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运卿专利>正文

油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6117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油气分离器;包括设有进气口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底部的出油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内部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上设置有筒体,所述的筒体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吸油管,第二道聚结层和沉降层;所述的筒体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油气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油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压缩空气油气分离基本上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油气分离采用在中间骨架上绕超细玻璃纤维若干层以达到将含油的压缩空气通过聚结的原理将压缩空气中油由小颗粒变成较大颗粒,然后通过在内骨架上缠绕初效毡形成的沉降层将变大的油粒沉降在油气分离器底部,再通过吸油管将油吸回到系统中。缺点上下油压差较大,空气通过油气分离时,流速较快,油耗比较高。第二种在中间骨架上设置由若干层超细玻璃纤维和两层金属护网组成的玻璃状组织,形成聚结层,在内骨架上缠绕初效毡形成沉降层。缺点由于聚结层是由折波机将超细玻璃纤维和金属网折叠在一起的,折叠过程中难免不将超细纤维组织进行拉长使被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所以聚结的效果相对差一点,必然使残油率相对较高。第三种是结合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各自优点,组成的一种比较好的结构形势。先在中间骨架缠绕若干层超细玻璃纤维,再在上面组装由若干超细玻璃纤维和两层护网组成的波纹状组织,组成聚结层,在内骨架上缠绕一层初效毡形成沉降层。缺点当聚结的油夹在波纹状聚结层与缠绕聚结层之间,在压力作用下将油挤过缠绕聚结层,此过程中有一部分油受压流动时重新雾化,含在压缩空气里影响油气分离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油气分离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设置有进气口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底部的出油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内部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上设置有筒体,所述的筒体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吸油管,第二道聚结层和沉降层;所述的筒体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 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第一中间骨架上;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第二中间骨架上;所述的沉降层设置在筒体内部的内骨架上。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为波纹状超细玻璃纤维。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为缠绕状超细玻璃纤维。所述的吸油管末端面与吸油管轴线呈30° 45°角。所述的吸油管为不锈钢材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压缩空气油气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包括设置有进气口 10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顶部的出气口 12、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底部的出油口 14、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内部的隔板13,所述的隔板13上设置有筒体5 ;所述的筒体5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2、吸油管1,第二道聚结层3和沉降层4,所述的筒体5 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11 ;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2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第一中间骨架6 上;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3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第二中间骨架7上;所述的沉降层4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内骨架8上。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2为波纹状超细玻璃纤维。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3为缠绕状超细玻璃纤维。所述的吸油管1末端面与吸油管轴线呈30° 45°角。 所述的吸油管1为不锈钢材质。如图2所示,吸油管为不锈钢材质,在第一道聚结层与第二道聚结层之间,能够及时吸出上述两者之间夹存的油,防止油液重新雾化,被吸出的油液最终重新返回螺杆主机的润滑点。使用本技术时,经螺杆主机压缩后的含油压缩空气需要通入油气分离器,经聚结、沉降后成为残油率达标的洁净压缩空气,被分离出来的油液经吸油管1、出油口 14和中心吸油管11最终重新返回螺杆主机的润滑点。权利要求1.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有进气口(10)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顶部的出气口(12)、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底部的出油口(14)、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内部的隔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1 上设置有筒体(5),所述的筒体(5)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O)、吸油管(1),第二道聚结层(3)和沉降层;所述的筒体(5)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11);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 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第一中间骨架(6)上;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3)设置在筒体 (5)内部的第二中间骨架(7)上;所述的沉降层⑷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内骨架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2)为波纹状超细玻璃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3)为缠绕状超细玻璃纤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油管(1)末端面与吸油管轴线呈30° 45°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油管(1)为不锈钢材质。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油气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油气分离器;包括设有进气口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底部的出油口、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内部的隔板,所述的隔板上设置有筒体,所述的筒体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吸油管,第二道聚结层和沉降层;所述的筒体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降低压缩空气中残油率的优点。文档编号B01D50/00GK201940136SQ20102068624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9日专利技术者王运卿 申请人:王运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设置有进气口(10)的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顶部的出气口(12)、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底部的出油口(14)、设置在油气分离装置外壳体(9)内部的隔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13)上设置有筒体(5),所述的筒体(5)的内部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道聚结层(2)、吸油管(1),第二道聚结层(3)和沉降层(4);所述的筒体(5)的底部设置有中心吸油管(11);所述的第一道聚结层(2)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第一中间骨架(6)上;所述的第二道聚结层(3)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第二中间骨架(7)上;所述的沉降层(4)设置在筒体(5)内部的内骨架(8)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运卿
申请(专利权)人:王运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