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粘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43585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第一带轮驱动移送皮带旋转。移送皮带和上移送滚筒将两层布夹在当中,将其按压、粘接。第一刀随着第一带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二刀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刀体。第二刀相对于第一刀反复接触、分离。第一刀和第二刀在移送皮带和上移送滚筒按压布的位置右侧将布切断。吸引管对切断布时所产生的切落端进行吸引。第一刀和第二刀将布切断的位置可沿左右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粘接剂将布与布粘接的布粘接装置
技术介绍
布粘接装置不是用针和缝线来缝制布,而是用粘接剂将布与布粘接。由于布与布用粘接剂粘接,因此与用缝线缝制时不同,布表面不会产生缝线引起的凹凸。加工后的布表面是平滑面。因此,布粘接装置可制作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衣服等。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1995年第70807号公报所记载的缝制机从喷嘴朝被缝制材料的接合部喷射粘接剂。该缝制机在粘接剂喷射后对被缝制材料进行加压加热,藉此将布与布粘接。布端切断装置一边进行缝制一边将布切断。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年第 37650号公报所记载的布端切断装置包括固定切刀和旋转切刀。固定切刀与旋转切刀互动来切断布。在布粘接装置刚刚将布与布粘接之后,布与布的粘接强度较弱。因此,在一边将布与布粘接一边将布切断时,布与布的位置可能会彼此错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两层布切断时可防止两层布错位的布粘接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中,包括喷嘴、第一移送部、第二移送部、切断部。上述喷嘴位于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朝上述两层布之间排出粘接剂。上述第一移送部相对于上述喷嘴位于上述两层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为移送上述两层布而旋转。上述第二移送部与上述第一移送部相对,将上述两层布夹在其与上述第一移送部之间,为移送上述两层布而旋转。上述切断部位于上述第一移送部和上述第二移送部的侧方,将上述两层布切断。第一移送部和第二移送部通过夹持布来固定布。切断部在固定布的位置的侧方将布切断。因此,布粘接装置在将两层布切断时可防止两层布的位置彼此错开。在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切断部包括设于上述第一移送部且与上述第一移送部一体旋转的旋转刀即第一刀。即,第一刀与第一移送部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切断部可在第一移送部和第二移送部将布夹持的位置附近将布切断。在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切断部还包括相对于上述第一刀反复分离、 接触,将上述两层布夹在其与上述第一刀之间并切断的刀即第二刀。因此,切断部通过利用第一刀和第二刀将布夹持,能可靠地将布切断。在技术方案4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第一移送部包括皮带和圆筒状的带轮。上述皮带将上述两层布夹在其与上述第二移送部之间,移送上述两层布。上述带轮驱动上述皮带。上述第一刀是与上述皮带的侧面相对并配置于上述带轮的侧面的刀。即,第一刀与皮带侧面相邻。因此,切断部可在皮带和第二移送部将布夹持的位置附近将布切断。在技术方案5的布粘接装置中,还包括第二刀驱动机构。上述第二刀驱动机构驱动上述第二刀,以使上述第二刀相对于上述第一刀反复分离、接触。上述第二刀和上述第二刀驱动机构可相对于上述布粘接装置进行装拆。因此,不切断布时,操作者可将第二刀和第二刀驱动机构从布粘接装置拆下。在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中,相对于上述皮带的与上述第二移送部相对的相对面,上述第一刀不朝上述第二移送部侧突出。因此,不切断布时,布粘接装置可防止第一刀接触布。在技术方案7、8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第一刀的外周面平行于上述皮带的与上述第二移送部相对的相对面。即,第一刀的外周面不尖锐。因此,即使操作者接触第一刀的外周面时,布粘接装置也可防止操作者受伤。在技术方案9、10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切断部将上述两层布切断的位置可在同上述皮带的与上述第二移送部相对的相对面平行且同上述两层布的移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操作者可使将布切断的位置相对于喷嘴排出粘接剂的位置移动。在技术方案11 13的布粘接装置中,还包括吸引部。上述吸引部相对于上述切断部将上述两层布切断的位置位于与上述带轮相反的一侧,对上述切断部切断布时产生的切落端进行吸引。因此,布粘接装置可防止切断部将布切断时所产生的切落端散布。在技术方案14、15的布粘接装置中,还包括连接构件。上述连接构件在从上述带轮朝向上述吸引部的方向上不比上述第一刀突出,将上述第一刀与上述带轮连接。由于连接构件不接触吸引部,因此吸引部可配置于带轮和第一刀的附近。因此,吸引部可有效地吸引切落端。附图说明图1是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粘接机2的立体图。图3是粘接机2的主视图。图4是在未图示滚筒保持部20、上移送滚筒22、支撑部16、喷嘴17的状态下的粘接机2的立体图。图5是粘接机2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从左上方观察下移送部37和第二刀驱动机构70的立体图。图7是从右上方观察下移送部37和第二刀驱动机构70的立体图。图8是从正面侧观察移动到左方状态下的下移送部37和第二刀驱动机构70的纵剖图。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图。图10是下移送部37从图9所示的状态向右移动后的状态的纵剖图。图11是粘接机2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在第二刀721与第一刀35接触的状态下的下移送部37和第二刀驱动机构70的左视图。图13是在第二刀721从第一刀35离开的状态下的下移送部37和第二刀驱动机构70的左视图。图14是粘接作业时的粘接机2的左视图。图15是图14的I-I线向视方向局部剖视图。图16是第二刀体701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布粘接装置1进行说明。图3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表面侧、背面侧分别是粘接机2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侧、后侧。参照图1,对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布粘接装置1包括粘接机2、操作面板210、踏板208、控制箱3、切落端收集部8。粘接机2和操作面板210固定于台板220。粘接机2将粘接剂附着于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粘接机2按压并移送附着有粘接剂的布。两层布通过粘接机2的上述动作而粘接。粘接机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操作面板210包括液晶显示部207和多个键209。液晶显示部207显示各种信息。 键209进行各种输入。操作者一边观察液晶显示部207 —边操作键209,藉此设定粘接机2 的各种动作。踏板208配置于台板220下方。操作者为了调整布的移送速度而使用踏板208。 控制箱3固定于台板220的背面。控制箱3将安装有CPU等的控制基板予以收纳。控制箱 3与粘接机2、操作面板210、踏板208、后述的第二刀驱动机构70 (参照图4)电连接。切落端收集部8固定于台板220的背面。切落端收集部8与后述的吸引管81 (参照图7)连接。 切落端收集部8包括吸引空气的吸引机(未图示)。吸引机吸引空气,藉此,吸引管81吸引切落端。切落端收集部8收集吸引管81所吸引的切落端。参照图2 图5,对粘接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粘接机2包括基座部11、立柱部12、臂部13。基座部11呈大致长方体状。立柱部12从基座部11右端朝上方延伸。臂部13与立柱部12上端连接,并朝立柱部12左侧面的左方突出。基座部11在其内部包括第一带轮25、第二带轮观(参照图5、图6)、移送皮带27、 第二刀驱动机构70、第三马达93、吸引管81等。移送皮带27与后述的上移送滚筒22 —起按压并移送布。第三马达93驱动第一带轮25。如图2所示,臂部13的左端部从前方依次对泵壳体14、贮存室18、梁部19予以支撑。臂部13在其内部包括第一马达91 (参照图5)、第二马达92 (参照图5)等。第一马达 91驱动齿轮泵124(参照图5)。第二马达92驱动上移送滚筒22。下面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粘接装置,包括:喷嘴,该喷嘴位于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朝所述两层布之间排出粘接剂;第一移送部,该第一移送部相对于所述喷嘴位于所述两层布的移送方向下游侧,为移送所述两层布而旋转;以及第二移送部,该第二移送部与所述第一移送部相对,将所述两层布夹在所述第二移送部与所述第一移送部之间,并为移送所述两层布而旋转,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断部,该切断部位于所述第一移送部和所述第二移送部的侧方,将所述两层布切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越弘恭梅田和俊盐谷哲司山浦宏贵西村和人根本祥光皆川裕一朗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