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1484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涉及光学扩束机械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发射系统,基准反射镜组件、监测组件、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架的一端旋转相连,基准反射镜组件安装在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监测组件安装在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发射系统放置在基准反射镜组件的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装调态下提供装调基准;工作状态下,实时监测扩束系统的角度偏差,为激光发射系统提供了通过扩束系统的激光偏角的动态监视,使激光器出光波动及扩束系统机械结构等结构件在温度变化等环境的变化对激光出射角度的影响提供反馈及调整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仪器
,一种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
技术介绍
激光是由激光器发出的具有高亮度、高准直度等优点的一种光束,由激光器直接发出的光束通常是窄细的高能量光束,激光光束的这些优良特性在很多方面是有独特优势的。但正是由于激光的这些特性,由激光器直接发出的光束通常需要进行扩束等光束转换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例如在激光全息技术、激光远场照明技术、光通讯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领域中需要的是宽光束,而激光扩束系统的作用就是把窄细的由激光器直接发出的激光光束经扩束系统后变成高覆盖面积的光束,同时降低了激光束的发散角。激光经扩束系统的出射光进入发射系统或直接进行工作,而出射光相对发射系统或工作对象的准直度是影响激光效果的关键。即在入射光参数已知而确保经扩束系统后的出射光偏角十分重要,所以激光经扩束系统后的检测及监测是保证及检验激光经扩束系统后的准直度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激光扩束监测装置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激光光束窄、出射光准直度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包括基准反射镜组件、监测组件、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发射系统,所说的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架的一端旋转相连,基准反射镜组件安装在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监测组件安装在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发射系统放置在基准反射镜组件的外侧。本专利技术扩束系统在装调态下提供了装调基准,同时为激光发射系统提供了扩束系统通过激光动态监视,使得工作阶段激光器出光波动及扩束系统机械结构等结构件在温度变化下等环境变化下的变化对激光出射角度的影响提供及时反馈及调整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扩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基准反射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调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准直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准反射镜组件,2、监测组件,3、扩束组件,4、激光器,5、第一固定架,6、 第二固定架,7、反射系统,8、镜座,9、第一反射镜,10、反射镜压圈,11、线性位移平台,12、过渡联结座,13、扩束主镜,14、扩束次镜,15、主镜固定座,16、次镜固定座,17、单片机,18、CCD 图像传感器,19、准直镜头组件,20、支撑座,21、第二反射镜,22、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3、调试组件,24、工作组件,25、基座,沈、第一透镜,27、第二透镜,28、滤光片,29、遮光筒,30、镜筒,31、阶梯孔,32、调试固定座,33、底层半反半透镜,34、支撑座出光孔,35、支撑座入光孔, 36、上层高反微透镜,37、工作固定座,38、第一全反射镜,39、第二全反射镜,40、第三全反射镜,41、监测组件入光口,42、扩束组件出光口,43、扩束组件入光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由图1所示,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包括基准反射镜组件1、监测组件2、第一固定架5、第二固定架6和发射系统7,所说的第一固定架5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架 6的一端旋转相连,基准反射镜组件1安装在第一固定架5的另一端,监测组件2安装在第二固定架6的另一端,发射系统7放置在基准反射镜组件1的外侧。由图3所示,所说的基准反射镜组件1包括镜座8、第一反射镜9、反射镜压圈10 和线性位移平台11,第一反射镜9通过反射镜压圈10固定在镜座8上,镜座8装在线性位移平台11上。由图1所示,所说的监测组件2上装有单片机17、(XD图像传感器18、准直镜头组件19、支撑座20、第二反射镜21、调试组件23、工作组件对和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调试组件23和工作组件M与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相连,调试组件23、工作组件M和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放置在支撑座20的底部,第二反射镜21、准直镜头组件19和CXD图像传感器18 均安装在支撑座20内部的右侧,单片机17放置在CCD图像传感器18的左侧,单片机17与 CXD图像传感器18相连。由图1所示,所说的第二反射镜21的中心光轴、准直镜头组件19的中心轴和CXD 图像传感器18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反射镜21的镜面到准直镜头组件19的中心轴与CCD图像传感器18的中心轴构成的直线的角为45度,第二反射镜21的镜底涂层远离准直镜头组件19。由图6所示,所说的准直镜头组件19包括基座25、第一透镜沈、第二透镜27、滤光片观、遮光筒四和镜筒30,镜筒30和遮光筒四均装在基座25上,镜筒30的下端与遮光筒四的上端相连,镜筒30呈阶梯状,镜筒30的内部开有阶梯孔31,第一透镜沈装在阶梯孔31的上端,第二透镜27装在阶梯孔31的中部,滤光片28装在阶梯孔31的底部,第一透镜沈的中心轴、第二透镜27的中心轴、滤光片28的中心轴均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图4所示,所说的调试组件23包括调试固定座32和底层半反半透镜33,底层半反半透镜33装在调试固定座32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靠近支撑座出光孔34,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光轴中心与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光轴中心、支撑座出光孔34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镜面直线与支撑座出光孔34的中心轴的夹角为45度,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镜底涂层对应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 ο由图5所示,所说的工作组件M包括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一全反射镜38、第二全反射镜39、第三全反射镜40和工作固定座37,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一全反射镜38、第5二全反射镜39和第三全反射镜40装在工作固定座37,第一全反射镜38放置在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右侧,第三全反射镜40放置在上层高反微透镜36后侧,第二全反射镜39放置在第三全反射镜40的右侧,第二全反射镜39靠近第一全反射镜38 ;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光轴中心、第一全反射镜38的光轴中心和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光轴中心和第三全反射镜40的光轴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全反射镜 39的光轴中心和第三全反射镜40的光轴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面直线与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的夹角为45°,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底涂层远离支撑座入光孔35,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面直线、第一全反射镜38的镜面直线和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面直线、全第二反射镜21的镜面直线平行,第一全反射镜38的镜底涂层靠近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底涂层靠近第一全反射镜38,第三全反射镜40的镜面直线与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面直线相垂直,第三全反射镜40的镜底涂层靠近上层高反微透镜36。本专利技术中的激光扩束组件3的工作原理为,激光经过一扩束倍率为N倍的扩束系统后出射光比原入射光相比发散角缩小了 N倍;同时扩束后激光光束比扩束系统入射光激光光束光斑直径扩大了 N倍。本专利技术的基准镜切换组件中线性位移平台11为精度为直线度为0. lmm/mm的直线平台,确保结构稳定;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准反射镜组件(1)、监测组件(2)、第一固定架(5)、第二固定架(6)和发射系统(7),所说的第一固定架(5)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架(6)的一端旋转相连,基准反射镜组件(1)安装在第一固定架(5)的另一端,监测组件(2)安装在第二固定架(6)的另一端,发射系统(7)放置在基准反射镜组件(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郭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