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及其横截面变化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53028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及其横截面变化的车架,其车架包括:位于中部的回转支撑部(1);位于前端的前支腿箱部(2);位于后端的后支腿箱部(3);连接在回转支撑部(1)与前支腿箱部(2)之间的前过渡部(4);以及连接在回转支撑部(1)与后支腿箱部(3)之间的后过渡部(5),其中,前过渡部(4)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前支腿箱部(2)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5)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高度沿车身长度方向不变的车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的刚度和应力并不受影响,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的重量得到减轻,并节省了材料。(*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横截面从回转支撑处至前后支腿箱变化的起重机的车架。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起重机的起吊吨位越来越大,起重机的车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部件, 对起重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相同起吊能力的情况下,起重机的车架自身的重量越轻越好,而其局部应力越小越好。目前,一般的车架截面形式特点为车架的横截面尺寸在沿车身长度方向为固定的,也就是,车架的高度和宽度在沿车身长度方向为固定的。这实际上使得车架的重量较大,浪费制作车架的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省材料,同时刚度和应力不受影响的起重机的车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的车架,包括位于中部的回转支撑部;位于前端的前支腿箱部;位于后端的后支腿箱部;连接在回转支撑部与前支腿箱部之间的前过渡部;以及连接在回转支撑部与后支腿箱部之间的后过渡部,其中,前过渡部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前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后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进一步地,前过渡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前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后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进一步地,回转支撑部的高度为恒定值。进一步地,前支腿箱部和后支腿箱部的高度均为恒定值。进一步地,前过渡部的宽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前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的宽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后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进一步地,回转支撑部的宽度为恒定值。进一步地,前支腿箱部和后支腿箱部的宽度为恒定值。进一步地,车架是由上盖板、左盖板、下盖板和右盖板顺次围成的密封箱体。进一步地,下盖板由从左向右顺次连接的左下盖板、中下盖板和右下盖板顺次连接,其中中下盖板的中部朝向上盖板凹进。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其包括上述的任何一种车架。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术的起重机的车架中的前过渡部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前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后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并且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成前过渡部的宽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前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且后过渡部的宽度沿从回转支撑部到后支腿箱部的方向逐渐变小。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高度沿车身长度方向不变的车架,本技术的车架的刚度和应力并不受影响,所以本技术的车架的重量得到减轻,并节省了材料。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包括回转支撑部1、前支腿箱部2、后支腿箱部3、前过渡部4和后过渡部5,其中,回转支撑部1位于车架的中部,前支腿箱部2位于车架的前部,前过渡部4连接在回转支撑部1与前支腿箱部2之间,后过渡部5连接在回转支承部1与后支腿箱部3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前过渡部4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前支腿箱部2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5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前过渡部4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前支腿箱部2的方向逐渐变小;后过渡部5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可以理解,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高度沿车身长度方向不变的车架,图2和图3中所示的车架的刚度和应力并不受影响,并且车架的重量得到减轻,并节省了材料。优选地,从图2和图3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回转支撑部1的高度为恒定值, 并且前支腿箱部2和后支腿箱部3的高度均为恒定值,使得车架的支撑能力更加稳定。另外,更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还可以将前过渡部4的宽度设置为沿从回转支撑部1到前支腿箱部2的方向逐渐变小,并将后过渡部5的宽度设置为沿从回转支撑部1 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这样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节省了车架的材料,同时并未影响车架的刚度和应力。优选地,从图2和图3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回转支撑部1的宽度为恒定值, 并且前支腿箱部2和后支腿箱部3的宽度均为恒定值,使得车架的支撑能力更加稳定。再参考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的横截面示意图,可以看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车架是由上盖板6、左盖板7、下盖板9和右盖板8顺次围成的密封箱体。其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下盖板9由从左向右顺次连接的左下盖板91、中下盖板92和右下盖板93顺次连接,其中,中下盖板92的中部朝向上盖板 6凹进,从而使得整个车架的下部形成左右两个类似支腿的形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中部的回转支撑部(1);位于前端的前支腿箱部O); 位于后端的后支腿箱部(3);连接在所述回转支撑部(1)与前支腿箱部( 之间的前过渡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回转支撑部(1)与后支腿箱部C3)之间的后过渡部(5), 其中,所述前过渡部(4)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前支腿箱部O)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后过渡部(5)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过渡部(4)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前支腿箱部O)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后过渡部(5)的上表面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部(1)的高度为恒定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腿箱部( 和后支腿箱部(3)的高度均为恒定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过渡部(4)的宽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前支腿箱部O)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后过渡部(5)的宽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部(1)的宽度为恒定值。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腿箱部( 和后支腿箱部(3)的宽度为恒定值。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是由上盖板(6)、左盖板(7)、下盖板(9)和右盖板(8)顺次围成的密封箱体。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9)由从左向右顺次连接的左下盖板(91)、中下盖板(9 和右下盖板(9 顺次连接,其中所述中下盖板(92) 的中部朝向所述上盖板(6)凹进。10.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的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机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部的回转支撑部(1);位于前端的前支腿箱部(2);位于后端的后支腿箱部(3);连接在所述回转支撑部(1)与前支腿箱部(2)之间的前过渡部(4);以及连接在所述回转支撑部(1)与后支腿箱部(3)之间的后过渡部(5),其中,所述前过渡部(4)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前支腿箱部(2)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后过渡部(5)的高度沿从所述回转支撑部(1)到所述后支腿箱部(3)的方向逐渐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学祥査铂张晓广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