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包括箱体和雨水收集利用管,所述箱体由隔板隔成雨水导流室和雨水弃流室上下两部分;所述雨水导流室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侧部安装有溢流管;所述隔板上设有雨水导流室出口,所述雨水导流室出口的下方设有与其适配的浮球,所述浮球置于至少三根浮球固定杆之中,所述浮球固定杆固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之间;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穿过所述雨水弃流室进入所述雨水导流室内,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内设有滤布;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上连接有初期雨水排水管,所述初期雨水排水管内设有过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空间布置合理紧凑,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市政排水设施,特别是涉及一种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屋面雨水具有污染较少,水质稳定等优点,并且,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会建造更多的高楼大厦,因此,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就成为城市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有研究表明,降雨开始后,屋面雨水形成径流,把空气中沉积在屋顶的颗粒污染物一起冲走,此时雨水径流污染较大,水质较差,而当降雨量达到2mm-3mm时,屋面雨水径流的水质就会有明显提高,并保持稳定。因此,在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时,将初期雨水弃流,然后收集后期雨水, 即可达到较好的收集目的。目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尺寸规模较大,雨水弃流装置过大,若安放在地上会影响建筑的美观,若埋地不便于日后的检修及清理淤泥。如2009年9月23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082021M94.5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该装置包括弃流池、分水井和弃流器。使用时,雨水首先进入分水井初步过滤,然后通过弃流器流入弃流池里,当弃流池里水量达到初期雨水量时,弃流器关闭,中、 后期雨水在分水井里改道流进储存池。由于该装置分水井、弃流池和储存池都分开建设,所以该装置占地面积大,埋地建设增加了土方开挖量,提高了工程费用。二是运行管理较为复杂,如使用电子设备控制间阀启闭,在室外雨天时常会出现事故,造成设备失效,且不便于维修。如2010年11月17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010213032. 1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立式屋面雨水自动初期弃流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整流板、分离室、弃流进水渠、弃流临时贮槽、弃流排水槽、浮球装置、电磁阀、液位传感器、电控箱、雨水收集管等组成。使用时,初期雨水流入弃流临时贮槽,到达预定水位时浮球将会封闭进水管进口,之后雨水全部进入收集管,与此同时,液位传感器根据设置的液位高度,将水位信号传送到电控箱,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电控箱向电磁阀发出信号,电磁阀开启将初期雨水排出。该装置使用了液位传感器、 电控箱和电磁阀等电子设备,如不做保护措施,在雨天时设备易损坏失灵,当装置埋于地下时,由于电磁阀在装置的最底部,不易发现故障情况,且不便于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体积较小、运用管理方便的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本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雨水收集利用管,所述箱体由隔板隔成雨水导流室和雨水弃流室上下两部分;所述雨水导流室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侧部安装有溢流管;所述隔板上设有雨水导流室出口,所述雨水导流室出口的下方设有与其适配的浮球, 所述浮球置于至少三根浮球固定杆之中,所述浮球固定杆固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之间;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穿过所述雨水弃流室进入所述雨水导流室内,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内设有滤布;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上连接有初期雨水排水管,所述初期雨水排水管内设有过滤网。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上安装有可拆卸式楔形底板,所述楔形底板的高度自靠近初期雨水排水管侧起逐渐升高。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的进水口端在包含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中心线的剖面内为自靠近进水管端逐渐降低的斜面。所述雨水导流室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自雨水导流室出口处起逐渐升高。所述初期雨水排水管末端安装有两个排水口,一个所述出水口为常开排水口,另一个所述排水口上设有调节阀。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隔板将箱体隔成雨水导流室和雨水弃流室上下两部分的结构,可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有效地分离,避免了收集的后期雨水被初期雨水污染的问题,空间布置合理紧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采用浮球装置以及常开排水口和设置调节阀的排水口结合运用的结构,无需人工排放初期雨水,自动化程度高,无需用电,安全、节能,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图3为图1的B-B截面图;图4为图1的C-C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降雨初期的工作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降雨中期的工作原理图;图7为本技术降雨中、后期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进水管,2、雨水导流室,3、雨水收集利用管,4、检修口,5、溢流管,6、雨水导流室出口,7、浮球固定杆,8、浮球,9、楔形底板,10、调节阀,11、常开排水口,12、过滤网, 13、初期雨水排水管,14、雨水弃流室,15、支撑杆,16、隔板,17、箱体,18、管箍,19、滤布。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一种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包括箱体17和雨水收集利用管3,箱体17由隔板16隔成雨水导流室2和雨水弃流室14上下两部分;雨水导流室2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1,侧部安装有溢流管5 ;隔板16上设有雨水导流室出口 6, 雨水导流室出口 6的下方设有与其适配的浮球8,浮球8置于至少三根浮球固定杆7之中, 浮球8浮起后恰好能堵住雨水导流室出口 6,浮球固定杆7固接在隔板16和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之间;雨水收集利用管3穿过雨水弃流室14进入雨水导流室2内,雨水收集利用管3 内设有滤布19 ;雨水弃流室14的底板上连接有初期雨水排水管13,初期雨水排水管13内设有过滤网12。箱体17采用硬质塑料制成,应当保证密封性和坚实性。隔板16采用硬质塑料板, 固定在箱体17内,倾斜设置,使雨水导流室的底面形成自雨水导流室出口处起逐渐升高的4斜面。倾斜角度约为10° 20°即可。雨水收集利用管3可采用塑料管,雨水收集利用管的进水端在包含雨水收集利用管中心线的剖面内为自靠近进水管端逐渐降低的斜面,倾斜角为15° 30°左右。在本实施例中,浮球8由四根浮球固定杆7导向。初期雨水排水管 13可采用两根塑料管,管箍18将两根塑料管连接,在管箍18下方,管内设有过滤网12,在初期雨水排水管13末端安装两个排水口,一个为常开排水口 11,另一个排水口则安装有排水调节阀10,可控制调节排出的雨水量。溢流管5采用塑料管。为便于日后清理沉积物,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上安装有可拆卸式楔形底板9,楔形底板9的高度自靠近初期雨水排水管侧起逐渐升高。为了检修方便,可在雨水导流室2的顶部设置检修口 4。为了使结构更加稳定,在隔板16和箱体侧壁之间可加设支撑杆1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请参阅图5 图7,当降雨开始时,雨水由进水管1进入雨水导流室2内,初期雨水沿隔板16流向雨水导流室出口 6,落入雨水弃流室14,雨水弃流室14内水位开始上升,浮球8在浮力的作用下会随水位一起上升,雨水弃流室14内水位继续上升,当达到初期雨水量的水位时,浮球8恰好将雨水导流室出口 6堵住,此时雨水将储存在导流室2内,雨水导流室2内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高度超过雨水收集利用管3较低的端口时,雨水开始流入雨水收集利用管3内。雨水弃流室14内的初期雨水会由初期雨水排水管13上的常开排水口 11排出,常开排水口 11 口径较小,保证雨水缓慢流出。当降雨停止时,雨水弃流室14内的雨水也会逐渐排除干净,浮球落回到楔形底板9上,装置恢复到非降雨的等待状态。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式屋面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雨水收集利用管,所述箱体由隔板隔成雨水导流室和雨水弃流室上下两部分;所述雨水导流室的顶部安装有进水管,侧部安装有溢流管;所述隔板上设有雨水导流室出口,所述雨水导流室出口的下方设有与其适配的浮球,所述浮球置于至少三根浮球固定杆之中,所述浮球固定杆固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之间;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穿过所述雨水弃流室进入所述雨水导流室内,所述雨水收集利用管内设有滤布;所述雨水弃流室的底板上连接有初期雨水排水管,所述初期雨水排水管内设有过滤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宇,刘志强,赵新华,李园芳,王鑫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