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超长接触疲劳寿命的高强韧渗碳轴承钢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94937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超长接触疲劳寿命的高强韧渗碳轴承钢及制备方法,属于合金钢技术领域。该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数为:C:0.16%~0.24%,Si≤0.10%,Mn≤0.10%,Cr:0.30%~1.50%,Ni:1.5%~4.5%,Mo:0.30%~1.50%,Nb:0.02%~0.10%,V:0.3%~0.9%,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其中[N]+[O]+[H]+P+S≤0.0080%,Ti≤0.0030%。特别涉及服役过程中抗冲击载荷、尺寸稳定且具有超长接触疲劳寿命高强韧渗碳轴承钢。优点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表面高硬度、芯部高强韧、高的材料尺寸稳定性、高弯曲疲劳强度极限、超长接触疲劳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钢
,特别是提供了一种。
技术介绍
轴承作为高速列车、特殊车辆、冶金及工程机械传动系统的关键构件,其不仅是整机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同时影响整机的稳定性、安全性。随着传递能量增加,转速、温度和寿命增加,特别是高速列车剧烈的蛇行运动所导致的轮对轴承强烈的冲击作用以及轧机轴承的高冲击载荷,要求轴承具有更高承载能力,即轴承钢芯部高强韧性,表面超硬化;轴承在高速、高冲击状态下能够连续稳定可靠的工作,例如高铁轮对轴承单元检修里程要求达到120万公里,因此基于渗碳轴承钢高强韧下的高可靠性、长寿命、高稳定性显得至关重要。日、欧、美高性能轴承钢标准或者技术条件在钢种水平、冶金质量及其尺寸精度方面的要求逐渐形成共性。采用低碳钢表面渗碳处理,是提高接触疲劳寿命和弯曲疲劳极限强度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轴承热处理工艺水平发展较快,借鉴欧美先进渗碳轴承材料和工艺,国内高性能外径超过200mm大型轴承开发取得了显著进步。渗碳热处理工艺以及渗碳层控制乃至轴承结构设计、制造、润滑、密封等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高铁轴承由渗碳轴承钢制造,轴承钢芯部具有良好韧性,渗碳表面硬度高,可以承受强烈冲击载荷,抗疲劳性能好。尽管美国、欧洲和日本在高性能渗碳轴承材料方面遵循的标准不同,选用轴承材料也有所差异。冶金质量与精细组织显著影响高速列车等高性能轴承的可靠安全性为人们所共识。我国汽车、铁路、装甲车辆和舰船发动机以及传动系统上的轴承,因服役条件不同,轴承用钢分别采用20CrNiMo、18Cr2Ni4WA和12CrNi3A等渗碳钢。另外,国内外轴承使用工况不同,如我国高速铁路轮对轴承相比国外其服役环境更为苛刻与复杂,表现为运行时间较长,温度变化较大,钢轨质量及其平直度等影响作用等。对高速列车用轴承钢特别是轮对轴承用钢提出更高和更为综合的性能与质量要求。从高速列车、冶金机械服役过程来看, 基于轴承钢的良好的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轮对轴承钢的接触疲劳性能和弯曲疲劳性能显得更为重要。我国专利ZL200610089371. 7、通过加入0. 01 015% Nb元素细化晶粒,开发高强度Cr-Ni-Mo系重载齿轮钢;我国专利(公开号CN10131^94A)通过Nb、B、Ti元素加入,与20CrMoH相比,齿轮钢疲劳极限强度和接触疲劳寿命分别提高15%和30%。日本材料学者(Κ0Υ0 Engineering Jorunal No. 150(1996))通过调整 Ni 元素含量,研发 CH213 渗碳轴承钢,具有较高冲击韧性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国内对类似成分渗碳轴承钢进行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测试,并对其弯曲和接触疲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但基于成分与工艺优化所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以及超长接触疲劳性能还未见报导。专利技术钢通过化学成分设计与配比精确控制以及高纯净度、高均勻性和晶粒细化工艺技术的控制,并经过与之相应最佳渗碳表面硬化工艺以及热处理工艺,使钢获得表面高硬度、芯部高强度与高韧性以及尺寸稳定性、超长接触疲劳性能和较高弯曲疲劳强度的良好配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是一种能承受冲击载荷。尺寸稳定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和高强韧渗碳轴承钢。该钢主要适用于承受冲击载荷和抗疲劳的零部件,要求所采用的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能配合和较高的渗碳表面硬度,以及良好的抗冲击性能。根据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通过Cr-Ni-Mo成分设计、超纯冶炼和热加工工艺优化,采用适当渗碳工艺及热处理制度,提高钢的强度、韧性以及硬度;(2) 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V、Nb等,辅之适当热加工工艺,从而保证奥氏体晶粒度大于8级细化钢的晶粒,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以及疲劳性能;(3)采取超纯冶炼控制钢中氧氮氢和杂质元素,使夹杂物尺度不大于6 μ m ;精确控制渗碳工艺过程,使碳化物尺度不大于2 μ m,提高钢的尺寸稳定性、抗冲击性能和疲劳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关键之处是基于确定的材料成分范围, 冶金质量控制和冶炼、热加工、渗碳及其热处理工艺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材料组织细小、均勻和稳定性,表面硬度与芯部强韧性等方面的稳定控制,进而提高接触疲劳性能与旋弯疲劳性能。结果在获得高硬度和高强韧的同时,显著提高轴承钢接触弯曲疲劳性能,使钢在服役过程中具有优异的抗疲劳破坏性能。本专利技术钢的具体化学成分(重量% )为C :0· 16 % 0. M %, Si 彡 0. 10 %,Mn 彡 0. 10 %,Cr :0. 3 % 1. 5 %,Ni :1. 0 % 4. 5 %,Mo :0. 3 % 1. 5%, Nb 0. 02 % 0. 10%, V :0. 3 % 1. 0 %,余为!^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并且 + + +P+S ( 0. 0080%, Ti ^ 0. 0030%。本专利技术首先进行低杂质原材料的成分配比与控制,采用真空感应和真空自耗工艺相结合超纯净冶炼工艺,进行钢的锻(轧)温度控制,开锻(轧)温度在1000°c 1100°C, 终锻温度不大于900°c ;采用钢的渗碳以及热处理工艺控制渗碳温度范围为900°C 960 V,淬火温度范围为890°C 930°C,深冷温度不高于_70 V,回火温度范围为160°C 2000C。使得夹杂物尺度不大于6 μ m ;渗碳层碳化物尺度不大于2 μ m,晶粒度细于9级,残余奥氏体低于2% ;钢控制抗拉强度Rm彡1400MPa,冲击功Aku彡120J,渗碳表面硬度彡62HRC ;当主要适用于服役过程尺寸稳定的零部件;在20 100°C范围内,4000MPa应力和循环次数IO9试样尺寸变化率小于0. 01%。当主要适用于长期服役过程中要求抗疲劳的零部件;接触疲劳寿命在4000MI^应力下循环次数达到IO9 ;循环次数IO7下弯曲疲劳极限强度不小于900MPa。本专利技术各元素的作用及配比依据如下C:主要固溶强化和碳化物形成元素。为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硬度,C含量须在 0. 16%以上;但C含量高于0. %时会使材料韧性显著降低,进而降低轴承心部韧性。因此,C含量限定在0. 16 0. 。Si、Mn 导致渗碳层容易氧化,降低渗碳层韧性,降低轴承接触疲劳强度。尽管Si 具有抗回火性能与强化基体的作用,为保证轴承钢渗层韧性,Si、Mn含量应控制在0. 10% 以下。Cr 能够有效提高钢的淬透性并形成稳定的碳化物。提高强度和耐磨性,进而提高滚动接触疲劳寿命,但Cr含量较高时会形成网状M23C6碳化物。因此,Cr含量应控制在 0. 30 1. 50%范围内。Ni 能够同时有效提高基体韧性和渗碳层的淬透性,进而提高钢的疲劳性能。低于1. 0 %时没有显著作用;但含量超过4. 5 %时,促进残余奥氏体大量形成,进而降低钢的硬度到60HRC以下且增加成本。因此,Ni含量应控制在1. 0 4. 5%。Mo 能够有效提高基体和渗碳层的淬透性。低于0. 30%时上述作用不明显;但含量超过1.50%时,促进晶界铁素体薄膜形成,降低热塑性和韧性。因此Mo含量限定在 0. 30 1. 50%。Nb:高温时形成碳氮化物能够细化晶粒,抑制渗碳时晶粒长大,从而有效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钢的疲劳性能。低于0.02%时以上没有明显作用,高于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超长接触疲劳寿命的高强韧渗碳轴承钢,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配比为:C:0.16%~0.24%,Si≤0.10%,Mn≤0.10%,Cr:0.30%~1.50%,Ni:1.5%~4.5%,Mo:0.30%~1.50%,Nb:0.02%~0.10%,V:0.3%~0.9%,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N]+[O]+[H]+P+S≤0.0080%,Ti≤0.003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卯生周清跃张斌俞峰李建新刘丰收何金光赵开礼
申请(专利权)人:钢铁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