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1237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为一第一型端子结构,主要包括主体部;弹性臂,其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以电性接触;复数个固定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二接点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该导引部朝接近该弹性臂之方向延伸或远离该弹性臂之方向延伸而成,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且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上并互呈不对称的设置。所述端子结构及电连接器可方便选择第一型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装设相同的第一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结构,且可直接抽换毁损的端子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本技术关于一种端子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习知电缆连接器一般多利用焊接技术如手焊,将复数缆线焊接于端子的末端如焊接部上,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若焊接过程中施用的焊料过多,易使过量焊料溢出而导致数条缆线之间的相互导通呈现短路现象;反之,若焊料太少,缆线与焊接部之间的电性连接较差或易造成两者间的分离,而造成断路状态。由于目前连接器尺寸设计已逐渐趋向轻薄短小,缆线尺寸越来越小、端子尺寸更纤细及端子间的排列间隔(Pitch)更为狭小,因此使得缆线与端子间的焊接趋于困难。虽然已有习知技术揭露一种绝缘刺破连接(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IDC)技术,即在该端子的一端形成一 IDC部,例如一对类似双刃结构的弹性夹臂分别夹持上述缆线的两侧以卡合缆线,且该对弹性夹臂用于刺穿上述缆线的外部绝缘层,进而电性连接该缆线内部的导线,以解决上述缆线直接焊接至端子焊接部的诸多问题。此外,该端子的另一端则形成一接触部,用于电性接触另一对接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惟,此类习知技术并未考虑到该等端子的整体结构必须要能稳固地定位于电缆连接器中。因为上述习知端子结构多自单一料片上一体冲压形成,所以理论上此种单片式端子结构上形成的接触部厚度与其IDC部厚度是一致的。为使该等端子的接触部在压触对接连接器端子时能提供适当的弹力符合设计规范,需要加厚该等端子使用的料片厚度,才能增加弹力。相反的,为使细小尺寸的缆线能稳固地卡合在上述端子结构的IDC部上,此IDC 部需要使用较薄的料片厚度,但是较薄的料片厚度会使该等端子整体结构包括接触部在内的弹力降低,不易符合弹性力的设计规范,导致上述两种设计需求无法同时满足。为解决上述习知端子结构的问题,有其必要提出一种改良的端子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利用电连接器的刺破型端子以及接点型端子结构,以增加电连接器的设计弹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可快速地将电缆芯线固定于电连接器的刺破型端子,进而解决焊接施工耗时及降低人工焊接失误的问题。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当电连接器内的刺破型端子损坏时,可直接抽换毁损的刺破型端子而保留接点型端子结构,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不仅可方便组装人员自由选择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不同绝体壳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装设相同的刺破型端子及接点型端子结构。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特别是适用于一种序列高阶附加技术接口(SATA)连接器,亦可适用于光驱、硬盘机以及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排线。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端子结构为一种第一型端子如接点型端子,主要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弹性臂,其中该弹性臂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用于电性接触。 该第一型端子更包括复数个固定部及第二接点部,该复数个固定部自该主体部向外延伸, 以及该第二接点部,经由一弯折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并互呈不对称的设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一本技术提供的端子结构;该端子结构为第一型端子结构;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当该第一型端子结构插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之前,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于对应插接槽内,或当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对应插接槽之前,该第一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至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内。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缆线至一对接电连接器,其主要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二型端子、至少一上述第一型端子、绝缘本体与盖体。每一第二型端子如刺破型端子,包括主体部、一对刺破部以及一对固持部。刺破部从主体部相对的两侧分别弯折而成,刺破部分别具有一对刺破片及刺破夹槽,刺破夹槽形成于该对刺破片之间。固持部从主体部另外相对的两侧朝向相对该对刺破夹槽开口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折后竖直延伸,其中该对固持部末端分别具有突出部,该对突出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自主体部延伸出的该对固持部起始部位之间的间距。绝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一载体及一对导槽位于该载体两侧,载体的一边形成至少一切槽以插设上述第一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并连通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以及载体的另一边形成至少一插接槽以容置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每一插接槽与对应切槽之间形成一连接孔,使该至少一插接槽内的第二型端子结构的一部份经由该连接孔进入切槽而与该第一型端子结构电性连接。于该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中,组装人员可任意选择上述第一型端子结构及该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绝缘本体上的组装顺序,如当该第一型端子结构插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之前,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于对应插接槽内,或当该至少一第二型端子结构插设于对应插接槽之前,该第一型端子结构已先插设至该至少一第一型端子插槽内。因此,藉由本技术的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不仅可方便组装人员自由选择第一型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的组装顺序,以快速且方便地在不同绝体壳体结构(如多件式或一体式)上装设相同的第一型端子及第二型端子结构,且可直接抽换毁损的第一型端子而保留第二型端子结构,进而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第I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爆炸上视图。第IB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爆炸下视图。第2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部份组合图,其中各端子结构及缆线已组装至电连接器。第3A图绘示了根据第2图电连接器上A-A’剖面线的纵向剖视图。第;3B图绘示了根据第2图电连接器上B-B’剖面线的横向剖视图。第4图绘示了第IA图电连接器的全部组合图。第5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5B图绘示了第5A图接点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6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接点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6B图绘示了第6A图接点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7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7B图绘示了第7A图刺破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第8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刺破型端子结构的立体视图。第8B图绘示了第8A图刺破型端子结构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IA图绘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IOa的爆炸上视图。该电连接器IOa用于电性连接具有复数芯线118a的缆线118至一对接的电连接器(未显示)。电连接器IOa主要结构包括复数个第一型端子如接点型端子100a、复数个第二型端子如刺破型端子100b、绝缘本体120与盖体132。上述每一刺破型端子IOOb包括主体部102、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102相对两端的刺破部103以及一对分别位于主体部102另外相对两端的固持部108。该对刺破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构包括:一主体部;一弹性臂,该弹性臂自该主体部朝一特定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第一接点部用于电性接触;复数个固定部,该些固定部自该主体部向外延伸;以及一第二接点部,该第二接点部垂直连接于该主体部并具有复数个末端,其中至少一末端形成一导引部以导引该第二接点部进行电性接触,且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型端子两端,且互呈不对称的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志煜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