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强专利>正文

螺旋升降观察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13959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螺旋升降观察塔,属于高空观览游乐或军事、气象等领域的观察用构筑物技术领域,该观察塔包括一直立的主体结构,附着在该主体结构外围的一对或多对螺旋轨道,每对螺旋轨道由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构成,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在两端首尾相接,实现上、下行的转换;在螺旋轨道上间隔布置有多个移动舱体;其中上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上运动,下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下运动;还包括设置在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两端首尾相接转换处的下站台(还可增设上站台),用于人进行登舱和离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观览角度在不停变化,且基本在不同高度均可实现360度环视视野,爬升和下降的角度平缓舒适,广泛适宜各类人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空观览游乐或军事、气象等领域的观察用构筑物
,特别涉及螺旋升降观察塔设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非飞行器类空中观察(或观光)方式主要有高空固定或旋转舱体(通常位于高塔的中部或者顶部)、观光电梯和摩天轮以及观光索道等。其中高空固定舱体的观览路径固定,游客相互干扰大,且高度无变化;高空旋转舱体可水平旋转,即常见的旋转餐厅;垂直观光电梯高度有变化,但观览角度和舒适度以及停留感都比较差;摩天轮观览感受较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城市观览游乐设施,但观览角度仍有局限;观光索道需要山峰山谷自然地形结合且高度受限制,观览角度和高度都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螺旋升降的观察塔,具有观览角度在不停变化,且基本在不同高度均可实现360度环视视野,爬升和下降的角度平缓舒适等诸多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螺旋升降的观察塔,其特征在于,该观察塔包括一直立的主体结构,附着在该主体结构外围的一对或多对螺旋轨道,每对螺旋轨道由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构成,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在两端首尾相接,实现上、下行的转换;在每对螺旋轨道上间隔布置有多个移动舱体,其中上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上运动,下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下运动;还包括设置在主体结构下部,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相接转换处的下站台,用于人进行登舱和离舱。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观览角度在不停变化,且基本在不同高度均可实现360度环视视野,爬升和下降的角度平缓舒适,广泛适宜各类人群。不同舱体间无视线干扰。不论从视线范围、观览感受以及乘坐舒适度都明显优于现有各类观览设施。其独特的外形与向上的高度也将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标志物形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总体构成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面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标准层平面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站台层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螺旋升降的观察塔,如图1所示,包括一直立的主体结构1,附3着在该主体结构外围的一对或多对螺旋轨道2 (图中仅显示一对螺旋轨道),每对螺旋轨道 2由上行轨道加和下行轨道2b构成,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在两端首尾相接,实现上、下行的转换;在螺旋轨道2上间隔布置多个移动舱体3 ;其中上行轨道加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上运动,下行轨道2b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下运动;还包括设置在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两端首尾相接处的下站台4b (还可增设上站台如),用于人进行登舱和离舱。本专利技术的各部分的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2 图5详细说明如下主体结构1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如图2所示,为竖直式的建筑;其水平断面如图4所示,为圆形,该主体结构由外圈12根立柱Ia和内圈8根立柱lb、以及外环梁Ic和内环梁 Id、腹杆Ie等共同构成空间格构框架系统;主体结构1的水平断面大小沿高度基本不变,如图3所示,仅在顶部和底部根据造型和受力需要进行了放大;考虑轨道上下行转换时在主体结构内穿行的需要,在顶部和底部将外圈立柱Ia每两根合并成为一根立柱If。上述主体结构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主体结构1,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基本竖直的;水平断面可以但不限于是圆形、椭圆、长圆、倒角矩形、三角园等形状, 可以是格构式结构,也可以是筒状结构等各种建筑结构形式;截面大小、形状沿高度可以基本不变也可以不停变化;主体结构1本身可以是没有外维护墙体的构筑物也可以是住宅、 办公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建筑体,即主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常规的建造技术进行具体实施。本实施例的螺旋轨道2如图2及图3所示,由一对螺旋轨道组成,包括一条用于向上运送移动舱体3的上行轨道加和一条用于向下运送移动舱体3的下行轨道2b ;每条轨道由上下平行的两根螺旋梁Ila和lib组成;螺旋梁的中心线在中间高度部分是等距螺旋线,螺旋中心线的展开坡度约0. 6 (即移动舱体每爬升0. 6米,水平环向移动约1米);在顶部和底部是不等距螺旋线,螺旋中心线的展开坡度由0. 6逐渐过渡为0 (移动舱体在上下行转换处为在水平面内的S型移动,展开坡度为0);在螺旋轨道下端的上下行转换处,设置站台4,如图5所示,站台4为主体结构1上的一层平台,主要用于登舱等候及相关服务,除图中表示的电梯8和同步传送带7外,还应根据常规的建筑设计要求包括楼梯、服务区等未在图中表示的内容。轨道在站台4上为水平的S型,是上下行轨道的连接转换段。利用移动舱体在这段水平面内的运动,通过同步传送带7方便人员登上和离开移动舱体。上述螺旋轨道的实施例也是只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螺旋轨道2可以由一对螺旋轨道(包括上行轨道加和下行轨道2b组成),也可以是二对或者更多;每条轨道可以由上下两根平行的螺旋梁Ila和lib组成,也可以由一根或者三 四根相互平行的螺旋梁组成,并对应不同的约束方式实现对移动舱体的输送;螺旋梁的中心线在中间高度部分可以是等距螺旋线也可以是不等距螺旋线;螺旋中心线的展开坡度可以介于0 1. 5之间; 螺旋轨道2可以沿主体结构1通高设置,也可仅布置在主体结构的某个高度范围内。本实施例的螺旋轨道2和主体结构的连接如图3、图4所示,螺旋轨道2通过悬臂结构5和双向斜交拉索6支承在主体结构1上。同样,本专利技术中,螺旋轨道可以通过悬臂结构和拉索支承在主体结构上,也可以仅采用悬臂结构或仅采用拉索加撑杆的形式,还可以直接连接在主体结构上;悬臂结构可以是有多种形状;拉索也可以有双向正交或者主副索等多种布索方式。本实施例的移动舱体3是带密封门的流线型观景室,如图3所示;其沿着螺旋线的切向上的断面是圆形的,在如图3的剖面方向上是椭圆形的。在观景室外周沿螺旋线的切线方向设置有一个用于将观景室卡固的圆形环或一段圆环,用于使观景室在该环内相对转动,以保持移动中观景室地面的水平,使得移动舱体3能够适应螺旋轨道2的坡度变化。同样,本专利技术中,移动舱体可以不是封闭的,也可以不是流线型的(仅适用在主体结构不是很高的时候)。本实施例的移动舱体3通过外周圆环上的抓点连接在沿着螺旋梁Ila设置的缆索上,缆索由绞盘驱动沿螺旋梁移动,带动移动舱体运行,其原理类似高空索道缆车;每个移动舱体还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卡箍点与螺旋梁Ila及lib连接,卡箍点的作用包括定向、辅助支承、调平、卡位、防护等功能。可以在螺旋梁Ila上设置运行异常锁死装置。同样,移动舱体可通过外周圆环与设置在螺旋梁上的缆索连接,也可以直接和螺旋梁连接,通过顺着螺旋梁爬行的装置实现爬升和下降。本专利技术中,移动舱体除可以通过缆索及绞盘,也可以通过链条或齿条牵弓I运动。本专利技术中,主体结构1内还可以设有数个直行电梯8,如图4所示,以供交通、疏散、 消防等需求使用;也可以沿着螺旋轨道2设置检修用人行爬道(图中未示出)。在不影响螺旋轨道设置及观察舱体运动的情况下,可在主体结构1上设置顶部观光厅或者旋转餐厅9。还可以在主体结构1的不同高度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服务区10。(如图2和图3所示)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主体结构1的不同部位设置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措施、设置抗风阻尼装置以及除雪除冰(如刮扫、加热、超声等)等设施与装置、在主体结构顶部设置通讯设施或者电信发射塔(图中未示出)。权利要求1.一种螺旋升降的观察塔,其特征在于,该观察塔包括一直立的主体结构,附着在该主体结构外围的一对或多对螺旋轨道,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升降的观察塔,其特征在于,该观察塔包括一直立的主体结构,附着在该主体结构外围的一对或多对螺旋轨道,每对螺旋轨道由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构成,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在两端首尾相接,实现上、下行的转换;在每对螺旋轨道上间隔布置有多个移动舱体,其中上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上运动,下行轨道上的移动舱体沿着轨道向下运动;还包括设置在主体结构下部,上行轨道和下行轨道相接转换处的下站台,用于人进行登舱和离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强高岩朵宁
申请(专利权)人:常强北京度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