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长焕专利>正文

电喇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5274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喇叭,包括底盘、发音片、接线柱、线圈、上触点臂及下触点臂,上触点臂及下触点臂之间通过上、下触点电连接,上触点臂通过接线柱与线圈通过底盘连接,实现两端固定,以保证其牢固安装于底盘上不会移动,在发音片中部安装有可调动的动铁芯,通过动铁芯周向设置有一外沿凸起的凸盘,并在凸盘的一面设置斜面,该斜面为由低逐渐向高围绕凸盘所设置的斜面,这样通过调动动铁芯,凸盘上的斜面也会跟随转动,而由于动铁芯整体与底盘的距离是不动的,因此斜面对下触点臂的接触距离就会改变,从而使设置在上触点臂上的触点与下触点臂的触点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达到通过调整间隙变化调整电流,进而调整音量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配件,尤其是一种机动车用的电喇叭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喇叭为了控制电喇叭的声音及工作电流的大小,对上触点臂一端固定与 接线柱,另一端设置为可调节状态,通常是用螺丝的顶力或拉力控制,该螺丝头部伸出于底 盘外,用户通过工具,可以调整该螺丝,以使金属结构的上触点臂的第二端位置产生变化, 调整两触点之间的间隙,以达到调节触点之间的电流,从而达到调整声音大小的目的。由 于上触点臂的第一端是固定的,通过螺丝来调整上触点臂的第二端,实际上是对上触点臂 施加一个应力以使第二端产生形变在旋入螺丝时,顶起上触点臂的第二端,以增加触点间 隙,在旋出螺丝时,上触点臂的第二端弹性复位,以减小接触间隙。在长期使用调整过程中, 重复的应力会使得上支架产生金属疲劳,造成永久性的破坏,这样会使得喇叭音量的调节 不再灵敏,甚至损坏。此外,由于音量调节螺丝的头部露出于底盘外,在使用时容易受到外 界干扰,造成松动,且十字或一字的螺丝头部常用工具调整,也容易出现走丝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音量的调整结构更为合理,不容易造成上 触点臂金属疲劳而损坏的电喇叭。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喇叭,包括底盘、发音片、接线柱、线圈、上触点臂及下触点臂,上触点臂及下触 点臂之间通过上、下触点电连接,线圈线头两端其中一端与第一线圈通过接线柱连接,另一 端与下触点臂通过第二线圈与底盘连接,上触点臂通过接线柱与第三、第四线圈通过底盘 连接,对上触点臂两端进行固定,通过发音片中部安装有可调动的动铁芯,动铁芯周向设置 有凸盘,凸盘面设有斜面,通过调动动芯钉使该斜面与下触点臂相接触距离,以控制下触点 臂与上触点臂位置。上述的筒铁芯位于上盖外侧的一端设有内多边形孔。上述凸盘上的斜面与下触点臂带触点的一面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通过调动动铁芯,可以调整动铁芯的斜 面与下触点臂相接触距离,从而调整上触点臂与下触点臂之间的触点间隙,实现对工作电 流的控制,相比传统的技术,本技术的上触点臂两端固定,可以保证上、下触点臂整体 及触点的位置不会移动,对动芯钉工作时打开触点间隙的调整更为可靠,下触点臂受力也 更为合理,不容易出现金属疲劳,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本技术通过设置于发音片中部的 动铁芯来调整工作电流大小,相比原有设置于上触点臂一侧的螺丝调整结构,外形更为美 观,布局及装配起也更为合理,此外还可以将其端面设置为内多边形孔,通过内多边形扳手 来调整,不但调整方便,而且在使用时动铁芯也不易受到外力干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底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喇叭,包括底盘1、发音片2、接线柱3、线圈4、上 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6,上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6之间通过上触点8、下触点8,电连接,线 圈线头两端其中一端与第一线圈41通过接线柱31连接,另一端与下触点臂6通过第二线 圈44与底盘连接,其中,所述的上触点臂5两端分别通过接线柱32与第三线圈42、第四线 圈43连接,实现两端固定,以保证其牢固安装于底盘1上不会移动,在发音片2中部安装有 可调动的动铁芯7,其实现方式通过动铁芯7周向设置有一外沿凸起的凸盘71,并在凸盘71 的一面设置斜面72,该斜面72为由低逐渐向高围绕凸盘71所设置的斜面,这样通过调动动 铁芯7,凸盘71上的斜面72也会跟随转动,而由于动铁芯7整体与底盘的距离是不动的,因 此斜面72对下触点臂6的接触距离就会改变,从而使设置在上触点臂5上的触点8与下触 点臂6的触点8,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达到通过调整间隙变化调整电流,进而调整音量的 目的。本技术中,较合理的结构为,凸盘71上的斜面72与下触点臂6带触点8,的 一面接触,斜面72朝高处转动,可以压迫下触点臂6朝背离上触点臂5的方向移动,而在斜 面72转到低处时,下触点臂6则通过自身的变形后的弹性回复到原本装配位置,从而通过 调整动芯钉7的斜面72与下触点臂6的接触间隙实现电喇叭电流的调整。并且,动芯钉7凸盘71上的斜面72分为两组并相互首尾相接、相对对称,在使用 时不再需要调动较大距离来调整,使得调整方式更为方便灵敏。如上所述,动铁芯7是需调动来实现目的,通常调动需借助工具来实现,因此可以 将动铁芯7位于发音片2外侧的一端设置为一字型或十字形,以此可以与一字型或十字形 起子来配合,而作为较优的实现方式,则可以将其端部设置一凹入的内多边形孔73,例如六 边形孔,用于和内六角扳手配合,转动更为方便,并且平时使用时,亦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由上可见,本技术的上触点臂两端固定,可以保证上、下触点臂整体及触点的 位置不会移动,对触点工作间隙的调整更为可靠,下触点臂受力也更为合理,不容易出现金 属疲劳,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延长。当然,上述只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视为本技术唯一的保护范 围,除此之外的其他实现方式,只要是基本结构相同的,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喇叭,包括底盘(1)、发音片(2)、接线柱(3)、线圈(4)、上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6),上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6)之间通过上、下触点(8、8’)电连接,线圈的线头两端中,一端与第一线圈(41)通过接线柱(31)连接,另一端与下触点臂(6)通过第二线圈(44)与底盘连接,上触点臂(5)两端分别通过接线柱(32)与第三、第四线圈(42、4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上触点臂(5)两端进行固定,发音片(2)中部安装有可调动的动铁芯(7),动铁芯(7)周向设置有凸盘(71),凸盘(71)端面设有斜面(72),可通过调动动芯钉(7)使该斜面(72)与下触点臂(5)相抵触,以控制下触点臂(6)与上触点臂(5)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喇叭,包括底盘(1)、发音片(2)、接线柱(3)、线圈(4)、上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 (6),上触点臂(5)及下触点臂(6)之间通过上、下触点(8、8')电连接,线圈的线头两端中, 一端与第一线圈(41)通过接线柱(31)连接,另一端与下触点臂(6)通过第二线圈(44)与 底盘连接,上触点臂(5)两端分别通过接线柱(32)与第三、第四线圈(42、43)连接,其特征 在于所述对上触点臂(5)两端进行固定,发音片(2)中部安装有可调动的动铁芯(7),动铁 芯(7)周向设置有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长焕
申请(专利权)人:汤长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