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这种分线端子包括导电体、绝缘底座和绝缘外壳,导电体卡装在绝缘底座上,绝缘外壳套装在导电体和绝缘底座上。所述导电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导电体输入端和至少一个导电体输出端,导电体输入端上开有连接孔,导电体输出端端部分叉,形成叉头,输出压线框套装在各个叉头上。所述绝缘外壳为箱体式结构,所述绝缘底座为隔板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分线端子可以用在各类电控配电设备中,连接在开关(断路器)末端做分线之用。该分线端子具有体积小,密集型接线,方便美观,连接可靠的优点,可部分替代母线排(汇流排)。(*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适用于建筑电气、低压电控配电、自动化成套设备等领域,是为了方便导线的连接而应用的,其主要部分是一段设置在绝缘塑料里面的金属片。接线端子两端都有孔可以插入导线,并用螺钉紧固或者松开。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 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而不必把它们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很方便快捷。而且适合大量的导线互联,在电力行业就有专门的端子排,端子箱,上面全是接线端子,单层的、双层的,电流的,电压的,普通的,可断的等等。目前一路或二路进线,多路并联输出的多用途接线端子,其导体均为整体性铜块结构,通过在铜块钻孔攻丝,用螺钉直接压接导线。这种方式材料利用率极低,单个产品分量重;而通常采用一进一出的普通接线端子的并联连接不仅所占空间大,而且成本很高、浪费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案申请人在2009年4月M日提出了公开号为CN101764^3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并联式多用途接线端子》,通过多片导电片叠加后变形的结构设计,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但申请人发现上述接线端子应用在开关(断路器)上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采用多片导电片叠加的结构形式,耗费导电片材料较多,接线端子制造成本偏高,不宜于应用在消费性电子商品上。其次,接线端子与开关(断路器)通过导线连接时,在开关(断路器)处接线不方便,连接也不太牢固,且相对于开关(断路器)末端的空间,现有接线端子体积较大,不方便使用。另外,现有接线端子的导电片输出端为平整的界面,而导线形状普遍为圆柱形,故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导线容易松动、滑脱,造成连接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对现有接线端子做了进一步完善,得到一种更适合应用在开关(断路器)末端的接线端子,克服了现有产品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节约原料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与开关(断路器)连接方便、快捷、牢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包括导电体、绝缘底座和绝缘外壳,导电体卡装在绝缘底座上,绝缘外壳套装在导电体和绝缘底座上,所述导电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导电体输入端和至少一个导电体输出端,导电体输入端上开有连接孔,导电体输出端端部分叉,形成叉头,输出压线框套装在各个叉头上。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至少一个导电体输出端的位置相互错开,整体呈台阶状。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叉头中至少有一个的下表面开有卡线槽,所述卡线槽为凹槽状结构。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卡线槽为表面平坦的凹槽。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卡线槽为表面有凹凸纹理的凹槽。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凹槽表面的凹凸纹理为纵向与凹槽延伸方向平行的阶梯。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阶梯位于所述卡线槽的导线入口边缘的一端设有倒角。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阶梯位于所述卡线槽的导线入口底部的一端设有圆角。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绝缘外壳为箱体式结构,包括前壳板、 侧壳板、顶板和后壳板,前壳板上开有与输出压线框相对应的输出孔,顶板上开有与输出压线框上部螺孔相对应的孔,后壳板下端顶在所述导电体上,所述导电体输入端伸出绝缘外壳。对于上述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所述绝缘外壳的前壳板下端、侧壳板下端都开有卡接孔,所述绝缘底座在对应于所述卡接孔的位置处设有卡接块。本技术技术方案主要的优势和特点如下本技术的分线端子可以用在各类电控配电设备中,连接在开关(断路器)末端做分线之用。该分线端子具有体积小,密集型接线,方便美观,连接可靠的优点,可部分替代母线排(汇流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外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结构示意图(各部件分离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中导电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绝缘外壳,11前壳板,12侧壳板,13顶板,14后壳板,15卡接孔,2导电体, 21导电体输入端,22导电体输出端,221上导电体输出端,222下导电体输出端,23连接孔, 24叉头,25卡线槽,26输出压线框,27输出端压线螺钉,28通孔,3绝缘底座,31导线导入孔,32卡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5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主要包括绝缘外壳1、导电体2和绝缘底座3。导电体2卡装在绝缘底座3上,绝缘外壳1套装在导电体2和绝缘底座3的上面, 由此形成一个盒状的分线端子。如图3和4所示,本技术的导电体2与现有接线端子的层叠式导电片结构相比,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导电体输入端21和导电体输出端22。导电体输入端21上开有一个连接孔23,当需要接线端子与开关(断路器)连接时,首先将所述导电体输入端21插入到开关(断路器)的接线处,再将连接孔23与开关(断路器)接线处的接线端用螺栓联接紧固即可。这种连接方式避免了使用连接导线,令接线端子与开关(断路器)的连接方便快捷,且更加牢固可靠。导电体输出端22包括上导电体输出端221和下导电体输出端222, 两者位置相互错开,呈台阶状。导电体输出端22端部分叉,形成叉头M,输出压线框沈套装在叉头M上。所述叉头M下表面开有卡线槽25,其为凹槽状结构,用以卡紧接入的导线。另外,上导电体输出端221在对应于下导电体输出端222的叉头M的相应位置处开有通孔28。要指出的是,卡线槽25可以只设置在导电体输出端22的各个叉头M其中一个的下表面上或者其中任意几个的下表面上。卡线槽25可以是表面平坦的凹槽或者是表面有凹凸纹理的凹槽。卡线槽25可以是表面平坦的凹槽或者是表面有凹凸纹理的凹槽。其中, 凹槽表面的凹凸纹理优选为纵向与该凹槽延伸方向平行的阶梯,如图5所示。对于圆柱形导线来说,卡线槽25的这种结构,可以使导线与叉头M接触面更大,压接更加牢固,不易松脱、滑落。进一步的改进如图5所示,各级阶梯位于卡线槽25的导线入口边缘的一端增加了倒角,方便了导线插入,并且位于导线入口底部的一端设置了圆角,以增加叉头M的机械强度并改善导电性能。所述输出压线框沈中部开有空腔,上部开有螺孔。输出压线框沈的空腔套装在叉头M上,上层的输出端压线螺钉27直接穿过输出压线框沈上部的螺孔顶在上导电体输出端221的叉头M上,而下层输出端压线螺钉27则依次穿过通孔28和输出压线框沈上部的螺孔顶在下导电体输出端222的叉头M上。输出导线经输出端压线螺钉27固定在叉头M和输出压线框26的空腔内底面之间,并通过卡线槽25与导电体输出端22上的叉头 M紧密压接。所述绝缘底座3为隔板式结构,主要起支承作用。导电体2卡装在绝缘底座3上, 在对应于下层输出压线框沈空腔的位置,绝缘底座3上开有导线导入孔31,通过导线导入孔31将与下导电体输出端222上的叉头M连接的输出导线分隔开,便于输出导线进入输出压线框22。另外,在绝缘底座3的前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在开关末端的分线端子,包括导电体、绝缘底座和绝缘外壳,导电体卡装在绝缘底座上,绝缘外壳套装在导电体和绝缘底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导电体输入端和至少一个导电体输出端,导电体输入端上开有连接孔,导电体输出端端部分叉,形成叉头,输出压线框套装在各个叉头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国强,王春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开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