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信智能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187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信智能卡,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卡片本体,设置于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至少一个拾取装置,及设置于卡片本体第二表面的芯片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信智能卡,通过在卡片本体的表面设置拾取装置,在用户取卡时,可以增加用户手指与拾取装置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更加方便的将电信智能卡取出,而且避免了因为施力不当而对电信智能卡造成的损坏,如折断等,增加了电信智能卡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智能卡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信智能卡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信智能卡,如S頂(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卡是一 种装有集成电路芯片的塑料卡片,其具有记录个人用户号码机通讯簿等功能。目前的电信 智能卡大多采用在电路板加注塑料进行统一注塑成成卡的方法直接生产,生产出的智能卡 放置在手机或者其他设备的卡座上。由于手机或设备上卡座的形态不一致,手机或者设备的内部空间较小,而且,为了 避免智能卡在卡座内出现松动,智能卡通常需要固定在卡座内。在用户取出智能卡时,卡座 与智能卡之间通常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这就需要用户施加较大的力才能将智能卡取出,增 加了用户取卡的难度。此外,因为注塑的智能卡的硬度很大,并且在取卡时没有合适的取卡 位置,经过长时间的插拔卡,容易导致智能卡断裂或者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信智能卡,能够方便用户取卡,且 可以避免卡出现断裂等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信智能卡,包括卡片本体,具有相 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至少一个拾取装置;及设置于 所述卡片本体第二表面的芯片触点。进一步地,所述卡片本体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边缘,所述拾取装置与所述第一边 缘的距离为3毫米。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为自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向所述卡片本体内部凹陷的 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矩形或者椭圆形。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长度为5毫米、宽度及深度为0. 4毫米的矩形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为凸出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凸条。 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由凸出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若干凸点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的长度为10. 5毫米、宽度为3毫米。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由自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向所述卡片本体内部凹陷的 若干凹点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拾取装置的长度为10. 5毫米、宽度为3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电信智能卡,通过在卡片本体的表面设置拾取装置,在用户取卡时, 可以增加用户手指与拾取装置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更加方便的将电信智能卡取出,而且避 免了因为施力不当而对电信智能卡造成的损坏,如折断等,增加了电信智能卡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信智能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五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六的一种电信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电信智能卡包括卡片本体及设置于卡片本体其中一表面的拾取装 置。其中,拾取装置的形状跟设置可以有多种方式,下面结合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每一 实施例中的电信智能卡都以尺寸为15毫米X25毫米的标准SIM卡为例。请参照图1,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电信智能卡100,包括卡片本体 10、设置于卡片本体10其中一表面的拾取装置20及设置于卡片本体20的另一表面的芯片 触点30。本实施例中,拾取装置20为设置于卡片本体10的第一表面11并向卡片本体10 内部凹陷开设的凹槽。请参照图2,卡片本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采用塑料通过注 塑成型的方式制造。第一表面11具有第一边缘111、垂直于第一边缘111的第二边缘112 及与第二边缘112平行的第三边缘113。拾取装置20设置于卡片本体10的第一表面11 上。芯片触点30设置于卡片本体10的第二表面12上,用于连通卡片本体10与手机或者 其他设备,实现二者之间的数据交互。因为设置拾取装置20是为了方便用户取卡,例如,常见的手机中,SIM卡插入SIM 卡座后,用户通常从SIM卡上具有缺口的一侧取卡。因此,本实施例中,拾取装置20设置于 靠近卡片本体10的缺口处。拾取装置20与卡片本体10的第一边缘111之间的距离L为 3毫米,与卡片本体10的第二边缘112和第三边缘113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拾取装置20 为长度A为5毫米、宽度B为0. 4毫米、深度C为0. 4毫米的矩形凹槽,该尺寸是根据用户的 手部尺寸来设置,可以方便用户取卡时手指的操作。可以理解,拾取装置20的各种尺寸也 可以为其他的值,例如,其深度C可以根据具体的卡片本体10的厚度来确定,可以小于0.4 毫米,只要能起到增加摩擦力,帮助用户取出电信智能卡100即可。拾取装置20的形状不 局限于矩形,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的凹槽,与卡片本体10的第一边缘111的距离也不局限于 3毫米,可以根据SIM卡插入SIM卡座后露于外部的尺寸来调整,只要能方便用户取出SIM 卡就可。可以理解,若改变了取卡方式,也可以相应的改变拾取装置的位置,例如,如图3 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电信智能卡100’。若需要从卡片本体10’的边缘113’ 一侧取卡时,也可以将该拾取装置20’设置于靠近边缘113’的一侧。当然,若卡座的中部预留有取卡区域,也可以将拾取装置20’设置在卡片本体10’的中间部分,此外,拾取装置 20’也可以设置于卡片本体10’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在用户取卡时辅助提供摩擦力就可以。请参照图4,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一种电信智能卡200,包括卡片本体40 及设置于卡片本体40第一表面的拾取装置50。本实施例中,拾取装置50为凸出于卡片本 体40的第一表面41的凸条。其中,凸条的长度、宽度及设置位置与实施一中的电信智能卡 200的长度、宽度及设置位置相同。因为在卡片本体40的表面增加凸条会增加电信智能卡 200该部分的厚度,为了避免因为厚度的增加而造成电信智能卡200无法装进手机或者其 他设备的卡座中,此处的凸条的高度需要较小,略微凸出于卡片本体40的表面即可。具体 的高度可以根据卡座中所预留的空间高度来确定,例如,卡座中的空间高度为1毫米,卡片 本体40的厚度为0. 76毫米,此时凸条的高度则需要小于0. 24毫米,以保证在电信智能卡 200装入卡座中后,手机或者其他设备的其余部件能够正常配合。请参照图5,示出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四的一种电信智能卡300,包括卡片本体60及设置于卡片本体60第一表面 61的拾取装置70。本实施例中,拾取装置70由凸出于卡片本体60的第一表面61的若干 凸点组成。因为凸点的体积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增加了拾取装置70的面积。拾取装置 70的长度A’为10. 5毫米、宽度B’为3毫米。其中,凸点的高度的确定方式与实施三中的 凸条的高度确定方式相同。拾取装置70也可以设置在如前所述的任何位置,本实施例中, 拾取装置70的设置位置与实施例一中的拾取装置20的设置位置的确定标准相同,与卡片 本体60的边缘的距离L’为3毫米。可以理解,拾取装置70也不局限于矩形,可以是椭圆 或其他的任意形状,能够起到摩擦作用即可。请参照图6,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五的一种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包括:  卡片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设置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至少一个拾取装置;及  设置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二表面的芯片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卡片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一表面的至少一个拾取装置;及设置于所述卡片本体第二表面的芯片触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片本体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 边缘,所述拾取装置与所述第一边缘的距离为3毫米。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装置为自所述卡片本体 第一表面向所述卡片本体内部凹陷的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矩形或者椭圆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信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长度为5毫米、宽度及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