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包括包装在电芯外的金属上、下壳体和塑胶前、后盖体,所述上、下壳体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竖直边组合成容纳电芯的容腔,其横边相贴合,位于前、后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表面的连接部,通过连接部将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内,所述连接部和横边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Ⅰ,通过螺杆穿过连接孔Ⅰ、再采用锁紧螺母锁紧螺杆从而将上、下壳体和前、后盖体牢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紧凑、散热效果好、便于灵活组装及电池维护拆卸,固定可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特别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车市场中极具发展潜力,其中关键的技术除了需优越的电池性能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议题则是电池组的安全稳定特性,设计一个良好的电池包系统将是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部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动汽车电池包通常是由多个模块串并联起来使用,其电池外壳通常为钢壳、铝壳、塑料壳等材料,外表面平整,电池模块都是十分紧凑的摆放在有限空间的电池箱里面,这种设计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其中钢壳、铝壳直接接触电池箱,电池组对整车绝缘电阻有影响,有漏电的可能;2.以往电池模块都比较大而且厚,模块外面用钢壳、铝壳、塑料壳等材料,模块内的电池由于结构紧凑,紧密排布将导致散热效果不好;3.模块与模块,模块与电池箱没有有效的固定装置,电池固定不牢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电动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针对上述缺陷,做了如下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紧凑、散热好,便于灵活组装及电池维护拆卸,且固定可靠的电动汽车电池模块。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包括包装在电芯外的金属上、下壳体和塑胶前、后盖体, 所述上、下壳体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竖直边组合成容纳电芯的容腔,其横边相贴合,位于前、后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表面的连接部,通过连接部将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内,所述连接部和横边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I,通过螺杆穿过连接孔I、再采用锁紧螺母锁紧螺杆从而将上、 下壳体和前、后盖体牢固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和横边上均设有供电池模块间相互连接的相应的连接孔II。另外,所述前、后盖体中部设有用于将上、下壳体前、后端卡装的凸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前、后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表面的连接部,这些连接部分别将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内,在连接部和横边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I,通过螺杆穿过连接孔I、再采用锁紧螺母锁紧螺杆从而将上、下壳体和前、后盖体牢固连接;上述结构有效的保证了电池模块整体的紧凑结构,当模块装入至电池箱后,可以使模块与模块间金属部分的上、下壳体不接触,模块金属部分与电池箱不发生接触,可达到电池组装后绝缘防护效果,提高了使用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此外,模块塑胶前、后盖体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的连接部,当与上、下壳体连接后,连接部则凸出金属上、下壳体,在模块与模块层叠时,可使模块之间自然形成通风间隙,由于模块厚度基本保持在20-60mm之间,故内部热量很容易随着金属壳散发出来,有利于电池散热。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拆分图;图3是本技术中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包括包装在电芯5外的金属上、下壳体1、 2和塑胶前、后盖体3、4,所述上、下壳体1、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 1、2中L形翻边的竖直边6组合成容纳电芯5的容腔,其横边7相贴合,位于前、后盖体3、 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3、4表面的连接部8,通过连接部8将上、下壳体1、 2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3、4内,所述连接部8和横边7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I 9,通过螺杆10穿过连接孔I 9、再采用锁紧螺母11锁紧螺杆10从而将上、下壳体 1、2和前、后盖体3、4牢固连接。通过在前、后盖体3、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凸出前、后盖体3、4表面的连接部8, 这些连接部8分别将上、下壳体1、2中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3、4内,在连接部8和横边7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I 9,通过螺杆10穿过连接孔I 9、再采用锁紧螺母 11锁紧螺杆10从而将上、下壳体1、2和前、后盖体3、4牢固连接;上述结构有效的保证了电池模块整体的紧凑结构,当模块装入至电池箱后,可以使模块与模块间金属部分的上、下壳体1、2不接触,模块金属部分与电池箱不发生接触,可达到电池组装后绝缘防护效果,提高了使用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此外,模块塑胶前、后盖体3、4左、右两端处分别设有凸出前、 后盖体的连接部8,当与上、下壳体1、2连接后,连接部8则凸出金属上、下壳体1、2,在模块与模块层叠时,可使模块之间自然形成通风间隙,由于模块厚度基本保持在20-60mm之间, 故内部热量很容易随着金属壳散发出来,有利于电池散热。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连接部8和横边7上均设有供电池模块间相互连接的相应的连接孔II 12,通过螺杆14穿过各个模块的连接孔II 12将若干模块连接后并通过锁紧螺母将它们连接;模块不管是平放,侧放及竖放都可以通过螺杆等方式能很灵活方便的将模块与模块、模块与电池箱固定在一起,同时电池维护拆卸都十分方便;此外,所述电芯5上的极柱15高出前盖体3,在使用连接部件16将模块间串并联时更加灵活方便。在本技术中,所述前、后盖体3、4中部设有用于将上、下壳体1、2前、后端卡装的凸片13 ;通过凸片13可以进一步的将上、下壳体1、2前、后端卡装在前、后盖体3、4内。本技术结构合理、紧凑、散热效果好、便于灵活组装及电池维护拆卸,固定可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权利要求1.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装在电芯(5)外的金属上、下壳体(1、 2)和塑胶前、后盖体(3、4),所述上、下壳体(1、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1、2) L形翻边的竖直边(6)组合成容纳电芯(5)的容腔,其横边(7)相贴合,位于前、 后盖体(3、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3、4)表面的连接部(8),通过连接部 (8)将上、下壳体(1、2)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3、4)内,所述连接部(8)和横边(7)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I (9),通过螺杆(10)穿过连接孔I (9)、再采用锁紧螺母 (11)锁紧螺杆(10)从而将上、下壳体(1、2)和前、后盖体(3、4)牢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8)和横边 (7)上均设有供电池模块间相互连接的相应的连接孔II (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盖体(3、4) 中部设有用于将上、下壳体(1、2)前、后端卡装的凸片(13)。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包括包装在电芯外的金属上、下壳体和塑胶前、后盖体,所述上、下壳体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竖直边组合成容纳电芯的容腔,其横边相贴合,位于前、后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表面的连接部,通过连接部将上、下壳体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内,所述连接部和横边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Ⅰ,通过螺杆穿过连接孔Ⅰ、再采用锁紧螺母锁紧螺杆从而将上、下壳体和前、后盖体牢固连接;本技术结构合理、紧凑、散热效果好、便于灵活组装及电池维护拆卸,固定可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动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汽车电池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装在电芯(5)外的金属上、下壳体(1、2)和塑胶前、后盖体(3、4),所述上、下壳体(1、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L形翻边,其中上、下壳体(1、2)L形翻边的竖直边(6)组合成容纳电芯(5)的容腔,其横边(7)相贴合,位于前、后盖体(3、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前、后盖体(3、4)表面的连接部(8),通过连接部(8)将上、下壳体(1、2)L形翻边的前、后端部嵌装在前、后盖体(3、4)内,所述连接部(8)和横边(7)上均设有相应的连接孔Ⅰ(9),通过螺杆(10)穿过连接孔Ⅰ(9)、再采用锁紧螺母(11)锁紧螺杆(10)从而将上、下壳体(1、2)和前、后盖体(3、4)牢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森,周建青,艾群,陈泽平,何桂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精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