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振动盘结构,该振动盘包括一振动盘本体,该振动盘本体内部具有一设置有驱动源的底面,以及一由该底面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该螺旋路径侧边垂直连设一个以上的内环周侧壁;所述的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分别布设有凹凸网状面,该凹凸网状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独特设计,令该薄小的软性物或O形环与该内部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的接触面积由整面接触减少为点或线接触,得大幅防止该振动盘本体因静电所产生胶态阻滞力,并赋予很薄且面积甚小的软性物或O形环得以顺畅无误地运送及作筛选作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振动盘结构,尤其是一种运送及筛选薄小的软性物的振动盘 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振动式薄小的软性物供给装置,其是在一个振动盘薄小的软性物供给通道的 下游端连接一直线型振动体的薄小的软性物供给通道所构成,且该振动盘设置了薄小的软 性物供给通道及薄小的软性物筛选部,当振动盘被驱动产生振动时,可使薄小的软性物随 着螺旋状的供给通道缓缓上升,并同时进行薄小的软性物的排列整列及筛选等工作,直到 具有直线状的薄小的软性物供给通道的直线型振动体,再以往复振动方式振动该直线型振 动体以运送薄小的软性物直线前进。然而,当该振动盘在运送橡胶材质之软性薄小的软性物,例如0形环或各种型式 的垫圈时,常因该薄小的软性物与该振动盘产生静电阻滞力,而使该种类的橡胶软性薄小 的软性物在运送时常发生停滞不前或不顺畅的情况,进而造成该薄小的软性物运送作业的 困扰。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振动盘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可克服静电阻滞 力而达到顺畅无误地运送该种薄小的软性物的创新结构,实使用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亦是 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振动盘结构;该振动盘结 构可使薄小的软性物得以顺畅无误地运送及作筛选作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为振动盘结构,该振动盘包括一振动盘本体,该振动盘本体内部具有一设置有驱动 源的底面,以及一由该底面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该螺旋路径侧边垂直连设一个以 上的内环周侧壁;所述的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分别布设有凹凸网状面,该凹凸网状 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所述的凹凸网状面是由复数凹部呈蜂窝状密布形态排列,而该凹部的其余邻边部 份形成凸部,其中各复数凸部在一单面中是互呈平整切齐状。所述的凹凸网状面的凹部是由多条互呈预定角度交错切割呈线形的凹槽状,而该 凹部的其余邻边部份形成凸部,其中各复数凸部在一单面中是互呈平整切齐状。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振动盘结构是由一振动盘本体借由振动而沿一螺旋 路径运送并筛选薄小的软性物或0形环,且该螺旋路径侧边并垂直连设有一内环周侧壁, 另该振动盘本体的底面并设有提供振动的驱动源;其中该振动盘本体的内部底面、螺旋路 径及内环周侧壁是布设有凹凸网状面,该凹凸网状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本技术的独特设计,可大幅防止该振动盘本体因静电所产生的阻滞力,并 赋予很薄且面积甚小的软性物或0形环得以顺畅无误地运送及作筛选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图2是本技术实施图3是本技术实施图4是本技术实施图5是本技术实施图6是本技术实施J一振动盘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J一振动盘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J一振动盘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J二振动盘的俯视结构立体示意图 J二振动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J二振动盘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技术。如图1 3所示,是本技术振动盘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一,该实施例仅供说明之 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之限制。该振动盘包括一呈碗盘形态的振动盘本体10,该 振动盘本体10内部具有一底面12,以及一由该底面12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13, 而振动盘本体10是藉由振动而沿一螺旋路径13运送并筛选薄小的软性物或0形环,且该 螺旋路径13侧边垂直连设一个以上的内环周侧壁14,另该振动盘本体10的底面12设 有提供振动的驱动源11,借以当振动盘被驱动产生振时,可使薄小的软性物随着螺旋路 径13缓缓上升,并同时进行薄小的软性物的排列整列及筛选等工作,直到具有直线状的薄 小的软性物供给通道的直线型振动体(图未示),再以往复振动方式振动该直线型振动体 以运送薄小的软性物直线前进。其中,该振动盘本体10的内部底面12、螺旋路径13及内环周侧壁14分别布设 有凹凸网状面20,该凹凸网状面20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22及凸部21并互呈交错密布 构成。其中,该凹凸网状面20是由复数凹部22呈蜂窝状密布形态排列,而令该凹部22的 其余邻边部份形成凸部21,其中各复数凸部21在一单面中是互呈平整切齐状。所述凸部 21与凸部21的间距为1-5謹。据此,当该振动盘本体10振动运送并筛选薄小的软性物或0形环时,令该薄小的 软性物或0形环与该内部底面12、螺旋路径13及内环周侧壁14的接触面积由整面接触 减少为点或线接触,得大幅防止该振动盘本体10因静电所产生胶态阻滞力,并赋予很薄且 面积甚小的软性物或0形环得以顺畅无误地运送及作筛选作业。如图4-6所示,其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其中该凹凸网状面20A的凹部22A 是由多条互呈预定角度交错切割呈线形的凹槽状,如图6所示,该振动盘本体IOA的内部 底面12A、螺旋路径1 3A及内环周侧壁14A是分别布设有多条互呈预定角度交错切割呈 线形的凹槽状的凹凸网状面20A,该凹凸网状面20A是包含有复数个互呈交错密布的凹部 22A构成,所述凹部22A的其余邻边部份形成凸部21A,其中各复数凸部21A在一单面中 是互呈平整切齐状。所述凸部21A与凸部21A的间距为l-5mm。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振动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振动盘包括一振动盘本体,该振动盘本体内部具有一 设置有驱动源的底面,以及一由该底面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该螺旋路径侧边垂直 连设一个以上的内环周侧壁;所述的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分别布设有凹凸网状面, 该凹凸网状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盘结构,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凸网状面是由复数凹部呈蜂 窝状密布形态排列,而该凹部的其余邻边部份形成凸部,其中各复数凸部在一单面中是互 呈平整切齐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盘结构,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凸网状面的凹部是由多条互 呈预定角度交错切割呈线形的凹槽状,而该凹部的其余邻边部份形成凸部,其中各复数凸 部在一单面中是互呈平整切齐状。4.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振动盘结构,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与凸部的间距为l_5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振动盘结构,该振动盘包括一振动盘本体,该振动盘本体内部具有一设置有驱动源的底面,以及一由该底面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该螺旋路径侧边垂直连设一个以上的内环周侧壁;所述的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分别布设有凹凸网状面,该凹凸网状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独特设计,令该薄小的软性物或O形环与该内部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的接触面积由整面接触减少为点或线接触,得大幅防止该振动盘本体因静电所产生胶态阻滞力,并赋予很薄且面积甚小的软性物或O形环得以顺畅无误地运送及作筛选作业。文档编号B65G27/02GK201882560SQ20102057481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1日专利技术者张淑茗 申请人:张淑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振动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振动盘包括一振动盘本体,该振动盘本体内部具有一设置有驱动源的底面,以及一由该底面呈螺状朝上延伸的螺旋路径,该螺旋路径侧边垂直连设一个以上的内环周侧壁;所述的底面、螺旋路径及内环周侧壁分别布设有凹凸网状面,该凹凸网状面是包含有复数个凹部及凸部并互呈交错密布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淑茗,
申请(专利权)人:张淑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