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双驱动装置及其照明装置。该双驱动装置包含第一整流电路、切换电路、变压器、第二整流电路及第三整流电路。交流电源经由该第一整流电路转换为高电位直流电源,再经由该切换电路以产生高电位交流电源,又经由该变压器转换成超高电位交流电源及低电位交流电源。该超高电位交流电源经由该第二整流电路转换为超高电位直流电源,用以驱动固态风扇。该低电位交流电源经由该第三整流电路转换为低电位直流电源,用以驱动设置于该固态风扇上之发光二极体模组。藉此,该固态风扇能产生气流以将该发光二极体模组于运作中产生的热散逸。(*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双驱动装置及照明装置,尤指一种用以同时驱动固态风扇及发光二极体模组的双驱动装置及其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省电、寿命长、反应速度快的优点, 再加上其体积小、耐震动、适合量产的特性,并且随着LED的发光功率提升,LED已逐渐地取代钨丝灯、荧光灯等传统光源,成为主要的照明设备。然而发光二极体体积小,尚需与其他散热结构结合以达到有效的散热效果。无论是以散热鳍片或是辅以传统机械式风扇作为散热机制,整个照明装置的体积均显庞大。目前虽已有固态风扇(solid-state fan)问市,其体积相较于传统机械式风扇大幅缩小,惟固态风扇需稳定的超高电压来驱动,而发光二极体的驱动电压则为相对低的直流电压,两者驱动电路整合不易,个别以不同的驱动电路驱动则难以有效缩减照明装置整体体积。因此,实有需要提出新的驱动电路设计,以能同时驱动超高电压及低电压装置,解决前述问题,进而使得体积小、模组化的LED照明装置得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驱动装置,能同时产生超高电位直流电源及低电位直流电源以同时驱动固态风扇及设置于该固态风扇上的发光二极体模组。本技术的双驱动装置包含第一整流电路、切换电路、变压器、第二整流电路及第三整流电路。该变压器包含一次侧、第一二次侧及第二二次侧。该第一整流电路用以转换交流电源以输出高电位直流电源。该切换电路耦接于该第一整流电路,用来切换该高电位直流电源以产生高电位交流电源。该切换电路耦接于该第一整流电路,用来切换该高电位直流电源以产生高电位交流电源。该一次侧耦接于该切换电路,用以接收该高电位交流电源,该第一二次侧用以根据该变压器的一次侧的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超高电位交流电源, 该第二二次侧用以根据该变压器的一次侧的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低电位交流电源。该第二整流电路耦接于该变压器的第一二次侧,用以将该超高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超高电位直流电源,用以驱动该固态风扇。该第三整流电路耦接于该变压器的第二二次侧,用以将该低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低电位直流电源,用以驱动该发光二极体模组。藉此,该固态风扇能产生气流以将该发光二极体模组于运作中产生的热散逸。于一实施例中,该一次侧、该第一二次侧及该第二二次侧的匝数比为47 860 27。于一实施例中,该变压器为反驰式变压器。于一实施例中,该双驱动装置还包含滤波器,耦接于该第一整流电路之前,用以消除该交流电源的电磁干扰。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整流电路和/或该第三整流电路为桥式整流电路。于一实施例中,该切换电路包含全桥切换电路,其能与该一次侧形成全桥谐振电路。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整流电路为四倍压电路。于一实施例中,该双驱动装置还包含自该第二整流电路回馈电压讯号至该切换电路的保护线路。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具有本技术的双驱动装置, 其能同时产生超高电位直流电源及低电位直流电源以同时驱动固态风扇及设置于该固态风扇上的发光二极体模组,进而实现体积小、模组化的结构。本技术的照明装置包含固态风扇、设置于该固态风扇上的发光二极体模组及本技术的双驱动装置。该双驱动装置的结构已如前述,不再赘述。于一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还包含座体,具有容置空间,该双驱动装置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固态风扇及该发光二极体模组设于该座体上。于一实施例中,该座体包含灯座,该双驱动装置藉由该灯座接收该交流电源。简言之,该照明装置的该固态风扇及该发光二极体模组均以该双驱动装置同时驱动,该固态风扇能产生气流以将该发光二极体模组于运作中产生的热散逸。因此,本技术的照明装置使用无转动构件的固态风扇及整合的驱动电路设计,使得该照明装置的体积得以相较习知LED照明装置来得小。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双驱动装置的功能方块图。图2为图1中双驱动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双驱动装置1的功能方块图。双驱动装置1主要包含第一整流电路12、切换电路14、变压器16、第二整流电路18 及第三整流电路20。变压器16包含一次侧162、第一二次侧164及第二二次侧166。切换电路14耦接于第一整流电路12,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耦接于切换电路14,第二整流电路18耦接于变压器16的第一二次侧164,第三整流电路20耦接于变压器16的第二二次侧 166。其中,第一整流电路12用以转换交流电源以输出高电位直流电源;于本实施例中,双驱动装置1还包含滤波器22,耦接于第一整流电路12之前,用以消除该交流电源的电磁干扰,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切换电路14用来切换该高电位直流电源以产生高电位交流电源。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接收该高电位交流电源。第一二次侧164则用以根据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接收的该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超高电位交流电源,而第二二次侧 166用以根据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接收的该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低电位交流电源。第二整流电路18用以将该超高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超高电位直流电源。第三整流电路20用以将该低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低电位直流电源。因此,该超高电位直流电源可用以驱动固态风扇24,而该低电位直流电源则可用以驱动发光二极体模组26。藉此,双驱动装置1能同时驱动固态风扇M及发光二极体模组 26 ;当发光二极体模组沈设置于固态风扇M上时,固态风扇M产生的气流能将发光二极体模组沈于运作中产生的热散逸。补充说明的是,于实际应用中,第一整流电路12可为桥式整流电路,切换电路14 可包含全桥切换电路,其能与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形成全桥谐振电路,变压器16可为反驰式变压器(flyback transformer);但本技术均不以此为限。又,于一实施例中,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第一二次侧164及第二二次侧166的匝数比可为47 860 27,第二整流电路18可为四倍压电路,用以产生固定而稳定的该超高电位直流电源,于实际应用中其值约为5千伏特,第三整流电路20为桥式整流电路,其采用定功率方式设计;但本技术亦均不以此为限。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双驱动装置1还包含保护线路观,自第二整流电路18回馈电压讯号至切换电路14,藉此切换电路14能根据该电压讯号调整切换功率以维持该超高电位直流电源准位,进而使固态风扇M能正常运作;但本技术仍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其为图1中双驱动装置1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图,其中滤波器22及保护线路观省略未予以绘示于图中。如图2所示,第一整流电路12为全桥式整流电路,切换电路14的全桥切换电路是以脉冲宽度变调(Pulse WidthModulation)技术驱动,其与变压器16的一次侧162形成全桥谐振电路(如图中虚线框示),第二整流电路18为全波四倍压电路,第三整流电路20为全桥式整流电路。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照明装置3的示意图。照明装置3采用根据本技术的双驱动装置,为便于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驱动装置,用以同时驱动固态风扇及设置于该固态风扇上的发光二极体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双驱动装置包含:第一整流电路,用以转换交流电源以输出高电位直流电源;切换电路,耦接于该第一整流电路,用来切换该高电位直流电源以产生高电位交流电源;变压器,包含:一次侧,耦接于该切换电路,用以接收该高电位交流电源;第一二次侧,用以根据该变压器的一次侧接收的该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超高电位交流电源;以及第二二次侧,用以根据该变压器的一次侧接收的该高电位交流电源产生低电位交流电源;第二整流电路,耦接于该变压器的第一二次侧,用以将该超高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用以驱动该固态风扇的超高电位直流电源;以及第三整流电路,耦接于该变压器的第二二次侧,用以将该低电位交流电源转换为用以驱动该发光二极体模组的低电位直流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保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