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温超导大电流引线的叠片式高效气冷阻性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04595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超导磁体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之间的叠片式换热器,包括有由多个薄铜板叠之间添加薄铜片垫条隔置并通过铆钉固定成一体构成换热器芯体,薄铜板上开有规则分布的通孔和凸点;换热器芯体两端接头段上、下方分别设有厚铜板保护,叠置的薄铜板之间的间隙构成均匀分布的流道;换热器芯体与两端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铜件电子束焊接,换热器芯体的流道与其两端的流道相通;换热器芯体非接头段外用不锈钢盒封装,真空气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叠片式换热器设计不仅性能高、换热面积大,且与冷却气流换热均匀,换热效率高于99%,接头电阻远远低于铜线电缆换热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型热核聚变装置或其他大型电磁装置的超导磁体的供电馈线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温超导大电流引线的叠片式高效气冷阻性换热器
技术介绍
热核聚变将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 划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为其巨型低温超导磁体馈电的电流引线是最主要的热负荷来源。 采用HTS电流引线可使其致冷电耗节省2/3,这已经成为超导磁体供电馈线设计者的共识。 但从室温至高温超导件的温端仍需应用铜电流引线,对于大电流引线通常采用气流冷却来 提高致冷效率,然而冷却气流与阻性换热器(有电阻段内电流的发热和来自高温侧的传导 热与气流换热)本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则是能否节省冷却气流流量的关键。2002和03年日、德先后为ITER磁体研发成功60kA和70kA HTS电流引线,此后, 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配备了 1100多支HTS电流引线。日原子 能所采用数十万股细铜线组成的阻性换热器与HTS组件连接,这种细铜线换热器的优点是 换热面积特大,但难以保障与气流之间均勻地换热,有时换热器因此而烧毁。此外两端的接 头电阻会比较大,所以仅适合1千安以下的电流引线。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物理所采用在中心铜棒上真空钎焊数百片开有小孔的铜圆 盘,为增加换热面积,圆盘厚度1毫米,这样距芯棒较远的部分对传热贡献很差。70kA电流 引线试验结果表明,其效率只有87%。又因为真空钎焊很贵,近年在设计德国超导仿星器 W7-X电流引线时,他们转而采用曲折流翅片(zigzag-flow-fin)换热器。最近低温试验结 果表明,其效率仍低于90%。LHC对撞机的13千安和6千安电流引线的换热器都采用曲折 流翅片换热器,受压差的限制,翅片间距大,效率低于80%。曲折流换热器的致命缺点是换 热面积太小,这必然导致换热器与气流之间的温差加大,并要求流量增加。低效换热器的另一个缺点是从换热器排出的氦流温度较低,过剩的冷量还造成电 流引线室温端结霜或结露,降低电绝缘水平。为防止此现象,不得不用电加热器提高温度, 耗费额外电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换热器基础理论,足够的换热面积是获得高效率的最基本条件。叠片式换热 器的面积虽小于细铜线,但非常容易达到99%效率;而且电流分布比细铜线均勻,接头处 理也容易得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片式换热器,在同样的冷却气体入口温度条件 下,在保征高温超导组件温端的运行温度要求下,降低冷却换热器的气流流量,节省致冷成 本。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大型超导磁体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之间的叠片式换热器,其 特征在于包括有由多个薄铜板端部之间添加薄铜片垫隔叠置并通过铆钉固定成一体构成换热器芯体,薄铜板上开有规则分布的通孔和凸点;换热器芯体两端接头段上、下方分别设 有厚铜板保护,叠置的薄铜板之间的间隙构成均勻分布的流道;所述的换热器芯体与两端 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铜件电子束焊接,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流道与其两端的流道 相通;所述的换热器芯体非接头段外用不锈钢盒封装,真空气密。所述的用于大型超导磁体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之间的叠片式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铜板采用高导无氧铜,所述的薄铜板芯部开有小孔和凸点,其两端铜 板之间视需要在中部也可添加薄铜片垫隔。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电流引线阻性换热器的冷却因子,即(hPw),是换热系数(指冷却气体与换热器固 体表面)h与湿周界PwW乘积。为说明它对换热器效率的影响,下面以10千安换热器为例。 换热器采用50开温度氦气供冷,在IOkA电流时要求换热器冷端温度为65开,温端温度300 开。据一维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可获得不同(hPw)所需的最小氦流。并定文很大(hPw)时 的流量(此值为0. 06克/秒/千安)与各流量之比为换热器效率,图1是所得的流量、效 率对(hPw)值曲线。由此图可见,当(hPw) > 1000瓦/开-米时其效率可>99%。再增大 (hPw)值,对效率的贡献不会大于1%。但当(hPw) < 200瓦/开-米时流量增加很快,效率 下降很陡。提高效率应该先从增加(hPw)值入手。叠片式换热器运行时冷却气流的雷诺数在 数十或数百,大大低于2300 ;因此属层流,换热系数h = 3. 8*k/de。k是氦流的热传导系数, 与温度相关,如图2所示;de是换热器流道的等值流动直径,可表达为de = 4A/U,式中A是 流道截面积,U是流道周界。此式表明,当流道是圆形或方形,则de值最大;若流道是狭缝 时,U值很大,de大大减小;所以,采用间隙狭小的叠片换热器可获得de < 0. 5毫米。而曲 折流换热器的流道采用车床加工时,深度大于20毫米的缝宽2. 5毫米以下是非常难加工 的;因此de往往在4. 5毫米水平,这样h值会小一个数量级。从湿周界比较,叠片式换热器可达4. 1米;但曲折流换热器只有1. 14米,二者相差 3倍多。这样叠片式换热器的(hPw)值可达1200(冷端)至4000瓦/开-米(温端);而 曲折流换热器的(hPw)值在< 200瓦/开-米水平。二者差异7至20倍。叠片之间的间隙可由铜片上规则分布的凸点或凸纹产生,凸起高度控制在0. 3毫 米,当不锈钢上下半盒压紧后维持间隙 0. 25毫米。为使各间隙中氦流分布均勻,沿长度 方向再开些小孔,孔径 2毫米。采用上述措施后,载电流的薄铜板与冷却的气流之间换热 比细铜丝绞缆的换热器好得多。不锈钢盒与叠片之间可保留0. 05毫米装配间隙,不宜更 大,否则会使少量气流的冷量未被完全利用。所以铜片应该宽度一致,宜采用模具-冲床加 工。上下不锈钢半盒之间的焊缝必须气密,防止气流外泄。叠片式换热器的两端是电流和气流进出段,重点是确保接头电阻足够小。在端部 段采用0. 25毫米铜片填实,上下两面加厚度5毫米铜板,并用6个铆钉(10千安换热器) 或12个铆钉(68千安换热器)在油压机下压实、铆紧,使端部可铣削加工至装配精度的尺 寸。叠片的侧面与铜件采用电子束焊接,原则上,此焊缝长度应超过叠片宽度的一半。为进 一步降低接头电阻,还可对端部上下两面与铜套件的缝隙充填焊锡,可在电子束焊的工艺 槽打直径2毫米小孔作为焊料进缝隙的入口。也可以在电子束焊完成后,采用油压机将上 下面压紧的办法。它比充填焊锡简单些。完成上述工序后,两端必须用不锈钢套管封焊,防止气流经外部短路。影响阻性换热器效率除了换热因子(hPw)和接头电阻外,铜材的纯度影响也不可 忽略。室温下电阻率对4. 2开温度下的电阻率比值称为RRR值,此值越大,表征残留电阻率 越小,则铜材的纯度越高。图6是RRR值对IOkA阻性换热器效率与氦流量的影响。如果采 用RRR = ο的铜材(比如常见的T2牌号铜),则效率只能达到92. 6%。然而采用RRR = 90铜材,换热器十分接近理想效率100%,但价格很高。因此,采用RRR值大于50铜材,保 障换热器效率高于99%是相对既经济、又满足高效率要求的选择。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本专利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电流以脉冲模式变化、最大幅值为IOkA高温超导电流引 线。该电流引线的优化运行电流按8kA设计,在8kA稳态电流下测定其流量为0. 488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型超导磁体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之间的叠片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多个薄铜板叠端部之间添加薄铜片垫条隔置,并通过铆钉固定成一体构成换热器芯体,薄铜板上开有规则分布的通孔和凸点;换热器芯体两端接头段上、下方分别设有厚铜板保护;叠置的薄铜板之间的间隙构成均匀分布的流道;所述的换热器芯体与两端的电流引线室温段与高温超导段铜件采用电子束焊接,所述换热器芯体的流道与其两端的流道相通;所述的换热器芯体非两端接头段外用不锈钢盒封装,真空气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延芳周挺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