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流过压保护IC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0257 阅读:7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过流过压保护IC芯片,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领域,在P-区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在所述P-区及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在所述N扩散区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钝化区,在所述N扩散区表面局部分别设置P+扩散区,在部分所述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镀膜区,在所述设置有镀膜区的P+扩散区的外侧、其余P+扩散区的外表面及N扩散区的外表面分别设置PN结平面SiO2保护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电容低,漏电流控制小,保护电压可由扩散条件调节和控制,拓宽了产品材料电阻率的使用范围,有效解决了保护电压对材料电阻率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
,特别是一种特种结构的保护IC 芯片的制备

技术介绍
当今保护IC芯片制造中较先进的技术是采用一种N型的抛光外延片进行制备,其 工艺步骤为氧化、清洗、隔离、光刻、扩散、表面保护、蒸发、合金、测试、减薄、划片。该方法 的不足之处为产品所用材料为外延抛光片,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中采用的是 平面生产工艺,产品的结电容大;保护电压由所选材料的电阻率决定,不可调节;对于器件 信号端输入的信号是负信号,方能进行线路的保护,而很多线路给出的告警信号是正信号, 因此,为了实现保护功能,线路中必须增加相应的元器件,使得生产成本增加,线路变得复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漏电流小、结电容低的、信号端是正极性的质量稳 定可靠的保护器件芯片。本技术在P-区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在所述P-区及P扩散区 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在所述N扩散区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钝化区,在所述N扩散区 表面局部分别设置P+扩散区,在部分所述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镀膜区,在所述设置 有镀膜区的P+扩散区的外侧、其余P+扩散区的外表面及N扩散区的外表面分别设置PN结 平面SiO2保护区。本技术在P-区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减少大电流的冲击,提高 导通的响应速度;P-区及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产品的电压由扩散条件决 定,有效的解决了保护电压对材料电阻率的依赖性,可以通过调节,大幅度拓宽了对材料电 阻率的使用范围,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N扩散区内局部分别设置P+扩散区,以形成触发 及信号告警端口 ;在P扩散区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钝化区,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结电容,产 品的漏电流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1为P-区,2、3、4、5为P扩散区、6、7为N扩散区、8、9、10、11为P+扩散区, 12、13、14、15为玻璃钝化区,16、17、18为镀膜区,19、20、21、22、23为SiO2保护区。如图1所示,本技术在P-区1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2、3、4、5,在 P-区1及P扩散区2、3、4、5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6、7,在N扩散区6、7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钝化区12、13、14、15。 在N扩散区6、7表面分别设置P+扩散区8、9、10、11,在P+扩散区8、9、11及N扩 散区7的另一面分别设置镀膜区16、17、18,在P+扩散区8、9的外侧、P+扩散区10的表面 及N扩散区6、7的表面分别设置PN结平面SiO2保护区19、20、21、22、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流过压保护IC芯片,其特征在于在P-区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在所述P-区及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在所述N扩散区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钝化区,在所述N扩散区表面局部分别设置P+扩散区,在部分所述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镀膜区,在所述设置有镀膜区的P+扩散区的外侧、其余P+扩散区的外表面及N扩散区的外表面分别设置PN结平面SiO2保护区。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过流过压保护IC芯片,其特征在于在P-区的两面局部分别矩阵设置P扩散区, 在所述P-区及P扩散区的另一面分别设置N扩散区,在所述N扩散区的外侧分别设置玻璃 钝化区,在所述N扩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申云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