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后横梁,安装在汽车的主车架上,包括折弯件和支撑件,所述折弯件为L型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所述支撑件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和所述第二折弯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副车架后横梁结构强度低,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从结构上保证了货厢翻转对副车架后横梁的特殊功能需求和满足了工厂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是一种前置缸工程车的副车架后横梁。
技术介绍
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结构示意图。目前,前置缸工程车副车 架后横梁100采用的一个折弯件101内衬槽钢支撑件102结构,但由于槽钢支撑件102与 折弯件101的下底面连接面积小,所能提供的支撑强度低,影响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强度优 异的副车架后横梁,并且满足批量化、流水线生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后横梁,安装在汽车的主车架 上,包括折弯件和支撑件,所述折弯件为L型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 面,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 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和所述第二折弯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 第一支撑件连接。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热板折弯件,所述热板折弯件包括 互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另一侧分别与 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二折弯面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面、所述第二折弯面、所述第一支撑 面及所述第二支撑面共同围合成一矩形结构。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热板折弯件,所述热板折弯件包括 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四支撑面的另一侧分 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第三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折弯面为焊接连接,所述 第四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焊接连接。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折弯面为焊接连接,所述 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折弯面为焊接连接。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副车架后横梁还包括用于与主车架连接的连接 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折弯件围合的矩形结构内,所述第一折弯面上对 应设置有用于与主车架连接的连接孔。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连接孔为螺纹孔。 上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本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副车架后横梁结构强 度低,与主车架采用焊接连接,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该结构根据 货箱翻转时的实际工况,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模式,优化横梁结构,取消传统结构的横梁支 撑件,采用热板折弯件对后横梁进行加强,使得后横梁的强度提高,同时取消主副车架的配焊,采用螺栓连接,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从结构上保证了货厢翻转对副车架后横梁的特 殊功能需求和满足了工厂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 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现有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100副车架后横梁101折弯件102支撑件200主车架本技术1副车架后横梁11折弯件111第一折弯面1111连接孔112第二折弯面12支撑件121第一支撑件122第二支撑件123第一支撑面IM第二支撑面125第三支撑面126第四支撑面13连接件2主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 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 制。参见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 型的副车架后横梁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副车架后横梁1,安装在汽车的主车架2上, 包括折弯件11和支撑件12,所述折弯件11为L型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折弯面111和第二折弯面112,所述支撑件12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所 述第一支撑件121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111和所述第二折弯面112连接,所述第二支撑 件122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111及所述第一支撑件121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21为热板折弯件,所述热板折弯件包括互相垂直 连接的第一支撑面123和第二支撑面124,所述第一支撑面123和所述第二支撑面IM的另 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111及所述第二折弯面112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面111、所述第 二折弯面112、所述第一支撑面123及所述第二支撑面IM共同围合成一矩形结构。所述 第二支撑件122也可同样为热板折弯件,所述热板折弯件包括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三支撑面 125和第四支撑面126,所述第三支撑面125和所述第四支撑面1 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 一折弯面111及所述第一支撑件121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面125与所述第一折弯面111为焊接连接,所述第四支 撑面1 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21为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面123与所述第一折弯面为焊 接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面1 与所述第二折弯面112为焊接连接。为了满足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所述副车架后横梁1可对应设置有用于与主车 架2连接的连接件13,所述连接件13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折弯件围合的矩形结构内。 相应的,所述第一折弯面111上设置用于与主车架2连接的连接孔1111。本实施例中,优选 所述连接孔1111为螺纹孔,所述连接件13为螺栓。本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副车架后横梁结构强度低,与主车架采用焊接连 接,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该结构根据货箱翻转时的实际工况,结 合工厂的实际生产模式,优化横梁结构,取消传统结构的横梁支撑件,采用热板折弯件对后 横梁进行加强,使得后横梁的强度提高,同时取消主副车架的配焊,采用螺栓连接,提高了 生产效率。从而,从结构上保证了货厢翻转对副车架后横梁的特殊功能需求和满足了工厂 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副车架后横梁,安装在汽车的主车架上,包括折弯件和支撑件,所述折弯件为L 型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互相平行 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和所述第二折弯 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热板折弯件,所 述热板折弯件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 面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二折弯面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面、所述第二折 弯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及所述第二支撑面共同围合成一矩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热板折弯件,所 述热板折弯件包括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和所述第四 支撑面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折弯 面为焊接连接,所述第四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焊接连接。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后横梁,安装在汽车的主车架上,包括折弯件和支撑件,所述折弯件为L型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和所述第二折弯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家,杨培金,李兆峰,王志锋,贾夕杰,刘海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