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5384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收容空间中央的固持件、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与固持件间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磁性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两侧并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磁性元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吸附对接。本电连接器组合采用磁性元件自动对位特性实现两个连接器的配接,结构简单,配接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合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用于传输手机音频信号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常用的音频连接器组合均为插入式结构,包括电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头具有锥形的头部,自头部最大直径处向后延伸有渐细的颈部。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各导电端子均需多次折弯形成且导电端子结构也不尽相同, 为收容该各结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的结构也相对复杂。但,现今音频连接器及其对接口越来越小型化,当插头插入电连接器时需仔细对接才能插入成功,有时还需多次插接方可插入成功,该等结构复杂的电连接器加大了制造难度,且其插接不便与现今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相背。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且方便配合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方便配合的电连接器组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收容空间中央的固持件、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与固持件间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磁性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两侧并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磁性元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吸附对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连接器组合采用磁性元件自动对位特性实现两个连接器的配接,结构简单,配接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A-A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B-B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0及与第一连接器10对接的第二连接器20。参阅第三至第六图,第一连接器10包括设有收容空间110的第一绝缘本体11、 位于收容空间Iio中央的固持件14、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与固持件14间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12两侧的第一磁性元件13及包覆成型于第一绝缘本体11外的绝缘外套15。第一绝缘本体11大致呈框体,包括前壁111、分别自前壁111四周垂直延伸的顶壁 112、与顶壁112对应的底壁113及连接顶壁112与底壁113的两侧壁114。所述前壁111、 顶壁112、底壁113及两侧壁114共同围设成收容空间110,前壁111背对收容空间110的一面为对接面115(即业界习知的对接连接器对接的一面)。所述对接面115设有可收容第一磁性元件13的通孔116,该通孔116有两个,分别位于收容空间110的两侧。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设有贯穿对接面115与收容空间110的若干端子槽117。所述顶壁112与底壁 113分别设有卡槽118。固持件14,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收容空间110内,包括若干收容槽141,且收容槽141与端子槽117 —一对应。所述固持件14还设有凸块142,该凸块142对应扣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卡槽118。第一导电端子12包括基部121、自基部121 —端经多次折弯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122及自基部121另一端折弯延伸形成的线缆连接部123。所述基部121及弹性接触部 12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41与收容空间141围成的空间内,弹性接触部122穿过端子槽117 部分凸出于第一绝缘本体11对接面115,所述线缆连接部123用来与线缆(未图示)连接。第一磁性元件13为两个圆柱形磁铁,分别收容于所述通孔116并与第一绝缘本体 11对接面115平齐,且该两第一磁性元件13于对接方向一侧的极性相异。第二连接器20,与第一连接器10对接,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2两侧并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磁性元件23。第二绝缘本体21大致呈扁平状长方体,包括对接面211 (即业界习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一面)。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板状接触部221及自板状接触部221 —端经两次折弯形成的焊接尾部222。板状接触部221与对接面211平齐。第二磁性元件23为具有铁磁性的板状金属,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本体21并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2两侧,包括大致呈方形的板状对接部231及自板状对接部231顶端及底端分别折弯延伸形成的固持部232。板状对接部231与对接面211平齐。第二磁性元件23与第一磁性元件13的位置相互对应,且其板状对接部231的宽度与第一磁性元件13的直径相当。当第一、第二连接器10、20对接时,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连接器10、20两端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3、23通过磁力吸引很容易就实现正确定位,同时使得第一导电端子12 与第二导电端子22接触达成电性连接。本新型通过磁力吸引迅速达成两个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配接方便,结构简单。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收容空间中央的固持件、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与固持件间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磁性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两侧并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磁性元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吸附对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面设有通孔,该通孔位于收容空间两侧,第一磁性元件收容于该通孔并与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面平齐, 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本体且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二绝缘本体对接面平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为两圆柱形磁铁,第二磁性元件为两具有铁磁性的板状金属,且第一磁性元件的直径与第二磁性元件的宽度相当,第一、第二磁性元件的位置相互对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磁性元件于对接方向一侧的极性相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基部、自基部一端经多次折弯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部及自基部另一端折弯延伸形成的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板状接触部及自板状接触部一端经两次折弯形成的焊接尾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面与收容空间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弹性接触部穿过该端子槽部分凸出于第一绝缘本体对接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插入成型于第二绝缘本体,所述板状接触部与第二绝缘本体对接面平齐,所述焊接尾部露出于第二绝缘本体对接面的另一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收容空间中央的固持件、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与固持件间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并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磁性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两侧并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磁性元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吸附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威达庄顺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