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浇注的多个转向块,所述多个转向块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呈阵列分布,所述转向块具有转向孔;体外预应力筋,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穿过所述转向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下设置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并通过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对大跨度的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板起支承作用,减少结构自重并且可以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与体外预应力筋之间形成中空部分,以便利用该中空部分布置设备管道,满足建筑净高要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混凝土结构中架设管道时,需要考虑建筑净高要求,为了提高空间的使用价值,在建筑净高要求满足相关建筑规范的同时,需要尽量减小钢筋混凝土楼板和设备管道的总体高度,然而在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中,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弯性能,必须增加楼板的厚度,导致使用空间降低。因此,在保持楼板较薄的情况下,选用支承楼板的方式显得尤为关键。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支承楼板,可以利用转向块与体外预应力筋对楼板起支承作用,传统的体外预应力筋线形以两个转向块三折线为主,对于大跨度建筑混凝土结构中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在国内很少,即使有也只应用在屋盖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以解决大跨度建筑减轻结构自重并利用结构中空部分架设管道以提高建筑净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浇注的多个转向块,所述多个转向块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呈阵列分布,所述转向块具有转向孔;体外预应力筋,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穿过所述转向孔。优选地,与所述转向块一体浇注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处的厚度比剩余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大。优选地,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还包括边梁,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的两端通过锚具装置固定在所述边梁内。优选地,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还包括转向器,所述转向器预埋在转向块内,所述转向孔位于所述转向器上。优选地,穿过所述转向孔的所述体外预应力筋在同一个竖直面内。优选地,所述体外预应力筋为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优选地,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穿过所述转向孔呈多折线状。优选地,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穿过所述转向孔呈五折线状。优选地,所述五折线状对应的转向块的数量为四个。优选地,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跨度是30m。优选地,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的数量为M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下设置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并通过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对大跨度的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板起支承作用,并且可以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与体外预应力筋之间形成中空部分,以便利用该中空部分布置设备管道,满足建筑净高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转向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北为本技术提供的转向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下设置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并通过转向块和体外预应力筋对大跨度的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板起支承作用,并且可以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与体外预应力筋之间形成中空部分,以便利用该中空部分布置设备管道,满足建筑净高要求。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楼板11 ;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 一体浇注的多个转向块12,所述多个转向块12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上呈阵列分布,所述转向块12具有转向孔13 ;体外预应力筋14,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穿过所述转向孔13。进一步地,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还包括边梁,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的两端通过锚具装置固定在所述边梁内。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穿过所述转向孔13 呈多折线状。优选地,穿过所述转向孔的所述体外预应力筋在同一个竖直面内。较佳的,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为钢绞线,采用钢绞线作为受拉材料,利用楼盖作为上部受力构件,通过施加预应力使得楼盖与体外预应力筋14形成一个受力体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为表面具有环氧涂层的高强无粘结钢绞线,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的数量为M股。体外预应力筋14的数量根据楼盖结构的受力分析算得,体外预应力14的数量随着楼盖结构的跨度增大而增多。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体外预应力筋14穿过所述转向孔13呈五折线状。因此,呈五折线状的体外预应力筋14对应的转向块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位于体外预应力筋14两边的两个转向块12的高度相同,并且比靠近中间的两个转向块12的高度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述体外预应力筋14穿过所述转向孔13不仅仅局限于呈五折线状, 而对应的转向块12的数量也不仅仅局限为四个,也可以是体外预应力筋14呈六折线状,对应的转向块12的数量为五个,只要是能满足建筑楼盖承受力要求的转向块12数量和体外预应力筋14相应所呈状态即可,并且转向块12的数量比体外预应力筋14所呈的折线数目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跨度优选是30m。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跨度不仅仅局限为 30m,还可以是其他可实施的跨度值。优选地,所述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跨度是30m,转向块12为四个, 则位于体外预应力筋14两边的两个转向块12的高度相同,为1745mm,而靠近体外预应力筋 14中间的两个转向块12的高度相同,为2500mm。转向块12的高度随着楼盖结构的跨度增大而增高,转向块12高度可提高体外预应力筋14的矢高,增强钢筋混凝土楼板11的抗弯刚度。进一步地,在整个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中,与所述转向块12 —体浇注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处承受应力比其他的钢筋混凝土楼板11大,因此与所述转向块12 —体浇注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处的厚度比剩余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大,用以承受较大的应力。而剩余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厚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用于降低活荷载变化时所产生的应力变化的敏感度。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转向块12—体浇注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的厚度为60厘米,而剩余的不与转向块12 —体浇注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11的厚度为40厘米。当然,上述数值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楼盖结构的跨度大小,相应的调整转向块12的数量和高度以及体外预应力筋14的数量,以便通过楼盖、转向块12、体外预应力筋14、边梁作为受力体系来达到结构承受荷载的要求即可。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转向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北为本技术提供的转向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a、图北,通过转向器中的固定吊环31将转向器固定在转向块12内,体外预应力筋14穿过转向器中的转向孔13时,体外预应力筋14与转向孔13 之间形成的转向角、转向器中的转向孔13的数量以及转向孔13对应的通孔弧度的曲率半径决定了转向器用于转向块12内,对整个楼盖结构所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在进行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首先搭设平台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跨度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楼板;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浇注的多个转向块,所述多个转向块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呈阵列分布,所述转向块具有转向孔;体外预应力筋,所述体外预应力筋穿过所述转向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余年,孙海,任源,沈磊,王连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