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级联双稳态机构的三稳态或四稳态机构及其变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17272 阅读:4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基于级联双稳态机构的三稳态或四稳态机构及其变体方法,属于机电系统装置技术领域。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通过连接杆和连接槽形成级联双稳态机构,并与框架连接,定位杆沿竖直方向运动,当上端双稳态机构对定位杆的作用力方向改变时,依靠下端双稳态机构的支撑,使其平衡于第二稳态位置;当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同时跳转时,到达第三个稳态位置。其变体方法通过调整连接杆和连接槽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连接槽的长度来改变行程大小和逻辑关系a≤c=b或a≤c≠b,实现三稳态或四稳态之间的功能转换。本机构结构简单,无摩擦,稳态个数和位置可调,可用于多路开关和多级变体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机电系统装置

技术介绍
双稳态机构具有能耗低、定位准确、动作迅速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开关设计元件,可广泛应用于开关、位置控制器和数据存储装置等设计中。为此,美国专利(专利号6215081B1、7U6446B2和7075209B2)和国内的专利(公开号CN101654216A)公开了可用于开关设计的双稳态机构,主要能够实现“开”和“关”两种状态的控制与转换。随着光通信和多路复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两稳态机构设计已经难以满足多路信号的开关控制,为此国内专利(公开号CN101335137A,公开号CN101798052A和CN1018;34097 )分别采用双稳态机构作为基本单元,公开了一种三稳态机构和一种四稳态机构,但在稳态位置和稳态个数调节方面存在困难。其中国内专利(公开号CN101335137A)中采用滑块导向机构巧妙的实现三稳态功能,但滑块所引起的摩擦难以避免,影响了稳态跳转阈值的控制精度。 国内专利(公开号CN101798052A)中采用了正交布局的双稳态机构来实现四稳态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同时控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来控制稳态跳转,这就增加了控制难度。经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可调性是多稳态机构设计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在多稳态机构装配完成后,用户难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机构的参数来改变稳态个数和稳态位置,而只能依靠笨拙的拆卸、再装配来进行稳态参数设置,这就严重影响了多稳态机构的实用性。例如,当电路系统需要由三路控制变为四路控制时,传统方法需要用四稳态开关来替换正在使用的三稳态开关,这个过程不仅费时和费力,而且容易出现故障,增加运营成本。 因此,迫切需要有效便捷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稳态个数和位置的调节,实现稳态机构变体,以满足不同运行场合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将两组双稳态机构相互连接形成级联双稳态机构作为多稳态机构变体的稳态控制元件,通过与框架固联,实现三稳态或四稳态功能。其变体方法主要通过调整连接杆与连接槽相对位置或连接槽长度来改变稳态行程大小和逻辑关系,实现三稳态与四稳态机构之间的相互转换,即调整稳态个数和稳态位置。机构动作过程中驱动力与定位杆运动方向一致,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无摩擦、稳态个数和稳态位置可调、稳态可控性高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级联双稳态机构的三稳态或四稳态机构,它主要包括一个与框架连接的上端双稳态机构,它还包括一个与框架连接的下端双稳态机构,所述上端双稳态机构的上质量块上部设有一个定位杆,下部设有一个连接杆,下端双稳态机构的下质量块上部设有一个连接槽,把连接杆设置在连接槽中,构成由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级联的双稳态机构;所述定位杆竖直向下运动过程中,当上端双稳态机构对其作用力方向改变时,下端双稳态机构通过连接槽支撑连接杆,定位杆稳定平衡于第二稳态位置,行程为a ;定位杆继续运动,直到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同时发生跳转,达到第三稳态位置,行程为b ;反向拉动定位杆,直到连接杆的上表面与连接槽接触,依靠下端双稳态机构的反向拉力使定位杆稳定平衡于第四稳态位置,行程为C。所述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采用双层V型结构或双层余弦结构。所述上端双稳态机构采用上端第一层机构和上端第二层机构构成,上端双稳态机构的中间端与上质量块连接,外侧两端与框架连接;所述下端双稳态机构采用下端第一层机构和下端第二层机构构成,双层机构的中间端与下质量块连接,外侧两端与框架连接。所述双层V型结构的第一层机构和第二层机构与水平线的夹角小于80度。所述连接杆与连接槽之间设有阻尼机构。所述连接杆通过螺纹连接在上质量块的下部,连接槽通过螺纹连接在下质量块的上部,且连接杆与连接槽之间可相对运动,连接槽左挡板和连接槽右挡板与连接槽底板采用螺纹连接,构成连接槽的长度可调节机构。所述各部件之间可以通过直接固联实现一体化,实现MEMS—体化加工和封装。通过调整所述连接杆与上质量块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定位杆行程a,调整所述连接槽与下质量块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定位杆行程b,通过调整连接槽的长度来改变定位杆行程 c ;通过调节定位杆的行程,使其满足逻辑条件a < c=b时,构成三稳态机构;通过调整定位杆的行程,使其满足逻辑条件a < c兴b时,构成四稳态机构。所述定位杆的运动方向与驱动力的方向为同一方向。上述的技术方案主要根据上端双稳态机构和下端双稳态机构的非线性力学特性, 通过调整连接杆与连接槽之间的相对距离,或调整连接槽挡块与连接槽底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各个稳态行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改变稳态个数和稳态位置。其具体控制措施实际为稳态行程<3、力和C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调整方法(1)调整连接杆在连接槽中的位置来改变行程a的大小;(2)调整连接槽与连接杆之间的位置,使其拉紧或挤压上下两端双稳态机构而产生预变形来改变力的大小;(3)调整连接槽的长度,即通过调整两端带有螺纹杆的连接槽底板与连接槽挡块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行程c的大小;当行程之间满足条件a < c功时,实现三稳态功能;当满足行程之间满足逻辑关系a < c兴力即、c>b和c〈力),实现四稳态功能,最终实现三稳态与四稳态的相互转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调性好,稳态转换过程中无摩擦,稳态个数和稳态位置可调,可控性高,重复精度高,并且驱动力方向与定位杆运动方向保持一致,便于实时准确控制。尤其是通过引入位置可调机构,实现不同多稳态机构之间的变体,即改变机构的稳态个数,有效避免控制系统由于装卸不同多稳态机构而引起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使用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述机构可以作为关键控制元件来实现系统的多级控制在可变通路个数的多路控制开关、多级致动器、多路阀、变体机构、高密度存储装置以及多阈值碰撞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本专利技术零件数目少,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适合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通过下列的说明和附图,将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性和优点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1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机构的第二稳态位置。图3是图1中所示机构的第三稳态位置。图4是图1中所示机构的第四稳态位置。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2具有两组双稳态余弦双层机构的多稳态机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2中连接杆与连接槽之间带有阻尼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3可用于MEMS —体化加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端双稳态机构,la、上端第一层机构,lb、上端第二层机构,2、下端双稳态机构,2a、下端第一层机构,2b、下端第二层机构,3、框架,4、连接杆,5、连接槽,5a、连接槽左挡块,5b、连接槽右挡块,5c、连接槽底板,6、定位杆,7、上质量块,8、下质量块,9、上端余弦双稳态机构,9a、上端第一层余弦机构,%、上端第二层余弦机构,10、下端余弦双稳态机构,10a、下端第一层余弦机构,10b、下端第二层余弦机构,11、阻尼机构;I、第一稳态位置,II、第二稳态位置,III、第三稳态位置,IV、第四稳态位置。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关于双稳态V型机构的跳转过程已经在国内专利(公开号CNlO 1834097)中公开,机构在行程范围内具有两个局部势能最小点,机构从第一个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级联双稳态机构的三稳态或四稳态机构,它主要包括一个与框架(3)连接的上端双稳态机构(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与框架(3)连接的下端双稳态机构(2),所述上端双稳态机构(1)的上质量块(7)上部设有一个定位杆(6),下部设有一个连接杆(4),下端双稳态机构(2)的下质量块(8)上部设有一个连接槽(5),把连接杆(4)设置在连接槽(5)中,构成由上端双稳态机构(1)和下端双稳态机构(2)级联的双稳态机构;所述定位杆(6)竖直向下运动过程中,当上端双稳态机构(1)对其作用力方向改变时,下端双稳态机构(2)通过连接槽(5)支撑连接杆(4),定位杆(6)稳定平衡于第二稳态位置,行程为a;定位杆(6)继续运动,直到上端双稳态机构(1)和下端双稳态机构(2)同时发生跳转,达到第三稳态位置,行程为b;反向拉动定位杆(6),直到连接杆(4)的上表面与连接槽(5)接触,依靠下端双稳态机构(2)的反向拉力使定位杆(6)稳定平衡于第四稳态位置,行程为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剑刘书田黄毓高仁璟陈国玺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