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7567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如此设置,可使得转接器结构稳定且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电路板的转接器。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5年11月25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似903M号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该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以及用以收容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的塑胶外壳。所述塑胶外壳包括顶壁、与顶壁上下对应的底壁,连接底壁与顶壁的两个侧壁,以及位于外壳后端连接侧壁与顶壁和底壁的后壁。所述塑胶外壳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顶壁、底壁与两个侧壁之间的收容腔以及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侧壁上的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延伸出所述限位孔以与外界电子装置相对接。然而,所述塑胶外壳罩在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的外侧使得转接器的整体厚度增加,进而使得整个转接器的体积较大,不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转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体积较小的转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中,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转接器通过将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之间,所述转接器通过设置固持片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扣持在一起,使得本技术转接器结构稳固,从而在转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拔出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方向因被固持片固持,进而使得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稳定连接,延长了转接器的使用寿命;且通过固持片直接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扣持在一起可使得转接器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转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转接器的后视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转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的进一步分解图。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分解图。图6为图4的进一步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转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转接器100包括电路板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1上的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2、用以固定电路板1的绝缘块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3和绝缘块5之间的固持片4。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3设有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插接的第一对接口 35,所述第一连接器3沿第一连接器3的插接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一连接器3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用以固持第一导电端子 31的第一绝缘本体32以及收容第一绝缘本体32的第一遮蔽壳体3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设有第一基座321及自第一基座321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舌板322。所述第一基座321 还设有上顶面3211、下底面3213以及连接上顶面3211与下底面3213的两侧面3212、自上顶面3211向上突出的一对第一凸块3214、自两个侧面3212凹陷的两个凹槽3215以及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贯穿第一基座321的第一通孔324。所述舌板322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收容槽323,所述收容槽323与所述第一通孔3M沿第一绝缘本体 32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座321还设有位于第一基座321后端的第一安装面3217、及自第一安装面3217中间位置处凹陷形成以收容电路板1的收容空间3218。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第一固定部312、自第一固定部312 —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13以及自第一固定部312另一端水平延伸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23内的第一接触部311。所述第一固定部312设有若干用以将第一导电端子31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倒刺3121。所述第一焊接部313向下垂直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设有第一底壁331、自第一底壁331两侧向上竖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侧壁332、连接两个第一侧壁332的第一顶壁333、由第一底壁331以及由第一顶壁333与两个第一侧壁332所围设形成的第一对接收容腔34。所述两个侧壁332上分别设有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延伸的一对抵持臂334,所述抵持臂334向前抵持于所述第一基座321上的凹槽3215内以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向后移动。所述第一顶壁333后方设置有一个上下贯穿的第一限位槽335以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进行定位。所述第一顶壁333与第一底壁331在靠近第一对接口 35处设有若干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突出的凸点336,所述凸点336用以将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固定于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电路板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所述绝缘块5 之间。所述电路板1设有上表面16及与上表面16相互对应的下表面17。所述电路板1还设有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32宽度方向排列为一排的第一安装部11、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 32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安装部12、以及分别一一对应相互连接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的电性导通路径10。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均为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分别排列为一排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11所在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所在排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二安装部1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的后方。所述电路板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位于第二安装部12两侧的两个穿孔14。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块5大致为长方体。所述绝缘块5设有前端面 51、与前端面51相对应的后端面52、连接前端面51与后端面52的两个侧壁55以及连接两个侧壁55的顶壁53与底壁M。所述绝缘块5还设有自前端面51向后端面52水平凹陷的开口 50,所述电路板1的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所述开口 50内。所述顶壁53与底壁M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1的夹持壁Ml。所述夹持壁541分别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顶壁53上的夹持壁541与底壁M上的夹持壁541之间形成用以收容电路板1的插槽56。所述插槽56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连通以使电路板1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安装入插槽56内。所述顶壁53在靠近两个侧壁阳处分别设有一个向上突出的卡持块531以及上下贯穿顶壁53中部的限位孔57。所述限位孔57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连通、并沿上下方向与所述插槽56相连通。所述电路板1的第二安装部12沿上下方向与所述限位孔57相对齐。所述两个侧壁55 设有分别向外突出的凸块阳1。组装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穿过开口 50以定位于所述限位孔57内,所述第一安装面3217与所述前端面51相对接。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令杰胡金奎朱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