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天麒专利>正文

一种发剂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1600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剂瓶,主要由压片、盖体、框架、容器及底座所组合,其中,压片与盖体上方同方向凸出一第一出液片和第二出液片,而两者间形成出液空间,于盖体上设有一孔位,向下贯通而与弹性装置及连通管相通,而容器具至少两个内室而可供容不同用液,并分别向上设有开口,而连通管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容器内室相同的下管体,当与内连通管下管体输出内室液体有阻塞时,则就其它内室的液体就无法出液,藉此,可获致出液比之正确,而不致因故障而混淆出液比例者。(*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剂瓶
技术介绍
一般用来装填液体之容器,尤其是美发业最需要两种护法、烫发液混合使用,而一般所使用的为单一发剂的容器,于开口处设置一压头,以将容器中的溶剂压出,其系利用真空原理,将压头下压时产生真空吸力,迫使得容器释出压力,而将溶剂自预定的管口流出, 而达到使用溶剂的目的,且压头内置弹簧可蓄积弹力,而令压头得以复原;如此一剂一瓶之设计,如需两种发剂使用,就必需使用两种不同发剂的容器,不仅携带不便,而且也占空间, 使用上颇不方便。业界也因而发展出两剂一瓶的容器,容器具两内室而分装不同发剂,两内室皆设有独自的压头,此设计虽然可以简化使用及携行的便利性,但是其分别挤压发剂及另行混合使用的步骤,仍无法有效的提升其便利性及简单性。另,现有技术的发剂瓶结构,系于盖体上设有两孔位,向下贯通而与弹性装置的两管体相通,并使两管体分别与各内室相通,当按下压片时,管体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释放瓶内压力,可将两内室的用液上引混合而形成慕斯液,此虽可获致预期简单便利之效果,但如果一内室的管体阻塞,则其出液就无法如预期的混合,是仍有其改善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为提供世人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省时省力,不占空间,又可避免出液混合不均勻之缺点,保证正确混合两种以上用液比例的发剂瓶。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发剂瓶,包括有压片、盖体、连通管、框体、弹性装置和容器; 所述压片位于盖体上方,并凸出设有第一出液片;所述盖体上方与压片形成一混合室空间, 并与压片设有同方向的第二出液片,第一出液片与第二出液片之间形成出液空间,出液空间与混合室以一小开口相通,且盖体上方设有一孔位,下方则合入一弹性装置上;所述框体设于盖体与弹性装置外;所述弹性装置,内设有弹簧,上设有中空管体,所述中空管体上连结盖体的孔位,而所述弹性装置套入容器上;所述容器,设有复数个内室,各个内室设有开口 ;所述底座位于容器下方;所述连通管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容器内室同数量的下管体,上管体与弹性装置的中空管体相连通,复数个下管体分别与内室相通。由于本发剂瓶的连通管系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内室同数量的复数个下管体,各个下管体可将各个内室的液体共同由一上管体输出,藉此,当任一下管体阻塞,则其它下管体就不会出液,如此就可保证出液的混合比之正确性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三个内室的立体组合示意图。附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压片11……第一出液片20……盖体21……第二出液片22……孔位51A……内室24……混合室30……框架4 0……弹性装置41……管体43……连通管431……上管体432......下管体50......容器51......开口53……凸提 60……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发剂瓶,如图1所示,基本由一压片10、盖体20、框架30、弹性装置 40、连通管43、容器50及底座60所构成,其中,压片10系结合于盖体20,且两者间形成一较大空间的混合室24,并于两者同向设有凸出一距离长度的第一出液片11及第二出液片 21,两者形成一出液空间,此出液空间以较小的开口与混合室24相通。于盖体20的混合室24上设有一孔位22,此孔位22贯通盖体20向下延伸。该弹性装置40系呈向上筒状,内设有弹簧(未示出),而于其上设有中空管体41, 此中空管体41上可连结盖体20的孔位22,而弹性装置40系套入容器50上。连通管43,其上设一上管体431,向下设有至少复数个下管体432而户互可相通, 此复数个管体432系依容器50所设的内室而设,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连通管43下方为两管体432系对应容器50的两内室的应用方式。容器50系设至少有两内室,图1为两内室的实施例,而上方各设有开口 51,分别与内室相通;于容器50上设有一凸提53,系可供框架30入位,以掩饰弹性装置40的动作。 于容器50下设有底座60,系为美观之用。使用时,只要按下盖体20的压片10,使盖体20循框架30下行,同时压迫弹性装置40位于容器50上压缩,此时压缩了容器50内室的空气压力,而令两室内的发剂分别由三通管43的下管体432经上管体431,藉管体41向上自孔位22进入混合室24,此时容器 50两内室压力相同,如有一内室的管体432阻塞无法出液,因为其必需经过共同出口的上管体431,内压必需平衡,故其它内室也无法出液,如此就可避免故障下生出液不均勻之现象,而可保证出液混合之正确性;而在正常运作下,两种发剂会在混合室24自动参合,待足够的压力积蓄后,就会自出液空间23跑出。如图2所示,为另一容器50具有三内室5IA的实施外观示意图,其连通管43之设计,上管体431仍然为一个,下管体432则为三个,分别提供三内室51A之出液的使用需要, 依此,该连通管43的管体系可配合内室用液的需要而设计。本技术发剂瓶结构简单,操作省时省力,是切确改进传统混合发剂使用的缺点,及现有技术的缺失,具备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爰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申请之。权利要求1. 一种发剂瓶,包括有压片、盖体、连通管、框体、弹性装置和容器;所述压片位于盖体上方,并凸出设有第一出液片;所述盖体上方与压片形成一混合室空间,并与压片设有同方向的第二出液片,第一出液片与第二出液片之间形成出液空间,出液空间与混合室以一小开口相通,且盖体上方设有一孔位,下方则合入一弹性装置上;所述框体设于盖体与弹性装置外;所述弹性装置,内设有弹簧,上设有中空管体,所述中空管体上连结盖体的孔位,而所述弹性装置套入容器上;所述容器,设有复数个内室,各个内室设有开口 ;所述底座位于容器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容器内室同数量的下管体,上管体与弹性装置的中空管体相连通,复数个下管体分别与内室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剂瓶,主要由压片、盖体、框架、容器及底座所组合,其中,压片与盖体上方同方向凸出一第一出液片和第二出液片,而两者间形成出液空间,于盖体上设有一孔位,向下贯通而与弹性装置及连通管相通,而容器具至少两个内室而可供容不同用液,并分别向上设有开口,而连通管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容器内室相同的下管体,当与内连通管下管体输出内室液体有阻塞时,则就其它内室的液体就无法出液,藉此,可获致出液比之正确,而不致因故障而混淆出液比例者。文档编号B65D81/32GK201951855SQ201020616440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9日专利技术者罗天麒 申请人:罗天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剂瓶,包括有压片、盖体、连通管、框体、弹性装置和容器;所述压片位于盖体上方,并凸出设有第一出液片;所述盖体上方与压片形成一混合室空间,并与压片设有同方向的第二出液片,第一出液片与第二出液片之间形成出液空间,出液空间与混合室以一小开口相通,且盖体上方设有一孔位,下方则合入一弹性装置上;所述框体设于盖体与弹性装置外;所述弹性装置,内设有弹簧,上设有中空管体,所述中空管体上连结盖体的孔位,而所述弹性装置套入容器上;所述容器,设有复数个内室,各个内室设有开口;所述底座位于容器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设有一上管体及与容器内室同数量的下管体,上管体与弹性装置的中空管体相连通,复数个下管体分别与内室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天麒
申请(专利权)人:罗天麒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