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节水型水龙头,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控水阀门,控水阀门包括相配装的阀体和阀体盖,在阀体内制有与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水室和与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水室,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由固定在阀体内的过水板相分隔;在过水板上制有连通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的第一过水孔,在第一过水孔内装配有用于密封第一过水孔的过水芯和过水芯弹簧,过水芯与能上下运动的推杆对应配合;第一水室的侧壁制有至少一个与第二水室连通的泄水孔,在第一水室内滑动设置有用于密封泄水孔的活动阀组件以及与活动阀组件相配装的活动阀弹簧;活动阀组件将第一水室分隔成第三水室和第四水室,第三水室和第四水室通过活动阀组件内的活动阀水孔相连通。(*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水龙头,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自动开启和关闭的节水 型水龙头。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自动水龙头都是采用分体式结构。由水龙头,控制箱等构成,也有一 些是采用电磁阀功能达到控制开、关水的目地等等。如专利技术自动水龙头,专利申请号200910095278.0公开了一种自动水龙 头,该水龙头具有本体,本体内设有电子感应装置,电磁阀座,电磁阀,电磁阀座的水路通过 管路与本体中的水路连通,电磁阀与电子感应装置电连接。电磁阀是通过下端电连接装置 和上端电连接装置与电子感应装置电连接,下端电连接装置与电磁阀固定连接,所述上端 电连接装置与本体固定连接。现有技术中的自动水龙头产品不仅安装麻烦,而且价格昂贵、寿命短、安全也有隐 患,而且这些自动水龙头的节水功能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安装方便 快捷,价格低廉,节水效果理想,使用稳定的利用机械传动机构实现自动供水关水目地的节 水型水龙头。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节水型水龙头,包括壳体和 设置在壳体内的控水阀门,控水阀门包括相配装的阀体和阀体盖,在阀体内制有与进水口 相连通的第一水室和与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水室,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由固定在阀体内的 过水板相分隔;在过水板上制有连通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的第一过水孔,在第一过水孔内 装配有用于密封第一过水孔的过水芯和过水芯弹簧,过水芯与能上下运动的推杆对应配 合;第一水室的侧壁制有至少一个与第二水室连通的泄水孔,在第一水室内滑动设置有用 于密封泄水孔的活动阀组件以及与活动阀组件相配装的活动阀弹簧;活动阀组件将第一水 室分隔成第三水室和第四水室,第三水室和第四水室通过活动阀组件内的活动阀水孔相连通。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上述的阀体盖设置有滑孔,推杆滑动设置在滑孔内,推杆外端与驱动机构相配合 连接。上述的阀体盖内设置有防止滑孔漏水的密封圈。上述的密封圈紧贴阀体盖的内表面,推杆内端通过密封圈与过水芯相配合。上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盒和齿条,电机通过齿轮盒内的齿轮组带动齿条 作往复运动,在齿条的一端制有斜面部,推杆外端与齿条的斜面部相配合。上述的过水芯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一过水孔内的杆部和与过水芯弹簧相配合的底座,杆部制有过水槽,在底座上固定设置有与过水板内壁相配合的过水密封圈。上述的第一水室为柱形腔,第一水室侧壁的泄水孔为二至四个。上述的过水板制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水孔,水流由第一水室经第一过水孔流出,再 由第二过水孔流入第二水室。上述的活动阀弹簧与活动阀组件的上端面相配合,活动阀组件在上限位打开泄水 孔,活动阀组件在下限位密封泄水孔。上述的壳体的进水口配装有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节水型水龙头结构简单、易安装、不用拆卸现安装 好的水龙头。节水型水龙头全部采用机械传动机构完成动作、损耗小、不易损坏。通过控制 出水孔的大小达到节水目地。自动供水和节水很好的融入一体,可应用于各种需要供水节 水的公共场合,如各种间歇式喷酒、灌溉场合,各种需要自动供水节水的工业,农业,日常等 生活领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组装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A-A向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B-B向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C-C向剖面图;图6是图5的第一过水孔局部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接头1、壳体2、齿轮盒3、电机4、齿轮组5、推杆6、弹簧挡板7、 活动阀弹簧8、活动阀组件9、活动阀水孔9a、阀体10、阀体盖11、密封圈12、过水板13、第一 过水孔13a、第二过水孔13b、过水芯15、杆部15a、底座15b、过水槽15c、过水密封圈15d、过 水芯弹簧16、壳体盖17、起泡器组件18、第一水室19、泄水孔19a、第三水室19b、第四水室 19c、第二水室20、齿条21、斜面部21a。本技术的节水型水龙头,包括相配装的壳体2和壳体盖17,在壳体2内设置控 水阀门。控水阀门包括相配装的阀体10和阀体盖11,在阀体10内制有与进水口相连通的 第一水室19和与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水室20,第一水室19和第二水室20由固定在阀体10 内的过水板13相分隔。在过水板13上制有连通第一水室19和第二水室20的第一过水孔 13a,在第一过水孔13a内装配有用于密封第一过水孔13a的过水芯15和过水芯弹簧16,过 水芯15与能上下运动的推杆6对应配合。第一水室19的侧壁制有至少一个与第二水室20 连通的泄水孔19a,在第一水室19内滑动设置有用于密封泄水孔19a的活动阀组件9以及 与活动阀组件9相配装的活动阀弹簧8。活动阀组件9将第一水室19分隔成第三水室19b 和第四水室19c,第三水室19b和第四水室19c通过活动阀组件9内的活动阀水孔9a相连ο阀体盖11设置有滑孔,推杆6滑动设置在滑孔内,推杆6外端与驱动机构相配合 连接。通过驱动机构的推动,可使推杆6在滑孔内上下滑动,同时带动过水芯15在第一过 水孔13a内上下滑动。在阀体盖11内设置有防止滑孔漏水的密封圈12,防止推杆6运动时,水从滑孔内 泄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密封圈12紧贴阀体盖11的内表面,推杆6内端通过密 封圈12与过水芯15相配合。密封圈12既不会影响推杆6的上下运动,又可有效防止漏水。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电机4、齿轮盒3和齿条21,电机4通过齿轮盒3内的 齿轮组5带动齿条21作往复运动,在齿条21的一端制有斜面部21a,推杆6外端与齿条21 的斜面部21a相配合。当齿条21运动时,斜面部21a便可驱动推杆6上下运动。驱动推杆 6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并不局限于此,现有技术中任何可作往复运动的动力机构都可实现 推杆6的上下运动。过水芯15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一过水孔13a内的杆部1 和与过水芯弹簧16相配 合的底座15b,杆部1 制有过水槽15c,在底座1 上固定设置有与过水板13内壁相配合 的过水密封圈15d。过水芯15受到推杆6作用向下运动后,过水密封圈15d便与过水板13 内壁脱离,水从杆部1 的过水槽15c流出。推杆6向上运动后,过水芯15的底座1 受到 过水芯弹簧16的弹力作用,过水密封圈15d便与过水板13内壁紧贴,密封第一过水孔13a。在过水板13上制有至少一个第二过水孔13b,水流由第一水室19经第一过水孔 13a流出,再由第二过水孔1 流入第二水室20。第一水室19为柱形腔,第一水室19侧壁的泄水孔19a为二至四个。活动阀弹簧 8与活动阀组件9的上端面相配合,活动阀组件9在上限位时打开泄水孔19a,活动阀组件 9在下限位时便密封住泄水孔19a。在壳体2的进水口配装有接头1,接头1可与现有的水龙头相接。当推杆6位于 上限位时,过水芯15也位于上限位,过水密封圈15d密封第一过水孔13a。水通过上接头1 流入第一水室19,由于第一水室19被活动阀分成了第三水室19b和第四水室19c,当水流 到第三水室19b中,再通过活动阀组件9的活动阀水孔9a流入第四水室19c中。由于第一 过水孔13a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节水型水龙头,包括壳体(2)和设置在壳体(2)内的控水阀门,其特征是:所述的控水阀门包括相配装的阀体(10)和阀体盖(11),在阀体(10)内制有与进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水室(19)和与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二水室(20),第一水室(19)和第二水室(20)由固定在阀体(10)内的过水板(13)相分隔;在过水板(13)上制有连通第一水室(19)和第二水室(20)的第一过水孔(13a),在第一过水孔(13a)内装配有用于密封第一过水孔(13a)的过水芯(15)和过水芯弹簧(16),所述的过水芯(15)与能上下运动的推杆(6)对应配合;第一水室(19)的侧壁制有至少一个与第二水室(20)连通的泄水孔(19a),在第一水室(19)内滑动设置有用于密封泄水孔(19a)的活动阀组件(9)以及与活动阀组件(9)相配装的活动阀弹簧(8);所述的活动阀组件(9)将第一水室(19)分隔成第三水室(19b)和第四水室(19c),第三水室(19b)和第四水室(19c)通过活动阀组件(9)内的活动阀水孔(9a)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海桥,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心雨洁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