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厢底板中部举升双侧卸料的自卸车,包括底板纵梁,位于底板纵梁左右两侧的左活动底板和右活动底板以及左盖板和右盖板,和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可自由伸缩进行举升运动的顶杆,所述举升机构固定于副车架上并位于底板纵梁的正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固定有沿左右横向设置的横梁,所述左活动底板的左侧和所述右活动底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相铰接,所述左盖板的右侧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且所述左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左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右盖板的左侧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且所述右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右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举升机构的顶杆顶端与底板纵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自卸车还包括装卸机构,所述装卸机构包括一组或多组沿纵向排列呈型分布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支臂位于底板纵梁的正下方且支臂的上端固定在底板纵梁的下侧面,所述左侧臂的左端与左活动底板的右侧相铰接,所述右侧臂的右端与右活动底板的左侧相铰接,每组中的所述支臂的下端、左侧臂的右端和右侧臂的左端铰接相连;一种结构简单、耐用、省力的自卸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货运车辆范畴,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底板中部举升双侧卸料的自卸车。
技术介绍
自卸车作为货物运输工作,由于其卸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被广泛地应用。但现 有技术中的自卸车的装卸机构的结构复杂、容易磨损、且卸货所需动力较大,导致提高了自 卸车的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耐用、省力的自卸车。技术方案一种车厢底板中部举升双侧卸料的自卸车,包括底板纵梁,位于底板纵梁左右两 侧的左活动底板和右活动底板以及左盖板和右盖板,和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可自 由伸缩进行举升运动的顶杆,所述举升机构固定于副车架上并位于底板纵梁的正下方,其 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固定有沿左右横向设置的横梁,所述左活动底板的左侧和所述右 活动底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相铰接,所述左盖板的右侧与所述底板纵梁铰 接且所述左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左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右盖板的左侧与所述底 板纵梁铰接且所述右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右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举升机构的顶 杆顶端与底板纵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自卸车还包括装卸机构,所述装卸机构包括一 组或多组沿纵向排列呈V型分布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支臂位于底板纵梁的 正下方且支臂的上端固定在底板纵梁的下侧面,所述左侧臂的左端与左活动底板的右侧相 铰接,所述右侧臂的右端与右活动底板的左侧相铰接,每组中的所述支臂的下端、左侧臂的 右端和右侧臂的左端铰接相连。所述左盖板和所述右盖板为高强度钢板材料。所述举升机构的数量为一,且位于底板纵梁的中心位置或中心位置附近。所述装卸机构为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每套支臂、左侧臂和 右侧臂结构为所述一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 结构沿纵向对称位于所述举升机构的两侧。所述装卸机构为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 结构为相邻的两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两组中的所述两个左侧臂之间固定有左连 接板,两组中的所述两个右侧臂之间固定有右连接板,两组中的所述两个支臂的下端、两个 左侧臂的右端和两个右侧臂的左端通过同一销轴铰接。所述装卸机构为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每套支臂、左侧臂和 右侧臂结构为所述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 结构沿纵向对称位于所述举升机构的两侧。所述横梁为一根横梁或沿纵向间隔分布的多根横梁,每个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活动底板的左侧和所述右活动底板的右侧相铰接。所述举升机构为多级油缸。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厢底板中部举升双侧卸料的自卸车,该自卸车的装卸机构为 一组或多组沿纵向排列呈N/型分布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支臂位于底板纵梁 的正下方且支臂的上端固定在底板纵梁的下侧面,所述左侧臂的左端与左活动底板的右侧 相铰接,所述右侧臂的右端与右活动底板的左侧相铰接,每组中所述支臂的下端、左侧臂的 右端和右侧臂的左端铰接相连,该装卸机构的结构简单、耐用,卸货时,举升机构举升底板 纵梁,底板纵梁通过支臂上端带动支臂向上运动,与支臂下端相铰接的左侧臂的右端和右 侧臂的左端同时被带动向上运动,左右侧臂向上运动的同时分别向左右张开来推动左、右 活动底板向左右旋转进而形成左右倾斜面,由于左、右活动底板是被左、右侧臂推开的,该 推力在沿垂直于活动底板方向上的分力要远远大于现有技术中拉动活动底板的拉力在沿 垂直于活动底板方向上的分力,所以施加一个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拉力值的推力即可推 动活动底板(旋转)倾斜进而卸货,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拉动活动底板的技术方法,本 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更加的省力,进而降低了使用成本。左、右盖板选用高强度钢板材料,其原因在于,高强度钢板耐磨损,不易变形,卸货 时能够承受位于底板纵梁附近货物的一定的压力。当自卸车的载重量不大时,设置一个举升机构即可,为了使整车受力均勻防止左、 右活动底板前翘或后翘以及左、右活动底板变形,优选地,举升机构设置在底板纵梁的中心 位置或中心位置附近。装卸机构为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每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 构为一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沿纵向对称位 于所述举升机构的两侧。这种结构的自卸车在卸货时,底板纵梁对对称布置的每组中的支 臂的向上的带动力相等,进而保证了左、右活动底板的对称受力点所受的推力相等,因此卸 载同样重量货物时需要更小的推动力,还能防止左、右活动底板的受力点的受力不均衡、即 过大或过小,而导致的左、右活动底板变形。装卸机构为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 为相邻的两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两组中的两个左侧臂之间固定有左连接板,两组 中的两个右侧臂之间固定有右连接板,两组中的两个支臂的下端、两个左侧臂的右端和两 个右侧臂的左端通过同一销轴铰接。将两组相邻结构固定连接成一对支臂、左侧臂和右侧 臂结构,能够增加装卸机构的强度,适用于较大载重量的自卸车或延长装卸机构的使用寿 命。优选地,装卸机构为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每套结构包括一对支 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两套或多套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沿纵向对称位于所述 举升机构的两侧。这种结构兼具了上述两种装卸机构的优点这种结构的自卸车在卸货时, 活动底板受力均衡,省力的同时,装卸机构中的每套结构强度都得到提高,能够卸载更重的 货物。根据自卸车的长度,横梁可以为一根横梁或沿纵向间隔分布的多根横梁,设置多 根横梁时,左、右活动底板可以沿纵向与多根横梁有多个铰接点,利于卸货。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自卸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主视图;图2为图1中卸货状态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图中各标号示例如下1-车厢,2-车厢左、右边板,3-横梁,41-左活动底板,42-右活动底板,51-左盖 板,52-右盖板,6-油缸,61-顶杆,7-底板纵梁,8-左侧臂,9-右侧臂,10-支臂,11-副车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 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图1和图2为本专利技术自卸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3为其侧视图,如图所 示,本专利技术的自卸车包括有车厢1,车厢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车厢左、右边板2,车厢左、右边 板2的顶端分别与位于其上方的车厢框架或侧板相铰接使得左、右边板2可以向外侧开启, 进而货物可通过左、右边板2从车厢1的左、右两侧卸出。自卸车还包括有左活动底板41、 右活动底板42、左盖板51、右盖板52、底板纵梁7和横梁3 ;其中增置的横梁3沿左右横向 固定在副车架11上,本实施例中横梁3为间隔设置的3根横梁,也可以根据自卸车的纵向 长度选择合适数量的横梁,比如1根、2根、4根、5根等;其中,底板纵梁7沿车辆的纵向设 置,左活动底板41和右活动底板42对称地位于底板纵梁7的左右两侧,左盖板51和右盖板 52对称地位于底板纵梁7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举升机构为多级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厢底板中部举升双侧卸料的自卸车,包括底板纵梁,位于底板纵梁左右两侧的左活动底板和右活动底板以及左盖板和右盖板,和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可自由伸缩进行举升运动的顶杆,所述举升机构固定于副车架上并位于底板纵梁的正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固定有沿左右横向设置的横梁,所述左活动底板的左侧和所述右活动底板的右侧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左右两侧相铰接,所述左盖板的右侧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且所述左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左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右盖板的左侧与所述底板纵梁铰接且所述右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右活动底板的上表面相搭接,所述举升机构的顶杆顶端与底板纵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自卸车还包括装卸机构,所述装卸机构包括一组或多组沿纵向排列呈型分布的支臂、左侧臂和右侧臂结构,所述支臂位于底板纵梁的正下方且支臂的上端固定在底板纵梁的下侧面,所述左侧臂的左端与左活动底板的右侧相铰接,所述右侧臂的右端与右活动底板的左侧相铰接,每组中的所述支臂的下端、左侧臂的右端和右侧臂的左端铰接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展路,赵岩,
申请(专利权)人:孙景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