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9533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胶囊具有间层膜结构,其囊壁为间层,分别是两性蛋白质形成的内层囊壁(内膜)和酯或脂类形成的外层囊壁(外膜)。其中所述两性蛋白质优选为春麦麦粉蛋白,该春麦麦粉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占所属蛋白质分子组成的40%以上。将两性蛋白质微胶囊与酯或脂类在介导物乙醇的存在下于旋转瓶中进行制备,即可获得间层膜结构的微胶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胶囊兼具蛋白质微胶囊和脂质微胶囊的优点,可用于水溶性和脂溶性各类物质的包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各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兼容性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两性蛋白质和酯(或脂) 形成的微胶囊,属于生物

技术介绍
微胶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为人所关注的一种药用辅料,是用成膜材料 把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起来,形成微小的粒子。它可以改变药物剂型,从而完善药物传递途径。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72449A中,确认了蔗糖脂肪酸酯能够为水、脂两 相牵合搭桥,从而完善了油脂固化的研究,可代替氢化加氢手段实现植脂粉生产,为消除由 于氢化加氢手段所产生的反向脂肪酸对人类的危害,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选择理想 的酯类,在食品和药物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性,今后药界对新型辅料需求会越来越高。以环糊精、麦芽糊精和改性淀粉为代表的多醣类,由于其化学结构的特点,在进行药物包 裹时,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包裹的效果。以脂质体为代表的微胶囊由于其双分子层的特点, 被包裹药物的包囊率,一周后明显下降,显示单纯的脂类微胶囊的不稳定性。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的专利报告中显示出两性蛋白质微胶囊对药物包裹的威力。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 说明书 CN1091679A、CNl 114421Α、CN1162642A 和 CN1482248A 中表明了小麦醇溶蛋白的 35KD-55KD条带的两性蛋白质的分子中疏水氨基酸残基占有全分子的40%以上,具有明显 的脂类特性和包裹特性。两性蛋白质具有类脂的特性,它溶于某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二氧六环等。本专利技术 中所述两性蛋白质的“两性”概念采用的是Amphiphilic的概念,与大量生物化学教科书中 所用的两性Isoelectric Zwitterion是有区别的。两性Amphiphilic概念的由来可追溯到 一篇作者为 Neumann, R 的文章"Preparatian and characterazation of long chain amino acid and peptide vesicle membranes,, (1987,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出 版,第338-349页)。该文章中报道,长链C18脂肪酸通过羰二亚胺与某氨基酸偶联后,改变 了原来某氨基酸的性质,使其增加了原氨基酸不存在的疏水性,作者将之称为具有疏水和 亲水双重性质的新型氨基酸(氨基酸脂肪酸酯)——Amphiphilic Amino Acid(两性氨基 酸)。本专利技术所选用的天然蛋白质在其35KD-55KD的组成成分中,由于含有40%以上的疏 水氨基酸,从而使其产生了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类似脂类的特性。故该蛋白质区别于一般蛋 白质。实验中充分显示了该蛋白质具有与氨基酸脂肪酸酯相类似的Amphiphilic (两性) 性质,故本专利技术采用两性蛋白质的概念,作为其成膜成为囊泡的认识基础和依据。本专利技术是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 03100825. 9基础上的后续研究。在ZL 03100825.9 中,将中国春小麦麦粉通过LH-20柱层析纯化、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纯化和SDS-PAGE等常规 纯化手段和分子量鉴定,发现11条蛋白质电泳带,它们的分子量范围分布于66KD 略小 于14KD范围,其中有的条带有能够形成囊泡的特征。选择其中可呈囊泡的六个组分A、B、 C、D、E、F重新制成组合蛋白,该组合蛋白各组分的分子量及组成该组合蛋白的比例关系为A :66KD, 1. 0 2. 0 ;B 略小于 66KD,0. 1 1. 0 ;C :14. 4KD 略大于 14. 4KD, 1. 0 2. 0 ; D 20. IKD 略小于 20. 1KD, 1. 0 2. 0 ;E 略小于 14. 4KD, 2. 0 3. 0 ;F :35KD 55KD,3. 5-5. 0。其中组分F中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占该组分蛋白质分子组成的40%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性蛋白质和酯(或脂)类形成的间层膜结构的微胶 囊,可用于水溶性和脂溶性各类物质的包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各领域。本专利技术的微胶囊具有间层膜结构,其囊壁为间层,分别是两性蛋白质形成的内层 囊壁(内膜)和酯或脂类形成的外层囊壁(外膜)。上述微胶囊,其中所述两性蛋白质优选为春麦麦粉蛋白,该春麦麦粉蛋白中疏水 性氨基酸残基占所属蛋白质分子组成的40%以上。上述微胶囊,其中所述酯类包括蔗糖脂肪酸酯、甘油酯等;所述脂类包括磷脂类化 合物,例如大豆磷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本专利技术的微胶囊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1)制备两性蛋白质微胶囊;2)将两性蛋白质微胶囊和酯(或脂)类以两性蛋白质酯(或脂)类重量比为 0. 1 10的比例放入旋转瓶中,并在浓度为15% 40%的乙醇存在下进行旋转,获得所述微胶囊。上述步骤1)两性蛋白质微胶囊的制备可参见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94100552.6和 ZL03100825. 9说明书中的描述,具体通过如下步骤获得两性蛋白质微胶囊1-1)将春麦麦粉溶于50% 90%乙醇溶液中,抽提4 10小时,通过kphadex LH-20柱层析纯化,取其中蛋白质分子量为35KD 55KD的部分;1-2)将步骤1-1)获得纯化部分放入旋转瓶中旋转,在瓶中形成一薄层膜,该薄层 膜称为固态两性蛋白质载体;1-3)将待包裹的物质以液体状态加入旋转瓶中,经过旋转,两性蛋白质载体由固 相转化成悬浮态的球形微胶囊,微胶囊中包裹了待包裹的物质。当然,两性蛋白质微胶囊的制备并不局限于采用春麦麦粉蛋白,制备过程也不应 局限于上述步骤1-1) 1-3),可利用其他现有技术来制备本专利技术所需的两性蛋白质微胶^ ο可包裹物质的分子量范围很广,一般的药物分子量在0. 4KD IX IO6KD,都可以用 本专利技术的微胶囊进行包裹,但并不局限于该分子量范围,小于0. 4KD的分子(如水分子)和 大于IXlOfiKD的分子(如一些抗体)也能被包裹。可包裹的物质种类多样,可以是脂类,如 食用油、大蒜油、藿香油、肉桂油、磷脂类物质;也可以是酯类,如蔗糖脂肪酸酯、甘油酯等; 还可以是水溶性药物,如染料、标记抗体、酶体系等。亦可制成细胞内寻靶和细胞外寻靶的 抗体探针和酶探针。在上述步骤2)间层膜结构的获得需要介导物乙醇的参与,乙醇的浓度为占全部 溶液体积的15% 40%。本专利技术的蛋白质和酯(或脂)类间层膜结构微胶囊同时具备了蛋白质微胶囊和脂 类微胶囊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各领域,制备各种药物或保健品。蛋白质微4胶囊来源广泛、制备方便,相对于脂类微胶囊,刚性好,通透性和稳定性更佳,不仅可以包裹 水溶性药物,还可以包裹脂溶性药物。基于两性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双重特性,蛋白质 微胶囊在适宜的条件下与酯(或脂)类相结合,在囊壁表面再形成一层同心圆的酯或脂的 外膜。酯或脂质外膜能保护内层的蛋白质膜不被胃蛋白酶水解,从而使得该间层膜结构微 胶囊适用于口服。此外,蛋白质微胶囊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通透性,而且经低温冷冻干 燥后可压成鳞片状,吸水后又可以复原,仍保持蛋白质微胶囊的脱水-吸水-泡的稳定性( Dehydration-Rehydration-Vesicles,即DRV特性)。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蛋白质微胶囊可 保存一年以上,基于此特性,可以先将药物包裹于蛋白质微胶囊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胶囊,其囊壁为间层,分别是两性蛋白质形成的内层囊壁和酯或脂类形成的外层囊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素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