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54963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布料装置,包括淋煤罩,其将原煤相对均匀的挡落到煤斗的上盖上,同时还设置有在电机驱动下转动的转轮,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一个进料口,设置在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原煤自然下落到煤斗的四周,从而相对均匀的布置,同时提高了煤斗的空间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犁煤器将原煤挡落、从煤斗中心正上方竖直下料带来的原煤分布不均和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布料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提质炉上的布料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褐煤资源丰富,相比于其他煤,褐煤水分大、灰分高、热值低,是一种劣质煤, 一般通过低温干馏即提质改性提高褐煤质量。近年来随着能源短缺,褐煤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现有提质炉采用犁煤器布料,将原煤挡落到煤斗中心,煤自动在煤斗中心堆积成锥形,由于现有煤斗一般都是矩形结构,煤斗内大量空间被浪费,利用率低;另外,原煤自然堆积的时候,大块原煤滚落到煤斗四周,煤粉落在煤斗中央,使得原煤布料不均,换热过程中热烟气容易穿过煤块堆积区,煤粉堆积区由于煤粉之间孔隙小,换热烟气不容易通过,从而导致与热烟气换热不均,不利于对原煤进行预热。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提质炉的布料装置由于采用犁煤器导致的煤斗空间被浪费和原煤布料不均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煤斗空间利用率和使原煤布料均勻的新型布料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布料装置,包括,淋煤罩,设置在原煤下落端的正下方,所述淋煤罩具有适合原煤滚落到煤斗上盖的形状;转轮,在电机驱动下转动,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下料口,设置在所述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所述下料口呈圆周连续布置。所述淋煤罩为圆锥形。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布料装置,包括淋煤罩,其将原煤相对均勻的挡落到煤斗的上盖上, 同时还设置有在电机驱动下转动的转轮,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一个进料口,设置在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原煤自然下落到煤斗的四周,从而相对均勻的布置,同时提高了煤斗的空间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犁煤器将原煤挡落、从煤斗中心正上方竖直下料带来的原煤分布不均和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布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布料装置的俯视图;图3使用犁煤器布料后煤斗里原煤堆积情形示意图;图4使用图1中的布料装置布料后煤斗里原煤堆积情形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原煤,2-输煤皮带,3-淋煤罩,4-电机,5-转轮,6-叶片, 7-下料口,8-煤斗。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布料装置,包括,淋煤罩3,设置在输煤皮带2前下方,即原煤1下落端的正下方,所述淋煤罩3具有适合原煤1滚落到煤斗8 上盖的圆锥形形状,同时阻止原煤1落入转轮5内部区域,也就是以转轮5为界限的圆形区域内,所述原煤1落到这里即影响电机工作,同时还不能正常下落到所述煤斗8中,本技术中所有用于装煤的装置都统一称为煤斗8 ;转轮5,在电机4驱动下转动,所述转轮5上固定连接有叶片6,所述叶片6具有适合将原煤1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6转轴的形状;下料口 7,设置在所述煤斗8上盖上,呈圆周连续布置,承接所述叶片6导流落下的原煤1。原煤 1从所述下料口 7呈圆周下落到煤斗8里,煤块在重力作用下向煤斗8四壁和中心滚筒,布料相对均勻。参见图3和图4所示,以提质炉煤斗8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提质炉煤斗8为长宽各 10米,高6米的长方体煤斗8,褐煤的自然堆积角为50度,传统的犁煤器布料时,所述煤斗 8中褐煤的最大储量约为200立方米,本实施例的布料装置布料时,所述煤斗8中褐煤的最大储量为400立方米。可见,所述煤斗8的空间利用率大幅度提升,改进布料装置后所述煤斗8中煤的储量提升一倍,也就是说空间利用率提高一倍。此装置很好的解决了提质炉上的所述煤斗8布料问题,使原煤1在所述煤斗8里布料相对均勻,且大大提升了提质炉的所述煤斗8的空间利用率。本装置不单可以利用于褐煤,也不单可以利用于提质炉上,也可以用于其它很多方面;但是使用本布料装置后提升所述煤斗8的利用率效果是不同的,具体可提升多大利用率与物料的自然堆积角,仓库的形状,特别是长宽高之比有很大关系。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个变形,所述下料口 7间断呈圆周设置,同样能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所述淋煤罩3为适合将所述原煤1导落的其他形状,比如方锥形。同样能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作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淋煤罩3也在所述电机4驱动下转动,可使得所述原煤1相对更均勻地落到所述煤斗8的上盖上,其他同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权利要求1.一种布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淋煤罩,设置在原煤下落端的正下方,所述淋煤罩具有适合原煤滚落到煤斗上盖的形状;转轮,在电机驱动下转动,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下料口,设置在所述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口呈圆周连续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淋煤罩为圆锥形。专利摘要本技术的布料装置,包括淋煤罩,其将原煤相对均匀的挡落到煤斗的上盖上,同时还设置有在电机驱动下转动的转轮,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一个进料口,设置在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原煤自然下落到煤斗的四周,从而相对均匀的布置,同时提高了煤斗的空间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犁煤器将原煤挡落、从煤斗中心正上方竖直下料带来的原煤分布不均和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文档编号C10B31/00GK201971783SQ20102067635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3日专利技术者何鹏, 刘振强, 张旭辉, 张毅, 杨生智, 白中华, 石长江, 苗文华, 陶晓东 申请人:锡林浩特国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淋煤罩,设置在原煤下落端的正下方,所述淋煤罩具有适合原煤滚落到煤斗上盖的形状;转轮,在电机驱动下转动,所述转轮上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叶片具有适合将原煤导流到远离所述叶片转轴的形状;下料口,设置在所述煤斗上盖上,承接所述叶片导流落下的原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刘振强何鹏苗文华陶晓东张旭辉白中华石长江杨生智
申请(专利权)人:锡林浩特国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