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84422 阅读:4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传统的青蟹育苗方法,苗种成活率低,要提高苗种成活率,首先得提高青蟹种蟹在强化培育至产卵期的成活率,这是提高青蟹种苗成活率的前提,然后才是合理科学的生态育苗,才能提高育苗成活率,满足青蟹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本发明专利技术采取束缚种蟹大螯,剪去单侧眼柄、流水刺激方法,把抱卵蟹成活率提高到70-80%,再通过繁殖天然藻类,及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维持池塘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的繁殖,降低透明度,减少蟹苗互残,提高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苗种生长速度快,发育整齐,种苗成活率达到了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提高青蟹苗种质量的育苗方法,尤其是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 苗方法。
技术介绍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青蟹、红鲟,分布于中国南部以及日本、印度、非 洲等热带、亚热带海域的港湾及沿海红树林沼泽地,我国主要产于长江口以南的浙江福建、 台湾、广东及广西沿海,锯缘青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可兼做药用,为著名食用 蟹,经济价值很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锯缘青蟹是暖水性蟹种,是我国南方沿海养殖 的主要经济蟹类,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与养殖规模的扩大,青蟹人工育苗迅速发展,随着青 蟹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育苗中遇到的病害也很多,尤其蚤状幼体极易引发 弧菌病,导致幼体大批死亡,为提高苗种成活率,生产厂家往往会加大抗菌素的使用,抗菌 素的过量使用会造成苗种体内残留,影响青蟹商品蟹的内在质量。同时传统的育苗方法,苗 种成活率低。传统的青蟹繁殖方法,首先是从自然海区或养殖池塘挑选膏蟹,由于每一批次 的卵巢发育饱满程度的不同,需要对这些膏蟹采取营养强化培育促熟措施,此后大部分膏 蟹仍需培养15天至30天才产卵,有的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培育在水池中的 青蟹种蟹,其活动范围受限,饲养中易因互相钳斗而造成伤残,进而引发细菌感染,通常有 一半左右的种蟹因此而死亡,以致种蟹培育的成活率、抱卵率极低,一般种蟹成活率在30% 左右,极大的影响青蟹苗种规模化生产。因此,解决青蟹种蟹在强化培育至产卵期的成活 率,是提高青蟹种苗成活率的前提,然后才是合理科学的生态育苗,才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满足青蟹规模化生产的需要。通过检索,发现涉及到青蟹养殖的文献较多,但涉及青蟹育苗 的文献却极少,其中公开(公告)号是CN1961658,名称是青蟹蟹苗淡化培育方法的专利技术专 利申请,只是公开了青蟹育苗过程中的的海水盐度问题。公开(公告)是CN101040606,名 称是青蟹仔蟹培育池及培育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的是一种能提高仔蟹存活率和方便 蟹苗出售的青蟹仔蟹培育池及培育方法。此外,并未发现青蟹苗种的育苗技术的披露。因 此,深入研究青蟹的育苗方法,以适应青蟹规模化养殖的需要,是很有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以解决青蟹苗培育成活率低、 种苗品质差的问题,克服传统青蟹育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如下 步骤1.首先对种蟹培育池的沙采用2-4%。次氯酸钠溶液完全浸泡18-30小时进行消 毒,之后用0. 3%。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经海水3-10次淘洗,从自然海区或养殖池塘挑选 健康种蟹,采用尼龙扎带对种蟹的极具攻击性的两只大螯在其回缩及腕节弯曲的自然状态 下,把掌节和长节部位捆扎在一起,使指节的活动范围变小,再以2-3只/m2的密度于培育池中放养至卵巢发育饱满,池水深度80-120厘米,池水温度保持在25-30°C,盐度22_26%0, 每天投喂1-2次去壳的低值贝类饵料,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 10%,每天换水1-2次,每 次换水时干露1至3小时;2.对上述卵巢发育饱满的种蟹,采用剪去单侧眼柄,给、排水同时进行的流水刺激 方式培育3 10天,使其卵巢迅速发育并产卵成长为抱卵蟹;3.再于另一育苗池塘中在放苗前10 15天用有效氯含量是30%的漂白粉30 50PPm消毒处理,经过1 2天浸泡消毒后,把水排干,再纳入用200目筛网过滤的新鲜海 水,蓄水深80-120厘米,每亩施氮肥5. 0kg、磷肥0. 5kg,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视 水色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次数;每2-4天投放光合细菌、EM 3-5ppm(光合细菌和EM均有市售 商品)等有益微生物进行水质调控,使水质指标保持盐度在20%。-25%。范围内,PH值控制 在7. 7 8. 3,氨氮小于0. 6mg/L,溶解氧4 8mg/L,透明度在30 40cm之间;4.将预期第二天孵化出幼体的抱卵蟹分别单独放入用有盖的塑料筐中,每亩池塘 放1 2只抱卵蟹,用绳子吊筐池塘内,让幼体自行排放到池塘中;5.在池塘中的幼体按生长阶段的不同分为1 5期蚤状幼体阶段,此阶段每天早、 晚各投喂1次轮虫和卤虫饵料,每次轮虫的投喂量是使池塘水体里达到0. 5个/ml,每次卤 虫的投喂量是池塘水体里达到0. 1个/ml ;6.经过13 15天培育后,蚤状幼体发育成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阶段每天早、晚 各投喂1次鱼糜或商虫成体,投喂量是每次4000-6000g/每亩池塘,如此培育5-8天;7.利用上述大眼幼体的趋光性进行晚上诱集捕捉,收集好的大眼幼体用经过滤的 海水冲洗体表的污物,然后以8000 10000只/m2密度投入预先准备好的培养池中进行培 育,每天投喂鱼糜或卤虫成体3次,鱼糜或卤虫成体的投喂量为每次50g/m3水体,大眼幼体 再过2 3天的培育即可变态为稚蟹苗。采取上述措施的本专利技术,采取束缚种蟹大螯,剪去单侧眼柄、流水刺激方法,把抱 卵蟹成活率提高到70-80 %,再通过繁殖天然藻类,及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维持池塘 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的繁殖,使蚤状幼体能健康的发育变态为大眼幼体,降低透明 度,减少蟹苗互残,提高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苗种生长速度快,发育整齐,种 苗成活率达到了 30%。具体实施方案实施例1(1)种蟹培育池为底面积是10 20m2水泥池,池底一半的面积铺设10 15cm 厚的海沙,并在其上用建筑材料搭建隐蔽物,为抑制沙床上硅藻的繁殖,把水池遮光,使光 照在500LUX以下,对种蟹培育池的沙采用3%。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4小时进行消毒,之后 用0. 3%。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经海水淘洗3-10次。从自然海区或养殖池塘挑选健康种 蟹,种蟹在入池前经过200ppm的甲醛溶液消毒20分钟后,使其大螯保持在回缩的腕节弯 曲的自然状态下,此时两只大螯的掌节与长节紧贴,用规格为5X200的自锁式尼龙扎带把 种蟹的两只大螯的掌节和长节分别捆在一起,使指节的活动范围变小,再以2只/m2池塘的 密度于培育池中放养至卵巢发育饱满,池水深度100厘米,池水温度保持在25-30°C,盐度 22-26%。,每天投喂2次去壳的低值贝类饵料,投饵量是种蟹体重的10%,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时干露3小时;(2)对上述卵巢发育饱满的种蟹,采用剪去单侧眼柄,及给、排水同时进行的流水 刺激方式培育3 10天,使其卵巢迅速发育并产卵成长为抱卵蟹;(3)再于另一育苗池塘中在放苗前15天用有效氯含量为30%的漂白粉50PPm 消毒处理,经过1天浸泡消毒后,把水排干,再纳入用200目筛网过滤的新鲜海水,蓄水深 100cm,每亩施尿素5. 0kg、过磷酸钙0. 5kg,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视水色变化情 况掌握施肥次数;每3天投放1次光合细菌和市售灌装EM原露5ppm进行水质调控,使水 质指标保持盐度在20%。-25%。范围内,PH值控制在7. 7 8. 3,氨氮小于0. 6mg/L,溶解氧 8mg/L,透明度在30 40cm之间;(4)将预期第二天孵化出幼体的抱卵蟹分别单独放入用有盖的塑料筐中,每亩池 塘放1只抱卵蟹,用绳子吊筐池塘内,让幼体自行排放到池塘中;(5) 1 5期蚤状幼体阶段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轮虫、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对种蟹培育池的沙采用2-4‰次氯酸钠溶液完全浸泡18-30小时进行消毒,之后用0.3‰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经海水3-10次淘洗,从自然海区或养殖池塘挑选健康种蟹,采用尼龙扎带对种蟹的极具攻击性的两只大螯在其回缩及腕节弯曲的自然状态下,把掌节和长节部位捆扎在一起,使指节的活动范围变小,再以2-3只/m2的密度于培育池中放养至卵巢发育饱满,池水深度80-120厘米,池水温度保持在25-30℃,盐度22-26‰,每天投喂1-2次去壳的低值贝类饵料,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10%,每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时干露1至3小时;  (2)对上述卵巢发育饱满的种蟹,采用剪去单侧眼柄,给、排水同时进行的流水刺激方式培育3~10天,使其卵巢迅速发育并产卵成长为抱卵蟹;  (3)再于另一育苗池塘中在放苗前10~15天用有效氯含量是30%的漂白粉30~50PPm消毒处理,经过1~2天浸泡消毒后,把水排干,再纳入用200目筛网过滤的新鲜海水,蓄水深80-120厘米,每亩施氮肥5.0kg、磷肥0.5kg,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视水色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次数;每2-4天投放光合细菌、EM 3-5ppm(光合细菌和EM均有市售商品)等有益微生物进行水质调控,使水质指标保持盐度在20‰-25‰范围内,PH值控制在7.7~8.3,氨氮小于0.6mg/L,溶解氧4~8mg/L,透明度在30~40cm之间;  (4)将预期第二天孵化出幼体的抱卵蟹分别单独放入用有盖的塑料筐中,每亩池塘放1~2只抱卵蟹,用绳子吊筐池塘内,让幼体自行排放到池塘中;  (5)在池塘中的幼体按生长阶段的不同分为1~5期蚤状幼体阶段,此阶段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轮虫和卤虫饵料,每次轮虫的投喂量是使池塘水体里达到0.5个/ml,每次卤虫的投喂量是池塘水体里达到0.1个/ml;  (6)经过13~15天培育后,蚤状幼体发育成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阶段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鱼糜或卤虫成体,投喂量是每次4000-6000g/每亩池塘,如此培育5-8天;  (7)利用上述大眼幼体的趋光性进行晚上诱集捕捉,收集好的大眼幼体用经过滤的海水冲洗体表的污物,然后以8000~10000只/m2密度投入预先准备好的培养池中进行培育,每天投喂鱼糜或卤虫成体3次,鱼糜或卤虫成体的投喂量为每次50g/m3水体,大眼幼体再过2~3天的培育即可变态为稚蟹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振平苏琼蔡德健谢达游出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