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86109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涉及一种液体样品进样装置。提供一种用于液体样品、无死体积效应、适合于微流量分离模式、可简便控制进样体积的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通过程序自动控制进样过程和实验精度高等特点。设有气源、第1电磁阀、储液瓶、阀门、分离柱和第2电磁阀;气源的出口经第1电磁阀接储液瓶入口,储液瓶出口经阀门分别与分离柱一端和第2电磁阀连接,分离柱的另一端外接检测器,第2电磁阀的出口接废液排出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样品进样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一些常规的色谱分离模式如高效液相色 谱(HPLC)、离子色谱(IC)有了新的进展,人们发展了微柱HPLC、毛细管HPLC、毛细管IC等 微流量色谱分离技术。与常规的分离模式相比,由于这些微分离模式具有低流量、高分离性 能、低样品和溶剂消耗、易于与更多检测器连接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复杂样品的分析。由于微流量分离模式所使用的分离柱体积较小,一般在微升和纳升范围,因此其 要求进样量也需在相应范围内。目前,虽有商品化的微型进样阀,其进样体积可在微升甚至 纳升之间,但是由于进样阀存在着一定的阀内死体积(一般在0. 1 1 μ L),若是进样体积 较大,阀内的死体积产生的柱外效应较小,但对于微分离模式,则产生严重的柱外效应,从 而降低分离效率。同时,商品化的微进样阀,其进样体积由外置或内置样品管控制,进样体 积固定,若要改变进样体积,则需更换样品管,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增加分析成本。因此,发 展无死体积、可简便控制进样量的进样方式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中国专利CN2281537公开一种气相色谱仪液体自动进样装置,由进样器和控制器 组成,进样器中的注射器组件的柱塞与同步带和同步带轮连接,由步进电动机带动其上下 直线位移,样品盘的转动也是由步进电动机带动,样品盘中设有9个瓶位,其中有7个样品 瓶位,一个容剂瓶位,一个废液瓶位,本装置可自动完成冲洗一采样一进样过程,具有体积 小、重量轻、安装使用方便、分析精度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较大的减轻了化验人员的 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液体样品、无死体积效应、适合于微流量分离模 式、可简便控制进样体积的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可通过程 序自动控制进样过程和实验精度高等特点。本专利技术设有气源、第1电磁阀、储液瓶、阀门、分离柱和第2电磁阀;气源的出口经 第1电磁阀接储液瓶入口,储液瓶出口经阀门分别与分离柱一端和第2电磁阀连接,分离柱 的另一端外接检测器,第2电磁阀的出口接废液排出管。所述阀门可采用四通阀、五通阀、六通阀等。所述分离柱可采用毛细管。本专利技术利用高压气体作为压力源,不但压力稳定、成本低廉,同时通过控制压力大 小方便调节流量。另外,由于样品直接在分离柱上进样,因此不会有通过进样阀进样时产生 的死体积效应,进样量的大小可方便通过控制进样时间而实现。整个系统及操作过程可通 过编写相应程序来进行控制,因此很容易实现自动化。同时,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通过程序自动控制进样过程和实验精度高等特点。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用于液体样品、无死体积效应、适合于微流量分离模式、可简便控 制进样体积的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重复进行3次所得的色谱图。在图2中,横坐标为时间Time(S), 纵坐标为电容量Capacity (pF)。图3为实施例2不同进样时间所得到的色谱图。在图3中,横坐标为时间Time(S), 纵坐标为电容量Capacity (pF) ;1.进样Is ;2.进样5s ;3.进样7s ;4.进样9s ;5.进样10s。图4为实施例3传统阀进样和利用本专利技术进样所得到的色谱图。在图4中,横坐 标为时间Time (s),纵坐标为电容量Capacitance (pF);曲线a为六通阀进样QOnL),曲线b 为本专利技术装置进样OOnL)。图5为实施例4利用本专利技术进0. InL含几种阴离子混合液,在阴离子Latex改性 过的石英毛细管(内径为5μπι)上的分离结果。在图5中,横坐标为时间TimeOnin),纵坐 标为无接触电导检测器输出电压C4D Output Signal (mV);谱峰从左至右依次为Cl_,N02_, Br、NO”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设有气源1、第1电磁阀2、储液瓶3、六通阀4、毛细管5和 第2电磁阀6 ;气源1的出口经第1电磁阀2接储液瓶3入口,储液瓶3出口经六通阀4分 别与毛细管5 —端和第2电磁阀6连接,毛细管5的另一端外接检测器,第2电磁阀6的出 口接废液排出管。在六通阀4与毛细管5的T型连接处A可采用以下方案取一根长3 IOcm,内径0. 13 0. 5mm的PEEK管,根据所使用毛细管5的外径大小(一般为0. 15mm和 0. 36mm)在PEEK管表面钻一小孔,将毛细管5的一头插进小孔内,然后用胶固定。整个系统的建立利用压缩气体(空气或氮气)产生压力,第1电磁阀2的进口端 与气源1连接,出口端插入置有流动相的储液瓶3内;用一根PEEK管一端插入到储液瓶3 内,PEEK管另一端与六通阀4相连;然后将连接有毛细管5的PEEK管的一端连接到六通阀 4,另一端与第2电磁阀6进口端连接;第2电磁阀6的出口端与废液排出管连接作为排废 液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进样原理当工作开始时,开启气源1和第1电磁阀2,关闭第2电磁阀6, 用气体驱动流动相通过毛细管5。当六通阀4处于上样位置时,注射样品到样品管(IOOnL 50 μ L)里,然后让六通阀4处于进样位置,同时短暂启动第2电磁阀6 (时间根据气体压力 而定),让流动相驱动样品至T型连接处A ;关闭第2电磁阀6,这时流动相将样品带入毛细 管5,通过控制时间来控制进样体积;重新开启第2电磁阀6,排除多余的样品;再次关闭第 2电磁阀6,此时流动相进入毛细管5,带动样品进行分离。以下给出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T型连接处的建立取一根3cm长,内径为0. 13mm的PEEK管,用直径为0. 36mm 的钻子在其表面钻一小孔,将一根长为82cm的有机玻璃毛细管(内径为36 μ m,外径为 360 μ m)插入,然后用胶固定。系统的运行以高压氮气为压力源,ImM HNO3为流动相,利用无接触电导检测器 (C4D)测定信号。系统开始运行时,开启气源,调节压力为3Psi,使流速为ISOnL/min ;同时 启动第1电磁阀,关闭第2电磁阀,用气体驱动流动相通过毛细管柱;当六通阀处于上样位 置时,注射超纯水到IOOnL样品管里,然后让六通阀处于进样位置,同时启动第2电磁阀,开 启时间0. 5s,让流动相驱动样品至T型连接处;关闭第2电磁阀,这时流动相将样品带入毛 细管必后(相当于进样6. 2nL),重新开启第2电磁阀,开启时间5s,排除多余的样品;再 次关闭第2电磁阀,此时流动相进入毛细管,带动样品进行分离。图2为该过程重复进行3 次所得的色谱图,从图2可得到3次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实施例2T型连接处的建立取一根5cm长,内径为0. 38mm的PEEK管,用直径为0. 36mm 的钻子在其表面钻一小孔,将一根长为82cm的有机玻璃毛细管(内径为36 μ m,外径为 360 μ m)插入,然后用胶固定。系统的运行以压缩空气为压力源,ImM HNO3为流动相,利用无接触电导检测器 (C4D)测定信号。系统开始运行时,开启气源,调节压力为3Psi,使流速为ISOnL/min ;同时 启动第1电磁阀,关闭第2电磁阀,用气体驱动流动相通过毛细管柱;当六通阀处于上样位 置时,注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死体积效应的柱上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气源、第1电磁阀、储液瓶、阀门、分离柱和第2电磁阀;气源的出口经第1电磁阀接储液瓶入口,储液瓶出口经阀门分别与分离柱一端和第2电磁阀连接,分离柱的另一端外接检测器,第2电磁阀的出口接废液排出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