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5554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分离器,包括壳体、换热器以及分离器,所述换热器位于壳体内腔上部,所述分离器位于壳体内腔下部,所述分离器包括叶片式分离内件,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覆盖于整个冷凝液面上方,所述换热器的热介质流体出口管穿过所述叶片分离内件,插入到所述冷凝液内。该换热分离器的设计可有效地减少气体流通阻力,并可满足处理大气流量的需要,可以在实现气体流体换热降温的同时,分离出其冷凝液及原料气中含有的固体杂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可大幅度地降低设备制造和运行成本,简化生产操作流程。(*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分离器,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 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其它需要换热分离工艺领域的换热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气体换热降温的场合,当温度低于气体的露 点时就会出现冷凝液。为了后续生产的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将气体和冷凝液进行分离,一般 情况下整个过程是分别通过换热器和分离器来分步实现的。其中换热器和分离器是独立的 两套设备,通过工艺流程连接起来进行使用,分别发挥各自的功能。这会导致设备占用场地 面积大,连接管线复杂,增加结构负荷,安装工作量大,并且不同功能的设备分别进行调试 运行和管理时会增加工作难度。针对上述换热器和分离器相分离的设备存在的缺陷,在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 将换热和分离两种功能集于一体的换热分离器,可以实现换热与分离一体化功能,目前这 种设备的结构很多,但是现有的设备或者是内部结构复杂,或者是处理原料气的通量有限, 例如专利号为ZL200720103922. 0的技术专利所示的结构。由于换热器与分离器之间 是非直通连接,处理大通量的原料气时,连接会造成内部气体流通阻力大,并且,在换热前 后温差大的情况下,用于进行内部冷凝的换热器可能会产生位移应力,从而使设备受力加 速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集换热和分离功能于一体的换热 分离器,该换热分离器结构简单、合理,能够处理大气流量的原料。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分离器,包括壳体、换热器以及分离器,所述换热器位 于壳体内腔上部,所述分离器位于壳体内腔下部,所述分离器包括叶片式分离内件,所述叶 片式分离内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覆盖于整个冷凝液面上方,所述换热器的热介质流体 出口管穿过所述叶片分离内件,插入到所述冷凝液内。本技术的优点为1.集换热与分离功能于一体,与分别采用换热器和分离器相比,体积减小,占地面 积减小,省去两设备之间相连管线,降低了设备制造及运行成本,简化了生产操作程序。2.流体在流动时阻力小。3.适合于大温差的气体流体换热降温。4.适合于产生大液相冷凝量的生产。5.适合于大气相量的生产。6.可处理含有固体物料的气相流体。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换热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A-3B为本技术换热分离器中叶片式分离内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支撑架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热介质流体入口 ;2-冷介质流体出口 ;3-换热器;4-膨胀节;5-分离器;6_冷 凝液出口 ;7-热介质气相流体出口 ;8-冷介质流体入口 ;9-壳体;11-热介质流体出管; 12-隔板;13-叶片;131-连接部;50-支撑架;51-套管;52-辐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分离器,该换热分离器包括壳 体9、换热器3、分离器5,换热器3所在的区域称为换热区,分离器5所在的区域称为分离 区。所述换热器3固定于所述壳体9内腔上部,其具有热介质流体通道和冷介质流体 通道,热介质流体通道包括多个相互分离的流体子通道,如图1所示的多个细管,所述多个 流体子通道的入口与位于壳体顶部的热介质流体入口 1相连通,所述多个流体子通道的出 口与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相连通。其中,所述换热器3中的流体子通道可以为板式结构或管式结构,也就是说,所述 换热器3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或单管程的管式换热器,热介质流体入口 1凸出设于壳体9顶 部,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位于整体换热器的下部,所述热介质流体出口管为直通式结构而 冷介质流体入口 8与冷介质流体出口 2分别凸出于壳体9两个相对侧面的下部和上部,冷 介质流体通道包括壳体9和与所述壳体9固定的隔板12。如图1所示,所述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与所述隔板12固定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所 述隔板12和分离器5中的叶片分离内件,插入到所述冷凝液内。其中,隔板12的作用之一 是作为冷介质流体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换热区和分离区的隔离,从而将换热功能和 分离功能分割开,阻止冷介质流体流入到分离区,分离出来的气相流体流入到换热区。作用 之二是用于支撑和固定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在所述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穿出所述隔板12前的位置设置有可伸缩的膨胀节4, 如图1所示。由于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所走的介质温度是不相同的(冷、热介质),热涨所 产生的伸长量也是有区别的,与热介质流体通道相连的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将向下伸长, 而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需要固定,如本实施例所示,固定在隔板12上,如果没有该膨胀节 4,则热介质流体通道产生的过多的伸长量无法释放,则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应力,这将对换 热器产生破坏的作用。而通过该膨胀节4,能很好地释放该位移应力。所述分离器5为重力分离器,位于壳体9内腔下部,所述分离器5包括一组叶片 式分离内件,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固定在壳体9上,覆盖于整个冷凝液面上方,如图1所示。 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包括多个倾斜放置的叶片13,相邻两个叶片13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整体分离器5上设有一上下惯通的通孔,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从隔板12穿出后经过该通孔,热介质流体出口管11的末端经过分离器5,插入冷凝液下。关于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如图1所示,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为一组,且为直板 式,其局部放大图如图3A所示,叶片式分离内件包括叶片13和用于固定叶片和壳体的连接 部131,所述叶片13为一直板式,其横截面为一菱形或矩形。所述叶片13的横截面也可以 为波纹式,如图3B所示。当然,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也可以是多组,顺序设置成一层,或者是分成上下多层 设置。另外,在本技术中,叶片分离内件的叶片的形状及相互之间的空隙可以根据具体 应用作适当的调整。另外,在每个叶片上、面对冷凝液面的那一表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导液槽,用于输 导冷凝在叶片上的液体。热介质流体的出口管11的另一端进入分离器5,穿过叶片式分离内件13,插入到 冷凝液面下。经过换热的夹带有气相、液相和固相的流体通过热介质流体的出口管11伸入 到冷凝液面下,固相的杂质等颗粒由于比重的差异,沉降到冷凝液的底部,气相流体会以气 泡的形式浮出液面,从而进入冷凝液上的气相区,这样就实现了气、液、固的三相初步分离。当气相流体以气泡的形式浮出液面时,向上运动,从叶片式分离内件13之间的间 隙通过时,所述气相流体中含有的小液滴被叶片挡住,在叶片上的导液槽凝聚,当凝聚成大 液滴时,依靠液滴的自重,使其滴入下部的冷凝液中。由于分离器5内的叶片式分离内件13 呈整体 覆盖式结构,因而在换热时能够减少含液滴气体的逃逸,并有效增加了分离面积。当气相流体以气泡的形式浮出液面时,由于气泡越小,携带的液体就越少,因此,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热介质流体的出口管11伸入到冷凝液面下的一端,即末 端为呈锯齿状,如图2所示,所述锯齿角度α为30° 90°或45° 75°或60°,易于产 生较小的气泡,并利于气相流体的均勻扩散。分离后的气相流体在位于壳体9下部侧面凸起的热介质气相流体出口 7中流出, 冷凝液自位于壳体9正下方凸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分离器,包括壳体、换热器以及分离器,所述换热器位于壳体内腔上部,所述分离器位于壳体内腔下部,所述分离器包括叶片式分离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式分离内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覆盖于整个冷凝液面上方,所述换热器的热介质流体出口管穿过所述叶片分离内件,插入到所述冷凝液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旺马林玉邵华鑫曹立仁余晓忠白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