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管及光源。一种导光管包括:所述导光管的至少一端为入光面,沿管壁的一侧为出光面,在所述导光管内部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侧具有全反射面,所述出光面上分布有近光源处出光率小于远光源处出光率的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导光管的出光面处设置出光率不均一的凸起分布,对出光面处的光进行控制,使近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与远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大致相同,改善了导光管出光的均匀性。采用该导光管的光源中,其聚光面的优化设计极大减小光线因在导光管中多次反射而带来的损耗。再则,由于采用的点光源在导光管的一侧或两侧,光源处的散热问题就变得很容易解决。(*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管及光源。
技术介绍
导光管用于传导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引至预定位置或转换 成特定形状的次光源,例如将点光源转换为线状光源等,常用于各类照明器件。导光管可以为一实心管,其成型材料具有一定的折射率,以实现光在导光管内的 反射或折射。现有技术中的导光管以图1所示为例,导光管的两端为入光面11、12,沿管壁 的一侧具有出光面13,与出光面相对的是导光管的底面,位于导光管内部的底面处设置有 挡光板14,挡光板14用于使从入光面11、12射入到挡光板14上的光产生漫反射,从而破坏 导光管内的全反射条件,进而使光线从出光面13射出。然而该结构的导光管光线从两端的 入光面入射,部分光经挡光板14无差异的漫反射后从出光面13射出的光均勻性比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管及光源,能够改善出光的均勻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光管,所述导光管的至少一端为入光面,沿管壁的一侧为出光面,在所述导 光管内部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侧具有全反射面,所述出光面上分布有近光源处出光率 小于远光源处出光率的凸起。进一步,所述出光面上自近光源处至远光源处具有N个凸起,自近光源处起第X个 凸起的出光率为1/(N-X+1),其中N为自然数且大于等于2,X为自然数且小于等于N。进一步,所述凸起在近光源处的长度小于在远光源处的长度,和/或所述凸起在 近光源处的角度小于在远光源处的角度。进一步,所述凸起连续分布在所述出光面上。进一步,所述导光管的横截面为下列形状之一圆形、半圆形、正方形、矩形。一种光源,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管。进一步,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管至少一端处的光源和聚光面,所述聚光面的开口 朝向所述导光管的一端且包围所述光源。进一步,所述聚光面的曲面为抛物面。进一步,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本技术通过在导光管的出光面处设置出光率不均一的凸起分布,对出光面处 的光进行控制,使近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与远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大致相同,从而改善了 导光管出光的均勻性。采用该导光管的光源中,其聚光面的优化设计,使得进入导光管的光 经过一次散射即可发出导光管,极大减小光线因在导光管中多次反射而带来的损耗。再则, 由于采用的点光源在导光管的一侧或两侧,光源处的散热问题就变得很容易解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新 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 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 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 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 间尺寸。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采用挡光板结构的导光管中,光线在入光面11、12入射 后,一部分光入射到近光源处,也即靠近入光面11、12处,由于不满足导光管的全反射条件 会直接经出光面13射出,另一部分光入射到远光源处,也即远离入光面11、12处,由于满足 导光管的全反射条件,而被反射至挡光板14处,经挡光板14无差异的均勻的漫反射后,在 出光面13大致均勻的射出,然而,该部分光与在近光源处直接经出光面13射出的光综合衡 量后可知,近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显然大于远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所以,该结构的导光管 存在出光均勻性较差的问题,而且,导光管越长,该问题越明显。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管,通过在导光管的出光面处设置出光率不 均一的凸起分布,对出光面处的光进行控制,使近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与远光源处射出的 光通量大致相同,从而改善了导光管出光的均勻性。其中,该出光面上的凸起分布使得在近 光源处的出光率小于在远光源处的出光率。下面分别以单侧入光和两侧入光为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参见图2,为本技术一种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导光管为单侧入光,该导光管的一端为入光面21,光线从入光面21 入射至导光管内,与入光面21相对的为导光管的另一端端面M,靠近入光面21处为靠近光 源处即近光源处,靠近端面M处为远离光源处即远光源处;导光管沿管壁的一侧为出光 面22 ;位于导光管内部,与该出光面22相对的一侧为全反面23,该全反面23可以是镀上的 全反膜或贴上的反光纸等。4出光面22上分布有凸起221,使得近光源处出的光率小于远光源处的出光率。当 光从入光面21入射后,一部分光入射到出光面22,出光面22上分布的凸起221打破导光管 内的全反射条件,光线直接由出光面22射出,另一部分光入射到全反面23上,然后反射至 出光面22,再经出光面22射出。来自光源的光经入光面21入射后,到达近光源处(也即靠 近入光面21处)的光的光通量大于到达远光源处(也即靠近导光管另一端面M处)的光 的光通量,通过使近光源处出的光率小于远光源处的出光率补偿了入射光在近、远光源处 的光通量差异,使得最终从出光面22射出的光在近光源处和远光源处的光通量大致相同, 从而实现了出光面22处的出光均勻性。在实现出光面22上近光源处出的光率小于远光源处的出光率的过程中,具体的, 可以在出光面22上自近光源处至远光源处设置N个凸起,自近光源处起,第X个凸起的出 光率为1/(N_X+1),其中N为自然数且大于等于2,X为自然数且小于等于N。例如,自入光 面21至端面M包含10个凸起,则自入光面21起,第一个凸起的出光率为1/10,第二个凸 起的出光率为1/9,......第10个凸起的出光率为1。各凸起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只要实现上述出光率即可,前述出光率 可以通过控制凸起的分布或尺寸、形状等参数实现,例如,可以设置在近光源处凸起的长度 小于在远光源处凸起的长度,和/或凸起在近光源处的角度小于在远光源处的角度,其中, 该长度为沿导光管管壁方向的长度,角度为凸起的侧壁与管壁之间的夹角。本技术通过在出光面上分布凸起,并通过设置凸起使近光源处的出光率小于 远光源处的出光率,实现了近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与远光源处射出的光通量大致相同,从 而改善了导光管出光的均勻性,而且又达到了防眩光的目的,不用再对出光面进行二次处 理避免了导光管出光效率的降低。参见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导光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导光管为双侧入光,即两个端面均为入光 面,光源在靠近入光面31、32处,光线从入光面31、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管的至少一端为入光面,沿管壁的一侧为出光面,在所述导光管内部且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侧具有全反射面,所述出光面上分布有近光源处出光率小于远光源处出光率的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孙港,姜熠,
申请(专利权)人:英飞特光电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