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649772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网系统,包括多条单向行驶车道,两条相互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间的交叉方式为立体交叉。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路网系统采用立体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为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因此,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应用于城市交通时,可以避免平面交叉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交叉的路网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土地高强度开发和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共识的城市通病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当今,大、中城市交通拥挤,疏导车辆流通是各国道路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十字路口交通的疏导是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目前,城市区域一般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网,道路等级包括主次干路和支路。主干路间距在1. 5 2公里,次干路间距在500 900米,支路间距在150 300米。主干路与主干路的交叉处,根据具体交通需求可以选择采用简易立交,也可以选择采用平面交叉,其余等级道路的交叉处均采用平面交叉。这样,整个区域的道路总数共有20条左右,同时有十几个到几十个需要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处。如果上述区域是常规的城市居住区或办公区,则此类方格网状城市道路网一般能够承载和适应区域的交通需求;但如果这些区域是高强度开发的商务办公区域(例如开发容积率在3以上、工作岗位在每平方公里8万岗位以上),则此类方格网状城市道路网因受大量平面交叉处通行能力的制约,便不能满足高强度开发产生的交通需求了,表现为交通拥堵、停车频繁、车辆排队距离长、行程时间长、交通效率低、服务水平低。因此,对于这些高强度开发的商务办公区域,需要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道路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路网系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车流量较大的区域使得车流通行顺畅。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包括多条单向行驶车道,两条相互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间的交叉方式为立体交叉。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条相互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通过匝道连接。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单向行驶车道间的交叉处,匝道至少为两条,其中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第一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转向为第二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另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第二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转向为第一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由于本技术提供的路网系统采用立体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而且通过匝道连接使得相互交叉的两条单向行驶车道实现互通,为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因此,将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应用于城市交通时,便可以避免平面交叉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更适用于城市交通,本技术所说的单向行驶车道可包括横向行驶车道和纵向行驶车道两种,横向行驶车道相互平行,纵向行驶车道相互平行。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横向行驶车道和纵向行驶车道相互垂直。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横向行驶车道在空间上位于相同的层面,纵向行驶车道在空间上位于相同的层面。横向行驶车道和纵向行驶车道可以都位于地面层,交叉处采用立体交叉的方式,如地道和高架桥;横向行驶车道和纵向行驶车道在空间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层面,比如横向行驶车道和纵向行驶车道中的一种位于地面层,另一种位于地上层或地下层,优选位于地上层。一般说来,相互平行的单向行驶车道之间的距离为300-500米比较适合,优选400米左右。这样将本技术提供的路网系统应用于城市交通时,布局便更加简易合理,并方便行驶。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采用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可以使高强度开发的商务办公区域的车辆以连续流、不间断的方式行驶,避免经过平面交叉处。(2)采用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完全消除了传统的方格状路网在平面交叉处的停车排队和延误现象,避免了交叉处的交通拥堵。(3)采用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可以缩短车辆行程时间,对于4平方公里的区域,平均可缩短15-20分钟行程时间,从而大大提高的该路网系统与外部路网衔接的交通效率。(4)采用连续流全立交路网系统,还具有节能减排效果,可以使车辆运行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减少20-3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便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模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立体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 如果采用立体交叉的双向行驶车道,便会存在很多问题。四只交叉互通式立交桥是一种典型的现有的双向行驶车道的立体交叉模式。由于横向车道和纵向车道都为双向行驶车道, 所以,在横向车道和纵向车道的交叉处进行互通便十分复杂。因为横向车道和纵向车道都存在两个方向,因此,其互通便会存在8种情况,即东西向转南北向,东西向转北南向,西东向转南北向,西东向转北南向,南北向转东西向,南北向转西东向,北南向转东西向,北南向转西东向,因此,便需要8条相应的连接匝道来满足以上的8种互通,而且连接匝道与横向车道和纵向车道都不能形成平面交叉。所以,四只交叉互通式立交桥的结构往往十分复杂, 在空间上分为多层,施工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实际行驶也比较复杂。因此, 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城市交通。而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利用立体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便可很好的解决这些缺陷。如图1所示,此为单向行驶车道的一种交叉方式,包括4条道路,即东西向行驶车道,西东向行驶车道,南北向行驶车道,北南向行驶车道。其中,东西向行驶车道与西东向行驶车道相互平行,为横向行驶车道;南北向行驶车道与北南向行驶车道相互平行,为纵向行驶车道;横向行驶车道与纵向行驶车道相互垂直。在每一个交叉处,都存在两条匝道连接相互交叉的两条单向行驶车道。比如,可将东西向行驶车道视为第一单向行驶车道,将南北向行驶车道视为第二单向行驶车道,在东西向行驶车道和南北向行驶车道的交叉处,有两条匝道进行连接,其中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第一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转向为第二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即从东西向转向为南北向,另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第二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转向为第一单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即从南北向转向东西向。再比如,在西东向行驶车道和北南向行驶车道的交叉处,其中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西东向转向为北南向,另一条匝道设置用于从北南向转向西东向。另外,对于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匝道连接的一种优选方式为,匝道在单向行驶车道的右侧并入该单向行驶车道,这样就使得车辆通过匝道进入该车道时不会对已经在该车道行驶的车辆造成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北南向行驶车道和东西项行驶车道的交叉处,北南向行驶车道位于地下层,东西向行驶车道位于地面层,其中,有两条匝道进行连接,其中一条匝道1设置用于从北南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转向为东西向行驶车道的行驶方向,该连接匝道并于东西向行驶车道的右侧,并以坡道的形式逐渐从地下层过渡到地面层;另外一条匝道2设置用于从东西向行驶车道转向为北南向行驶车道,该连接匝道并于北南向行驶车道的右侧,并以坡道的形式逐渐从地面层过渡到地下层。因此,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看出,同样利用8条匝道来满足8种互通,相比现有的四只交叉互通式立交桥,其连接方式要简单得多,施工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小,实际行驶也相对简单。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路网系统的要点在于立体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并不限于图1的实施方式,对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可能会存在各种变化。本技术所说的多条单向行驶车道至少为4条单向行驶车道,即东西向单向行驶车道、西东向单向行驶车道、南北向单向行驶车道、北南向单向行驶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条单向行驶车道,两条相互交叉的单向行驶车道间的交叉方式为立体交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杰王宝辉刘琪马韵唐淼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