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53460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使连接器的连接端子与绝缘构件之间不易发生松动、电连接效果更为良好,而且在电缆的内部导体被固持后能被收容和维持内部导体的截面形状并获得更多的电连接区域,同时整个连接器体积更为小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连接端子、绝缘构件和金属壳体;其特点是:连接端子的导接部的前部和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固定部;导接部的邻近前端处两侧对称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两片金属片,该两片金属片导部构成U形的收容槽;导接部的邻近后端处两侧对称设有向下折弯并延伸的一接合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来导接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同轴电缆常用于IT设备的资料传输,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特别是当今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加,同轴电缆传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电脑,无线电,有线电视等。 先前将同轴电缆电连接到另一电缆的传统方法是将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直接焊接至另一电缆的导体。但这种方法往往因焊接操作复杂和精密度问题经常导致电连接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焊接过程非常耗时,因焊接质量问题导致的传输损耗也大大增加。为克服上述问题,美国6790082号专利和中国200620133198号专利各揭露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用于同轴电缆同其它电缆之间的电连接,尤其是同轴电缆之间的电连接。但现有技术中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存在如下不足之处首先,连接端子与用于容置该连接端子的绝缘构件之间往往发生松动,从而影响了该连接器的正常使用。其次,现有技术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在使用时,电缆的内部导体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有效接触区域较小,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信号不稳的隐患。再次,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朝着轻,薄,短,小发展的趋势,对内置其中的连接器也相应提出了轻,薄,短,小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端子与绝缘构件之间不易发生松动、电连接效果更为良好,而且在电缆的内部导体被固持后可以很好得被收容和维持内部导体的横截面形状,并获得更多的电连接接触区域,同时整个连接器体积更为小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为解决前述现有连接端子设计的定位和功能性缺陷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用于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相连的连接端子、用于容置该连接端子的绝缘构件、以及用于包覆和支撑该绝缘构件的金属壳体;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用于与所述内部导体电连接的导接部;其特点是所述导接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前、后固定部;前、后固定部与绝缘构件的内壁过盈配合,前、后固定部上设有与绝缘构件的内壁配合的倒刺。在所述导接部上且于各前固定部的前端处两侧对称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两片金属片,该两片金属片与导接部构成U形的收容槽;在所述前、后固定部之间的导接部两侧对称设有向下折弯并延伸的接合件。进一步,所述绝缘构件包括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的绝缘本体、以及一线缆保护部;该绝缘本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合件的圆锥筒状的底座、以及设于该底座上方的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的导接部的容置槽,所述线缆保护部连接于该容置槽的后端。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一对侧向壁,该对侧向壁之间为所述容置槽。进一步,该绝缘本体的容置槽的前端设有一倒八字形的开口。4进一步,所述线缆保护部是一条状弹性片体,线缆保护部的长度适于覆盖所述容置槽和倒八字形开口,线缆保护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容置槽的宽度和倒八字形开口的宽度。进一步,所述线缆保护部的与所述容置槽相背的侧面为平面,线缆保护部的与所述容置槽相对的侧面设有凹槽。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本体、以及一自金属本体向上延伸的弯折部。进一步,金属本体包括一上下皆为开口的圆筒座,该圆筒座的上半部的圆周壁上设有一开口,于该开口的两侧向外延伸出一对托持壁,两托持壁的底部延伸出向内弯折的两片金属片,该两片金属片用于托起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并对同轴电缆的绝缘体提供收容空间,所述圆筒座的底部的圆周壁上均布有多个开口向下的狭槽。进一步,邻近所述绝缘构件的各侧向壁的外侧面中央处设有凹槽,邻近各侧向壁的后端处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邻近所述圆筒座后端的上沿对称设有一对卡槽,所述绝缘构件上的两个凸起分别设于该对卡槽嵌合;在所述圆筒座的内壁上且于所述一对卡槽的前方对称设有一对卡点,该对卡点与所述绝缘构件上的两个凹槽嵌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本同轴电缆连接器先利用绝缘构件上的倒八字形的开口对内部导体进行导位,然后利用在导接部设置的U形收容槽用来收容电缆的内部导体的主体部分,以对内部导体进行定位,最后利用绝缘构件上的弹性线缆保护部的弯折动作对内部导体进行施压,使内部导体牢牢限制并固持于导接部的U形收容槽中,并界定了内部导体的横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一旦界定,也意味着一个良好的高频传输通道的建立。同时,该绝缘构件线缆保护部在弯折后覆盖住了整个连接端子导接部区域, 大大增加了电连接的有效接触面积,使得电连接关系更为稳定。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使用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金属壳体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实施例中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中的绝缘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绝缘构件的仰视图;图6为图1中的金属材质的连接端子的放大图;图7为上述连接端子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相连的示意图;图8为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已经装配好的上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见图1-10,本实施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用于与同轴电缆4的内部导体4-1相连的连接端子1、用于容置该连接端子1的绝缘构件2、以及用于包覆和支撑该绝缘构件 2的金属壳体3 ;所述连接端子1包括用于与所述内部导体4-1电连接的导接部1-1。所述导接部1-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前、 后固定部1-2、1-4 ;前、后固定部1-2、1-4与绝缘构件2的内壁过盈配合,前、后固定部1_2、1-4上设有与绝缘构件2的内壁配合的倒刺;在所述导接部1-1上且于各前固定部1-2的前端处两侧对称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两片金属片1-5,该两片金属片1-5与导接部1-1构成U形的收容槽;在所述前、后固定部1-2、1-4之间的导接部1-1两侧对称设有向下折弯并延伸的接合件1-3。所述绝缘构件2包括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1的绝缘本体2-1、以及一线缆保护部2-2 ;该绝缘本体2-1包括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1的接合件1-3的圆锥筒状的底座2-11、以及设于该底座2-11上方的用于容置所述连接端子1的导接部1-1的容置槽2-12, 所述线缆保护部2-2连接于该容置槽2-12的后端。所述绝缘本体2-1上设有一对侧向壁2-13,该对侧向壁2-13之间为所述容置槽 2-12。该绝缘本体2-1的容置槽2-12的前端设有一倒八字形的开口 2_14。所述线缆保护部2-2是一条状弹性片体,线缆保护部2-2的长度适于覆盖所述容置槽2-12和倒八字形开口,线缆保护部2-2的宽度小于所述容置槽2-12的宽度和倒八字形开口的宽度。所述线缆保护部2-2的与所述容置槽2-12相背的侧面为平面,线缆保护部2_2的与所述容置槽2-12相对的侧面上设有凹槽2-21。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一包覆所述绝缘本体2-1的金属本体3-1、以及一自该金属本体3-1向上延伸的弯折部3-2。金属本体3-1包括一上下皆为开口的圆筒座3-10,该圆筒座3-10的上半部的圆周壁上设有一开口,于该开口的两侧向外延伸出一对托持壁,该对托持壁的底部延伸出向内弯折的两片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用于与同轴电缆(4)的内部导体(4-1)相连的连接端子(1)、用于容置该连接端子(1)的绝缘构件(2)、以及用于包覆和支撑该绝缘构件(2)的金属壳体(3);所述连接端子(1)包括用于与所述内部导体(4-1)电连接的导接部(1-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1-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前、后固定部(1-2、1-4);前、后固定部(1-2、1-4)与绝缘构件(2)的内壁过盈配合,前、后固定部(1-2、1-4)上设有与绝缘构件(2)的内壁配合的倒刺;在所述导接部(1-1)上且于各前固定部(1-2)的前端处两侧对称设有向上折弯并延伸的两片金属片(1-5),该两片金属片(1-5)与导接部(1-1)构成U形的收容槽;在所述前、后固定部(1-2、1-4)之间的导接部(1-1)两侧对称设有向下折弯并延伸的接合件(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俊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荆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