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包括逆变电路部分和驱动电路部分;所述逆变电路部分包括IGBTVT1、VT2、VT3、VT4、功率MOSFETVT5和VT6,驱动电路部分包括VT1的驱动单元、VT3的驱动单元、VT2、VT5的驱动单元、VT4、VT6的驱动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功率MOSFET的栅极串联电阻小于IGBT的栅极串联电阻,功率MOSFET先于IGBT导通,而落后于IGBT关断,充分利用IGBT导通损耗低、而功率MOSFET的开通与关断损耗低的特性,兼顾了两者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使下桥臂IGBT具有零电压开通的软开关特性和小电流关断的近似软开关特性,降低了系统的损耗,提高了系统的效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
技术介绍
在风能或光伏等领域的单相并网逆变器技术中,如何尽可能地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在现有的开关器件中,开关频率和损耗成为一对矛盾,IGBT 的导通压降低、通态损耗低,但开关损耗较高,不适合高频场合。MOSFET开关管的开通、关断损耗低,适合应用在高频场合,但是导通损耗较IGBT高,且价格相对昂贵。在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上,如何根据系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的效能,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包括单相全桥的逆变电路部分,以及驱动电路部分;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和MOSFET并联的结构;IGBT VTl和VT3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IGBT VT2和功率MOSFET VT5并联,IGBT VT4和功率MOSFET VT6并联,共同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VTl和VT3的集电极与直流母线正极+VDC连接,VTl的发射极和VT2的集电极连接,VT3的发射极和VT4的集电极连接;VT2的集电极和VT5的漏极连接,VT4的集电极和T6 的漏极连接 ’VT2的发射极、VT5的源极、VT4的发射极、VT6的源极和直流母线负极-VDC连接;所述驱动电路部分包括VTl的驱动单元、VT3的驱动单元、VT2和VT5的驱动单元, 以及V1M和VT6的驱动单元;VTl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1、电阻Rl、R2、稳压管ZDl构成,隔离驱动单元1 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l,Wavel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1 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l和VTl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1的输出公共端和VTl 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l的阴极和VTl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l的阳极和VTl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2和ZDl并联;VT3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2、电阻R3、R4、稳压管ZD2构成,隔离驱动单元2 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2,Wave2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 2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3和VT3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2的输出公共端和VT3 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阴极和VT3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阳极和VT3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4和ZD2并联;VT2和VT5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3、电阻R5、R6、R7、R8、稳压管S)3、ZD4构成;电阻R5、R6的阻值为Im Ω到99m Ω,电阻R6的阻值小于电阻R5的阻值;隔离驱动单元 3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SPWM信号PWM1,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5和VT2的栅极连接,同时,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6和VT5 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公共端和VT2的发射极以及VT5的源极连接;稳压管 ZD3的阴极和VT2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3的阳极和VT2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7和ZD3 并联;稳压管ZD4的阴极和VT5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4的阳极和VT5的源极连接,下拉电阻R8和ZD4并联;VT4和VT6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4、电阻R9、R10、R11、R12、稳压管S)5、S)6 构成;电阻R9、R10的阻值为ΙπιΩ到99πιΩ,其中电阻RlO的阻值小于电阻R9的阻值;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SPWM信号PWM2 ;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9和VT4的栅极连接,同时,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lO和VT6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公共端和VT4的发射极以及VT6的源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阴极和VT4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阳极和VT4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ll和ZD5并联;稳压管ZD5的阴极和VT6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阳极和VT6的源极连接,下拉电阻R12和ZD6并联。本技术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电路,采用上述的硬件电路拓扑,充分利用IGBT导通损耗低、而功率MOSFET的开通与关断损耗低的特性,兼顾了两者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使下桥臂IGBT具有零电压开通的软开关特性和小电流关断的近似软开关特性,降低了系统的损耗,提高了系统的效能。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逆变电路部分的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电路部分的电路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加在驱动电路部分的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单相全桥的逆变电路部分,以及驱动电路部分;如图1,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和MOSFET并联的结构;IGBT VTl和VT3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IGBT VT2和功率MOSFET VT5并联,IGBT VT4和功率MOSFET VT6并联,共同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VTl和VT3的集电极与直流母线正极+VDC连接,VTl的发射极和VT2的集电极连接,VT3的发射极和VT4的集电极连接;VT2的集电极和VT5的漏极连接,VT4的集电极和Τ6的漏极连接;VT2的发射极、VT5的源极、VT4的发射极、VT6的源极和直流母线负极-VDC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电路部分包括VTl的驱动单元、VT3的驱动单元、VT2和VT5 的驱动单元,以及VT4和VT6的驱动单元。VTl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1、电阻Rl、R2、稳压管ZDl构成,隔离驱动单元1 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l,Wavel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1 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l和VTl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1的输出公共端和VTl 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l的阴极和VTl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l的阳极和VTl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2和ZDl并联。VT3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2、电阻R3、R4、稳压管ZD2构成,隔离驱动单元2 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2,Wave2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 2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3和VT3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2的输出公共端和VT3 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阴极和VT3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阳极和VT3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4和ZD2并联。VT2和VT5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3、电阻R5、R6、R7、R8、稳压管ZD3、ZD4 构成;电阻R5、R6的阻值为ΙπιΩ到99πιΩ,电阻R6的阻值小于电阻R5的阻值,这样功率 MOSFET VT5先于IGBT VT2导通,而落后于IGBT VT2关断;来自中央处理器的SPWM信号 PWM1,经过隔离驱动单元3产生隔离驱动;隔离驱动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相全桥的逆变电路部分,以及驱动电路部分;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所述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的开关管采用IGBT和MOSFET并联的结构;IGBT VT1和VT3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上桥臂,IGBT VT2和功率MOSFET VT5并联,IGBT VT4和功率MOSFET VT6并联,共同构成单相全桥逆变电路部分的下桥臂;VT1和VT3的集电极与直流母线正极+VDC连接,VT1的发射极和VT2的集电极连接,VT3的发射极和VT4的集电极连接;VT2的集电极和VT5的漏极连接,VT4的集电极和T6的漏极连接;VT2的发射极、VT5的源极、VT4的发射极、VT6的源极和直流母线负极-VDC连接;所述驱动电路部分包括VT1的驱动单元、VT3的驱动单元、VT2和VT5的驱动单元,以及VT4和VT6的驱动单元;VT1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1、电阻R1、R2、稳压管ZD1构成,隔离驱动单元1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1,Wave1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1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1和VT1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1的输出公共端和VT1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1的阴极和VT1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1的阳极和VT1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2和ZD1并联;VT3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2、电阻R3、R4、稳压管ZD2构成,隔离驱动单元2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信号Wave2,Wave2是和电网同步的工频信号,隔离驱动单元2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3和VT3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2的输出公共端和VT3的发射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阴极和VT3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2的阳极和VT3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4和ZD2并联;VT2和VT5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3、电阻R5、R6、R7、R8、稳压管ZD3、ZD4构成;电阻R5、R6的阻值为1mΩ到99mΩ,电阻R6的阻值小于电阻R5的阻值;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SPWM信号PWM1,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5和VT2的栅极连接,同时,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6和VT5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3的输出公共端和VT2的发射极以及VT5的源极连接;稳压管ZD3的阴极和VT2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3的阳极和VT2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7和ZD3并联;稳压管ZD4的阴极和VT5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4的阳极和VT5的源极连接,下拉电阻R8和ZD4并联;VT4和VT6的驱动单元由隔离驱动单元4、电阻R9、R10、R11、R12、稳压管ZD5、ZD6构成;电阻R9、R10的阻值为1mΩ到99mΩ,其中电阻R10的阻值小于电阻R9的阻值;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入端接来自中央处理器的SPWM信号PWM2;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9和VT4的栅极连接,同时,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驱动信号经过串联电阻R10和VT6的栅极连接;隔离驱动单元4的输出公共端和VT4的发射极以及VT6的源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阴极和VT4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阳极和VT4的发射极连接,下拉电阻R11和ZD5并联;稳压管ZD5的阴极和VT6的栅极连接,稳压管ZD5的阳极和VT6的源极连接,下拉电阻R12和ZD6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波,韩军良,郑照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