔之中,并且连接于该变速箱壳,其中,该扣环位于该轴承与该油封之间,并且抵接于该轴承,用以固定该轴承。根据上述实施例,该轮框具有一轮鼓,以及该轮框是藉由该轮鼓抵接于该轴承。根据上述实施例,该机车结构更包括至少一煞车蹄片,是连接于该变速箱壳,并且设置于该轮鼓与该变速箱壳之间。根据上述实施例,该扣环为一 C型扣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车结构,包括一变速箱,具有一变速箱壳及一内孔,其中,该内孔成型于该变速箱壳之上;一轴承,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变速箱壳与该内孔的一隆起部之间;一动力输出轴,连接于该变速箱,并且穿设于该轴承之中;一油封,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变速箱壳与该动力输出轴之间,其中,该内孔的该隆起部位于该轴承与该油封之间,用以固定该轴承;一轮框,套设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轴承;以及一螺帽,锁附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紧于该轮框,用以将该轮框锁固于该轴承。根据上述实施例,该内孔的该隆起部系以一轴承装配治具强迫压挤而成型。本技术引擎高速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仍不会导致轴承在变速箱的内孔中发生位移现象。因此,抵接于轴承的轮鼓不会发生位移,因而可避免造成轮鼓与变速箱壳之间产生干涉现象,进而可避免机车结构于高速行驶时发生轮鼓与变速箱壳彼此咬死的危险情形。藉由在内孔内成型隆起部来固定轴承,额外的定位零件(例如,扣环等)可以被省略,因而可避免增加额外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显示一种习知机车结构的部份构造示意图;图2显示习知之机车结构于拆除一轮框后之部份构造示意图;图3显示根据图1的一种运作状态下的A-A剖面示意图;图4显示根据图1的另一种运作状态下的A-A剖面示意图;第图5显示本技术的机车结构的部份构造示意图;图6显示本技术的机车结构于拆除一轮框后的部份构造示意图;图7显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根据图5的A’ -A'剖面示意图;图8显示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根据图5的A’ -A'剖面示意图;图9A及图9B显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机车结构的轴承的装配与隆起部的成型过程示意图;图IOA至图IOD显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机车结构的轴承的装配与隆起部的成型过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41、100、100’ 机车结10、110 引擎20、120 变速箱30、130 轴承40、140 动力输出轴50、150 油封60、160 轮框70、170 螺帽80、180 煞车蹄片21、121 变速箱壳22、122、122’ 内孔61、161 轮鼓122a 隆起部175 扣环200 轴承装配治具201 加工成型面G 叫旬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兹配合图式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5、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机车结构100主要包括有一引擎110、一变速箱120、一轴承130、一动力输出轴140、一油封150、一轮框160、一螺帽170、一扣环175及两煞车蹄片180。如图6及图7所示,变速箱120连接于引擎110,并且变速箱120具有一变速箱壳 121及一内孔122。在此,内孔122成型于变速箱壳121之上。如图7所示,轴承130套设于变速箱120的内孔122之中,并且轴承130抵接于变速箱壳121。换句话说,轴承130是以紧配的方式套设于变速箱120的内孔122之中。动力输出轴140连接于变速箱120,并且动力输出轴140穿设于轴承130之中。油封150套设于变速箱120的内孔122之中,并且油封150抵接于变速箱壳121 与动力输出轴140之间。在此,油封150的设置可以避免变速箱120内的润滑油发生泄漏。轮框160套设于动力输出轴140之上,并且轮框160是藉由一轮鼓161来抵接于轴承130。螺帽170锁附于动力输出轴140之上,并且螺帽170是抵紧于轮框160的轮鼓161, 以将轮框160的轮鼓161锁固于轴承130。在此,引擎110所产生的动力在经由变速箱120 变速后会传递至动力输出轴140,因而可驱使动力输出轴140及轮框160转动。扣环175设置于变速箱120的内孔122之中,并且扣环175连接于变速箱壳121。此外,扣环175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间,并且抵接于该轴承,用以固定该轴承。变速箱壳与该动力输出轴之间;一轮框,套设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接于该轴承;一螺帽,锁附于该动力输出轴之上,并且抵紧于该轮框,是用以将该轮框锁固于该轴承;以及一扣环,设置于该内孔之中,并且连接于该变速箱壳,其中,该扣环位于该轴承与该油封之1.一种机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变速箱,具有一变速箱壳及一内孔,其中,该内孔成型于该变速箱壳之上;一轴承,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变速箱壳;一动力输出轴,连接于该变速箱,并且穿设于该轴承之中;一油封,套设于该内孔之中,并且抵接于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彬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