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永添专利>正文

炭电焙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70410 阅读:776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电焙茶机,包括焙茶机箱体,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自下而上设置有:炭热层、焙茶层、恒温发热装置,所述恒温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体和温控器,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还设置有送热系统,所述送热系统包括鼓风机、送热管和送热架,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焙茶层上方空间相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向恒温发热装置的一端,所述送热管连通恒温发热装置和炭热层所在空间,所述送热架与所述送热管相连并设置在所述焙茶层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能够高效进行茶叶烘焙,并保留炭香味,适用于各种需要焙茶机的场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焙茶机,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实现炭电结合的焙茶机。
技术介绍
焙茶是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焙茶环节的好坏决定着茶叶的质量。传统古老的焙茶方法是用木炭来烘焙,做出来的茶叶有浓浓的炭香,但烘焙时间长,效率低,难控制; 现在的焙茶机多运用电热元件为发热体,具有方便、卫生、可控、效率高等特点,在茶叶生产、销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目前的焙茶机也存在着以下问题1、常以电发热体直接烘焙茶叶,易对茶叶造成灼伤,受热也不均勻;2、缺乏传统做法的炭味,丧失本地凤凰茶叶的独特风味;3、炭热和对茶叶加热后的空气直接排出,无法循环利用,造成浪费。有鉴于此,本技术专利技术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产品的不足,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技术的炭电焙茶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炭电焙茶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焙茶机易灼伤茶叶、缺乏炭香味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炭电焙茶机,包括焙茶机箱体,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自下而上设置有炭热层、焙茶层、恒温发热装置,所述恒温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体和温控器,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还设置有送热系统,所述送热系统包括鼓风机、送热管和送热架,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焙茶层上方空间相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向恒温发热装置的一端,所述送热管连通恒温发热装置和炭热层所在空间,所述送热架与所述送热管相连并设置在所述焙茶层下方。较佳的是,所述送热装置为连通恒温发热装置和送热架的送热管。较佳的是,所述送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焙茶机箱体内的焙茶机内衬层,所述焙茶机内衬层与焙茶机箱体之间设置有连通的空间。较佳的是,所述炭热层为一层燃烧的木炭或炭火炉。较佳的是,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设置在焙茶机箱体顶部的排气口。较佳的是,所述焙茶机箱体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模式调节开关、风力调节开关、电流表、温控灯和指示灯。较佳的是,所述焙茶层包括一层托盘或多层托盘。较佳的是,所述焙茶机箱体上靠近炭热层处设置有进气孔。较佳的是,所述炭热层上方设置有一隔热层。较佳的是,所述隔热层为4毫米厚的石棉板。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焙茶机与现有焙茶机相比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效率高并且能有效的、长时间的进行茶叶烘焙,并有传统的茶叶制作的炭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不是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炭电焙茶机,包括焙茶机箱体1,所述焙茶机箱体1内自下而上设置有炭热层2、焙茶层3、恒温发热装置,所述恒温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体4和温控器,所述焙茶机箱体1内还设置有送热系统,所述送热系统包括鼓风机5、送热装置6和送热架7,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焙茶机排气空间13 相连通,所述排气空间13设置在焙茶机的上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向恒温发热装置的一端,所述送热装置连通恒温发热装置的另一端和送热架7的一端,所述送热架7设置在所述焙茶层3下方。采用上述结构后,工作时,可将待加工的茶叶放在焙茶层3上,焙茶层下方的炭热层发出热量向上方传递,对茶叶可进行烘焙,同时设置在焙茶层3上方的恒温发热装置中的发热体通电后发出热量,通过送热装置6将热量传导到焙茶层上对茶叶进行烘焙,送热系统送热的方式采取鼓风机5启动后,送热装置6 —种传热方式为,送热装置6采用送热管的方式,将热量通过送热管和送热架7弓丨导至焙茶层3。上述炭热加热或电加热及混合方式可以选择同时采取,或仅采用一种加热方式,通过模式调节开关可实现灵活切换或共同采用。为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所述送热装置也可采用另一种设置,送热装置6包括设置在焙茶机箱体1内的焙茶机内衬层,所述焙茶机内衬层与焙茶机箱体1之间设置有连通的空间。这样鼓风机的进气由焙茶机箱体内的热空气提供,所述的热空气包含炭味并已经对茶叶进行过烘焙,属于热量的再次循环利用,通过鼓风机后所述热空气进入恒温加热装置进行再次加热,并通过送热装置6的焙茶机箱体与焙茶机内衬层之间的空间,将热量传递到送热架7内,对茶叶进行再次烘焙,有效缩短烘焙时间。在送热的同时也通过焙茶机箱体与焙茶机内衬层之间的空间将一部分混杂有杂味和余热的空气带到排气空间通过排气口排出,工作时如此循环。通常一次循环中有70%的空气进行再次循环加热,约30%的空气排出。所述炭热层2为一层燃烧的木炭或炭火炉,这样在热量传递到待加工的茶叶上时,木炭特有的香味也能被茶叶吸收。所述焙茶层3设置在炭热层2上方,可根据需要设置一层托盘8或多层托盘,在托盘8上可放置待加工的茶叶,通过送热系统和散热系统进行焙茶工作。焙茶工作时将茶叶放在托盘上8,并放在送热架7上方;送热管设置在焙茶箱两侧的内壁并与恒温发热装置和炭热层2相连接,或者直接采用所述焙茶机内衬层与焙茶机箱体之间连通的空间将热量送至送热架7 ;送热架7由若干金属管构成,优选为6-8支金属管并与送热管相连接,金属管4向下方设置有若干送热孔,可直线排列也可呈三角排列,每支金属管优选为12-16个;在选择好模式后,鼓风机5将恒温发热装置和炭热层的热量通过送热管6与送热架7中的各个送热金属管,对茶叶进行均勻的加热。所述焙茶机箱体1内还设置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设置在焙茶机箱体顶部的排气口 9。所述焙茶机箱体上靠近炭热层处设置有进气孔10,进气孔10做为炭热层的进气入口,输送空气便于炭热层燃烧,同时可兼对箱体内的部分余气进行排放,焙茶机箱体内多余的热量通过鼓风机5送到恒温加热装置加热后送到送热系统再次利用,并通过排气口 9将焙茶层的杂味和30%的废气排掉,炭热层附近优选设置12-18个进气孔10。所述炭热层上方设置有一隔热层11。所述隔热层11为4mm的石棉板层,可防止热量直接往上冲而烧焦茶叶,在焙茶最后可滑动抽出利用炭热的余温直接烘焙茶叶,使茶叶的炭香更浓。所述焙茶机箱体1表面设置有控制面板12,所述控制面板12上设置有电源开关、 模式调节开关、风力调节开关、电流表、温控灯和指示灯。所述控制面板模式调节开关可做炭电模式和纯炭模式调节、风力调节开关可做大小风力调节。所述恒温发热装置的发热体4、温控器和功率调节器顺次连接在电源端。所述鼓风机5通过与送热系统、散热系统相连接,并与进气口和排气口形成一循环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次焙茶工作10小时,可选择炭电模式下工作8小时使茶叶快速烘焙,节省制作时间,提高效率;在8小时后选择纯炭模式烘焙2小时,纯炭烘焙使茶叶充分吸收炭味,增加茶叶浓香。同时,由于采用了循环加热方式,更节省能源和缩短茶叶烘焙时间。本技术所述的焙茶机与现有焙茶机相比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结构简单, 效率高并且能有效的、长时间的进行茶叶烘焙,并有传统的茶叶制作的炭味。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炭电焙茶机,包括焙茶机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自下而上设置有:炭热层、焙茶层、恒温发热装置,所述恒温发热装置包括发热体和温控器,所述焙茶机箱体内还设置有送热系统,所述送热系统包括鼓风机、送热装置和送热架,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焙茶机排气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气空间设置在焙茶机的上部,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通向恒温发热装置的一端,所述送热装置连通恒温发热装置的另一端和送热架的一端,所述送热架设置在所述焙茶层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添
申请(专利权)人:黄永添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电信ADSL] 2014年12月05日 11:10
    焙茶又称制茶炒茶即用温火烘茶古代制茶技术焙茶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这是古人采用寓贮于焙既贮又培的科学制茶方法焙茶是蒸青绿茶经烘焙而成口感独特火香浓郁而且具有去油腻的效果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