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42209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倾斜设置于冷凝器筒体的上方,由上部的圆弧形壳体、底部的平面底槽板及两个侧板组成,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倾斜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分离装置,在所述底槽板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分离和回油效果好,油气分离后冷媒可实现均匀流动,使冷凝器筒体中的冷媒量分布较均匀,进而提高了冷媒在冷凝器中的换热效率,换热效率可以提高5%-10%。(*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冷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油气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在冷凝器内部的油气分离装置,属于制冷空调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空调制冷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了国家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在倡导环保和节能的现代社会,做为空调必不可少的部分-冷凝器,如何能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达到高效率,是现在空调生产和销售中重要的工作目标。在制冷系统中,除了离心压缩机,所有的制冷压缩机都要使用油来润滑压缩机,并且在压缩过程中实现运转部分的密封。对于保证压缩机的高效率运转而言,油是很重要的, 但也会对系统内的热交换产生负面影响。在水冷螺杆机组中,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变为高压高温的气体进入冷凝器,在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的同时,压缩机的润滑油也会部分被气体带出,进入冷凝器。压缩机中的润滑油被带出,除了会造成压缩机因为缺少润滑油而导致压机损坏外,还会对整个空调系统的功能造成影响,系统中任何的积油都会导致系统的功能降低。所以为了使尽可能少的压机油进入系统,需要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增加油气分离装置,通过该油气分离装置的过滤作用来降低冷媒中的含油率,高压气体进入油分后速度降低,使得油分内的过滤网能够捕捉制冷剂蒸汽携带的油,捕获的油形成油滴,掉落到油分离器的底部,然后经回油管道利用压力把油压回压缩机,经过过滤的冷媒进入冷凝器再进行冷却,变为高压低温过冷液体,再经膨胀阀后进入蒸发器。在现有的螺杆机组中,普遍采用单独设置油分离器和冷凝器的方式,油分离器单独设置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串接于压缩机的高温排气管上。这种外置油分离器的方式, 会使得整个冷却机组管路系统复杂,外形体积庞大,能效比降低,由于需要设置较多的阀件,使故障点增多,冷媒泄漏严重,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同时期可靠性也相对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将油分离器内置于冷凝器壳体内部的方式,如公告号为CN101270945的中国专利“内置油分离式冷凝器装置及使用方法“中所公开的,将油分离系统和冷凝管束设置在同一个横置的钢制圆筒内,油分离系统采用了双向二次分离装置,油分离器由弓形壳体、底槽板及侧封板组成,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出气管设置在油分离器的两侧,高温高压气体从油分离器进气口进入后,经过由金属网编制而成的过滤网过滤后从油分离器两端的出气口进入冷凝器。这样的气流出口方式容易造成冷凝器中冷凝管上方的冷媒不均勻,导致冷凝器中两边冷媒和筒体中间的冷媒量差别较大,从而影响冷凝器整体的换热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它可以实现冷凝器内气体均勻流动,进一步提高冷凝器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倾斜设置于冷凝器筒体的上方,由上部的圆弧形壳体、底部的平面底槽板及两个侧板组成,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管, 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倾斜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分离装置,在所述底槽板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本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出气通道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油分离装置包括两组过滤网,对称设置于所述进气管的两侧。其中,所述进气管伸入至所述壳体的内部靠近所述底槽板处。所述两组过滤网之间的距离为200_350mm。每组所述过滤网的厚度为180_250mm。顺沿两组所述过滤网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于二次分离的挡气板,所述挡气板与所述过滤网之间留有气体流动空间,在所述挡气板与所述过滤网之间靠近所述底槽板一侧的底部各设置一个出油管。所述挡气板与所述过滤网之间的距离为65-100mm。综上内容,本技术所述的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分离和回油效果好,油分离装置的出气口改变了传统的设置在两侧的方式,出气口对称设置在油分离装置底部的两侧,这样更有利于油气分离后冷媒的均勻扩散,使冷凝器筒体中的冷媒量分布较均勻,进而提高了冷媒在冷凝器中的换热效率,换热效率可以提高 5% _10%,从而使整个机组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一;图2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二 ;图3本技术气流方向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底槽板2,侧板3,进气管4,出油管5,过滤网6,挡气板 7,出气通道8,安装架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内置于制冷空调机组的冷凝器的内部,冷凝器为一横置的圆筒形结构,冷凝器内部的下方设置有冷凝管束,该油气分离装置倾斜设置于冷凝器筒体的上方,为了保证回油顺利,其向上倾斜的角度一般为10° -30°,优选为20°,油气分离装置与冷凝管束的顶部之间有留有一定的气流通道,满足气体流动和换热的需求。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由上部的圆弧形壳体1、底部的平面底槽板 2及两侧的两个侧板3组成,在油气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管4,该进气管4与冷凝器筒体上方的进气管(图中未示出)相联通。在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中,油分离装置包括两组过滤网6,并对称设置于进气管4的两侧,过滤网6 —般采用金属过滤网,通过其两侧的安装架9固定在壳体1内,安装架9焊接固定在底槽板2和壳体1的内壁上。两组过滤网6之间留有足够的用于缓冲气体流动的空间。过滤网6的厚度及两组过滤网6之间的距离,与压缩机的排量和冷媒气体的流速有关,经反复的模拟优化和设计,一般两组过滤网6间的距离可选择在200-350mm之间,过滤网6的厚度可选择在180_250mm之间。进气管4 一直伸入至壳体1的内部靠近底槽板2处,这样,底槽板2可以对由进气管4进入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初次的缓冲,更有利于油的分离。顺沿两组过滤网6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用于二次分离的挡气板7,挡气板7与过滤网6之间也要留有足够的气体流动空间,以进一步缓冲气体的流动,利于油的分离,挡气板7与过滤网6之间距离可选择在200-350mm之间。挡气板7的上端部与壳体1的内壁焊接固定,挡气板7的下端部与底槽板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供分离油后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经过挡气板7的进一步阻挡,冷媒内的润滑油被完全分离出来,形成油滴,掉落至位于挡气板7与过滤网6之间的底槽板2上的集油腔(图中未示出)内,在靠近底槽板2 一侧的底部设置一个出油管5,用于将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回流至压缩机。出油管5在油分离装置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本实施例采用两组过滤网6及挡气板7的双向二级分离结构,可以大幅度提高分离和回油的效果。在底槽板2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气通道8,本实施例中,出气通道8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挡气板7的两侧,经过过滤网6和挡气板7的分离后,冷媒气体分别从两侧的出气通道8流出进入冷凝器的筒体内部,与下方冷凝管束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出气通道8可采用方形,也可以采用圆形,其大小与冷媒的流速有关,冷媒流速大时,出气通道8的尺寸就可以设计的大一些,以降低冷媒流出的速度。两个出气通道8对称设置在该油分离装置底部的两侧,更有利于油气分离后的冷媒的均勻流动,使冷凝器筒体中的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倾斜设置于冷凝器筒体的上方,由上部的圆弧形壳体、底部的平面底槽板及两个侧板组成,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倾斜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槽板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倾斜设置于冷凝器筒体的上方,由上部的圆弧形壳体、底部的平面底槽板及两个侧板组成,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倾斜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在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油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槽板的上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油分离装置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装置包括两组过滤网,对称设置于所述进气管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守博徐峰赵雷祝建军宋强尹鹏郑修新靳文超张永秀尹叶俐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